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師行記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層
回首頁
心開,運轉,福至
◎釋德
◆十月二十七日《農九月•初六》


靜思小語

守護心念,不受外境塵染;心清智明,就能見理。



敞開胸懷,人生境界廣闊

晨語時,上人解說「十六知見」的「受者見」與「使受者見」。上人指出
,六根與六塵相應,產生感受;若感受是苦,不要自怨自艾或怨嘆他人,
要以因果觀之,自我警惕莫犯錯誤,造作苦因。

「凡夫心念緣著外在境界,隨著感受起雜念妄想,積累成種種習氣,徒然
招惹禍患。應自我覺察,收攝六根,心魔才不會遮蔽智慧。」

「感受,會隨著人的心境而不同。」上人舉例一般人見到垃圾,常心生厭
惡,環保志工卻無畏垃圾的髒亂惡臭,不惜勞動身體投入資源分類回收,
歡喜為大地盡一分力。

台中的黃誇師姊自小雙腿缺陷、行動不便,總是自嘆命苦;投入慈濟訪貧
之後,看到世上還有人過得比她艱難,體悟到人的美醜不在身形,而在內
心。從此放開胸懷,不在意他人異樣的眼光,歡喜地踏實度日。

又如豐原的劉秀足師姊,大女兒有多重障礙,二十多歲了還要靠她背進背
出、處理生活大小事,疲憊的她心中長年籠罩陰霾。如今母女倆結伴做環
保,哀怨的心境逐漸轉變成感恩歡喜心。

上人讚歎,懂得付出的人最富有——擁有無量歡喜、無量心安、無量福。

「守護好心念,不受外在塵染;心清智明,就能見理。心不受境界轉動,
就不會自怨自艾;心開、運轉,福就來!」



人心失和,團體元氣大傷

「人多,心要合,氣更要和,事情方能成就。」慈濟泰國教育志業發展委
員會第一次會議於精舍召開,上人表示事在人為,有志者事竟成,期勉泰
國慈濟人集合眾人之力,讓慈善與教育志業在當地落實。

泰國是佛教國家,慈濟是佛教團體,上人認為,佛教徒不應只是到寺院敬
奉三寶,應當提起自性三寶,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並且走入人群相
互啟發。

「要腳踏實地『行』經,而不是口頭『唸』經。」上人言,在人間道場修
行,學習破我執、去習氣,人與人間以感恩、尊重、愛相互對待,自然能
心平氣和,就是實在修行。

「彼此計較、固執己見,會造成對立,最傷團體和氣。能合心、和氣、互
愛,才能發揮力量。」上人叮嚀,慈濟人當自我教育,整頓好自心、守好
本分,勇於承擔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