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業」不同,命運大不同 | 
                   
                  
                     | 
                   
                  
                    ◎釋德  | 
                   
                  
                     | 
                   
                  
                    ◆十一月十日《農九月•二十》 
                       
                       
                      【靜思小語】 
                       
                      「命運」不是偶然,是靠「業」來運。 
                      說好話、做好事、走好路,才是真正好命人。 
                       
                       
                       
                      解開生命密碼 
                       
                      「十幾年前慈濟在台灣推動骨髓、遺體捐贈,起步總是艱難,辛苦事多, 
                      但有心就不難;十三年來的髓緣之路就這麼堅定地走過來了。」早會時間 
                      ,上人有感而發。 
                       
                      「一些特殊病症,在就醫時查不出病因;或是好端端的人,忽然間猝死。 
                      唯仰賴病理解剖嘗試找出答案。」 
                       
                      受慈濟大愛感召,許多病患往生後捐出遺體供解剖研究,目前花蓮慈院已 
                      有兩百七十六例病理解剖。 
                       
                      上人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醫療品質應隨之提高;醫師不只背負搶救 
                      生命的使命,還要進一步研究難解病因,解開生命密碼,以造福病患。 
                       
                      「感恩捐出遺體的病患及其家屬,其中慈濟人占了大多數。他們生前付出 
                      力量、時間、金錢以造福人群——或蹲在地上鋪連鎖磚,或走入醫院當志 
                      工,或訪貧、幫忙照顧戶打掃……不論多累,都做得很歡喜;到了人生最 
                      後階段,還將軀體奉獻出來供醫學研究。這群『無語良師』貢獻重大!」 
                       
                      上人讚歎他們付出無所求,典範長存、慧命永恆,生死皆自在! 
                       
                       
                       
                      謹慎「五作業根」 
                       
                      透過病理解剖,可以探索病因;人的命運何以千差萬別?則要由「業」來 
                      探討。 
                       
                      「一般人說『命運』,這『運』的力量就是『業』。欲知前世因,今生受 
                      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上人表示,每個人都有「五作業根」 
                      ——口、手、足、大小便通道。五作業根運作順暢,人體才能健康;然五 
                      作業根也是染病、造業的根源。 
                       
                      「常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都因『口』不慎而造業。說好話, 
                      能讓人歡喜、與人結好緣;說壞話,不只傷害別人的心,也損毀自己的人 
                      格。而雙手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雙腳可以走好路,也會走錯路……」 
                       
                      舉例來說,若是吃得下、排得出,身體就健康;反之,吃得下卻排不出, 
                      苦不堪言,也會為身體帶來疾病。上人因此勉眾,不論是口說話、手做事 
                      、腳走路,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要好好地警醒;否則一念偏差,步步 
                      皆錯。 
                       
                      「身體健康的時候,把握時間做對的事,利益人群就是智慧;若是去做錯 
                      的事,不僅愚癡,也會屢造惡業!」 
                       
                       
                       
                      推展慈濟宗門 
                       
                      民國五十八年,靜思精舍大殿完工;三十八年來陸續修葺、增建,皆由常 
                      住眾自力負擔、志工協助工程,沒有接受供養。 
                       
                      「出家人本來就要克難,難而無難,才是真修行。但是常住眾人數年年累 
                      增,辦公空間也不夠使用,即使每天的早課,也必須分好幾處同步進行; 
                      每次看到常住寮房的擁擠,我都打從內心覺得愧疚……為了慈濟宗門法脈 
                      相傳,不能讓這樣的窘境延續下去,所以決定重建。」 
                       
                      精舍大殿新建工程即將動工,上人說,精舍是慈濟的發祥地、慈濟宗門的 
                      道場,修建原則仍是克勤、克難,保持一貫的簡樸。 
                       
                      硬體擴建,不失本來精神;軟體的人文亦要精進提升。「發心立志還不夠 
                      ,還必須守德、守戒,才能腳踏實地。愛慈濟、走進慈濟,就要守志、守 
                      心、守德、守戒,自修內心、外顯德行。」 
                       
                      上人指出,慈濟經歷四十多年的歲月,精神宗風與志業發展皆不離佛法, 
                      希望大家持續共修《三十七道品》,帶動「慈濟宗門」的道氣。 
                       
                      「慈濟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各位都是開闢這條菩薩道的人。期待 
                      大家用心傳承靜思法脈、推展慈濟宗門!」 
                       
                       
                       
                      用「愛」治世之病 
                       
                      柴松林教授參加慈濟大學「解讀媒體中的新移民女性圖像」系列座談,結 
                      束後來拜訪上人。教授誇讚慈大學生謙恭有禮,相較時下年輕人普遍欠缺 
                      禮儀教育,尤其可貴。 
                       
                      上人欣言:「慈濟辦學,不求學生量多,但是要教出優質;而學生的優質 
                      不在分數,是在品格。敬師愛師的心態、有禮有守的行動,需要用心帶動 
                      。」 
                       
                      柴教授慨嘆現今教育普及,學歷愈來愈高,品德卻相對低落,年輕人不懂 
                      得節制欲望,隨著鼓舞消費的廣告追求名牌,嚴重影響價值觀。 
                       
                      上人認為,欲挽救頹勢,除了父母與老師要以身作則,社會教育的影響力 
                      尤其重大,應該要有足以讓年輕人敬仰、學習的典範。 
                       
                      柴教授指出,現代人有很大的不安全感,煩惱、浮動、積壓已久的不滿情 
                      緒,需要管道宣洩。而社會自殺案件層出不窮,對立紛爭不斷,實令人憂 
                      心。 
                       
                      上人表示,現在社會最需要的就是祥和。「人人啟發愛心,把愛送進鄰里 
                      社區、家家戶戶,大家互愛、互助,社會便能一團和氣,減少悲劇發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