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無明到清明 | 
                   
                  
                     | 
                   
                  
                    ◎釋德  | 
                   
                  
                     | 
                   
                  
                    ◆十月十六日《農八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 
                       
                      找出無明源頭,撥開妄念,才能從煩惱之苦中解脫。 
                       
                       
                       
                      覺察煩惱,斷除無明 
                       
                      何謂「本分」?何謂「使命」?上人於晨語時表示,守本分的人,按既定 
                      日程認真做事;有使命感的人,則積極精進使工作更臻完善。「不論從事 
                      任何行業,不只是要守本分,更要有使命感;莫平庸過日。」 
                       
                      以醫師為例,上人認為,認真為病患看診,只是盡本分而已;若能進一步 
                      投以關懷,將病患的身心都照顧到,才是具有使命感、志為人醫者。「修 
                      行亦然。平息心的動亂,使之精而不雜,是修行人的本分;而修行人的使 
                      命,在於自救救他。」 
                       
                      先「自救」,才能「救他」。如何自救?「找出無明的源頭,撥開妄念。 
                      」上人表示,自我能從無明妄見的煩惱之苦中解脫,才能進一步去救度眾 
                      生。 
                       
                      人心的妄想執著,生生世世累積成根深柢固的「根本無明」;感官又受外 
                      境的牽動,延伸發展出「枝末無明」。 
                       
                      「根本無明」、「枝末無明」,一如樹根與枝葉——樹根吸收土壤中的養 
                      分及水分,供應枝葉所需;枝葉則吸收空氣、陽光、露水之精華,復回歸 
                      於根部。 
                       
                      「即便是將樹枝截斷,只要根部仍在,樹身就會存活。」上人表示,修行 
                      ,就是要修除「枝末無明」,減緩「根本無明」的生長速度;若能進一步 
                      將無明的根本斷除,才能根除煩腦。 
                       
                      「無明妄見,會遮蓋清淨本性而造業。學佛,應學會體察自心虛妄之見解 
                      ,隨時撥除無明。」上人籲眾省思:「每日聞法,是否學到撥開無明的功 
                      夫?是否因為討厭某人,動輒表現出不滿、排斥的態度,造作身口意惡業 
                      ?」 
                       
                      「當憤怒情緒生起時,先控制住脾氣,想想『我該不該生氣?該不該那麼 
                      衝動?』忍耐,是遏止『枝末無明』伸展的方式之一;不記恨且不存報復 
                      之念、不更造無明,才可能慢慢萎縮『根本無明』。」 
                       
                      上人提醒,若只是暫時隱忍,還是一直計較、鑽牛角尖,放任習氣累積, 
                      終有一日遇境爆發,反而更壯大「根本無明」。 
                       
                      「欲守本分,且盡使命,就要精進——時時刻刻照顧好心念,察覺心之所 
                      動,進而調伏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