| 
              
             | 
             | 
            
              
                
                  
                    | 捨無明,開心門 | 
                   
                  
                     | 
                   
                  
                    ◎釋德  | 
                   
                  
                     | 
                   
                  
                    ◆九月三十日《農八月•初九》 
                       
                       
                      【靜思小語】 
                       
                      「無明」蒙蔽,會封閉心門, 
                      使人陷入煩惱、執著,而走上歧途。 
                       
                       
                       
                      有親、有愛,對治慳吝 
                       
                      「人人都有善良本性,只是被根本無明遮蓋,而顯現慳吝、自私的一面。 
                      」晨語時間,上人談到「十一遍使」最後兩項:「二無明」——「根本無 
                      明」與「枝末無明」。 
                       
                      「由一念昏沉開始,長時間累積妄想執著,稱為『根本無明』。這一念煩 
                      惱不斷累積,垢穢的習氣愈來愈重,根深柢固,生生世世不斷延續。」上 
                      人表示,他人一句無心的話,可能令我們無法忍受,立即反彈,這就是無 
                      明。 
                       
                      「根本無明」中,「慳吝」為首。上人說:「慳吝,就是缺乏愛心。有人 
                      連表達善意的一抹微笑都不肯布施,遑論付出助人。」 
                       
                      「枝末無明」則是從「是一念無明與六根六塵交互作用,而生起的一切煩 
                      惱,不只是慳吝,還會毒害他人。」上人舉世間戰禍為例,國與國相爭、 
                      恐怖攻擊不斷,皆肇因人心惡念。 
                       
                      「慳吝、占有、毒害之心不斷產生,終釀成恐怖行為,使無辜人民家破人 
                      亡、流離失所。」上人痛言,少數人毒害的心理危害多數人,是「根本無 
                      明」、「枝末無明」的聚合。「因為習氣深重,不只不肯幫助人,還想盡 
                      辦法破壞——壞人名譽、阻人前進,傷害家庭、破壞社會,甚至殃及整個 
                      國家。」 
                       
                      上人勉學佛者,要在人、事、物中學習,對人不起疑、對事對物明辨是非 
                      。「放大心量,以天地為一家,則芸芸眾生都是我們的親人;有親、有愛 
                      ,就沒有慳吝,更不會有毒害的心。」 
                       
                      「十一遍使」講解告一段落,上人叮嚀莫讓此「七見、二疑、二無明」牽 
                      引自心,要時時反觀自照。「去除層層無明,自然顯露智慧光明。」 
                       
                       
                       
                      關心、護念,放下煩惱 
                       
                      一位國王欲建造寬廣莊嚴的宮殿,請人尋找挺直不曲的樹木作為建材;豈 
                      料最後找來的是芭蕉樹,因為所有樹木都有枝節,只有芭蕉樹的外觀挺直 
                      無曲…… 
                       
                      與志工座談時,上人有感近來社會人心波動,遂講起這則佛典故事。 
                       
                      「芭蕉確實是枝幹挺『直』,但若窮究其『質』——將葉子一層層剝開, 
                      到最後什麼都沒有。外表看來是『有』,但其實是『無』;人生也是如此 
                      ,有些人外表風風光光,說來家大業大,若是一層一層分析究竟,恐怕是 
                      零!」 
                       
                      上人說,人人本性清淨,卻都有根深柢固的「根本無明」,還有延伸發展 
                      出來的「枝末無明」,皆起於一念心。 
                       
                      「貪、瞋、癡都是微細的念頭,但世間很多苦,都是由此開始。」上人盼 
                      大家提起正知、正見、正思惟,放下煩惱,慧命才能成長。 
                       
                      「心被無明層層蒙蔽,就會封閉心門,陷入煩惱與執著,走上歧途。」上 
                      人提醒大家要相互關心,更要時時護念己心。「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 
                      。人與人之間要感恩,用智慧互愛,莫被愚癡的情愛捆縛啊!」 
                       
                      上人教示,醫師以病人為師,人間菩薩當以苦難人為師,見苦而知自身福 
                      。「不知苦就不知福,不知福則永遠不滿足,日子會過得很辛苦。慈濟人 
                      正是在『做』中體會真理。」 
                       
                      四十年來,上人以「為佛教,為眾生」為志,「大家都說愛師父、在替師 
                      父做事,其實投入去做,分分己獲。天下苦難何其多,需要多一點人接力 
                      付出愛,才能真正做到『為佛教,為眾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