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德」,還是有「能」? | 
                   
                  
                     | 
                   
                  
                    ◎釋德  | 
                   
                  
                     | 
                   
                  
                    ◆十二月五日《農十月•十五》 
                       
                       
                      【靜思小語】 
                       
                      有「能」,然「德」不足,難以服人之心。 
                      能幹、苦幹,且有寬闊心胸真誠呵護他人, 
                      如此有品德、有良能者,方為典範。 
                       
                       
                       
                      體解自他之間的「無量法門」 
                       
                      「在慈濟,人人都很用心、有愛心,只是難免會覺得自己的方法最好;或 
                      許也有人引導,但若是引導的人德行不足,可能無法讓人接受。」結束十 
                      天行腳回到花蓮,上人與宗教處同仁談話,勉眾訓練自己開闊心胸,包容 
                      他人意見。 
                       
                      「無量法門,就在自己與他人身上。」上人指出,人人都有「法」,自己 
                      的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別人的法也未必不好,要學習接納別人;若是自己 
                      的意見被否定,也要歡喜接受。這不但是培養團隊默契,也是自我修心。 
                       
                      「慈濟四十年,是四大志業的階段圓緣;接下來,我們要留好八大腳印的 
                      步步足跡。」上人表示,不斷強調「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以及「立體琉 
                      璃同心圓」理念,就是希望大家真正了解慈濟根本精神。 
                       
                      「慈濟如何從四十多年前一路走來?後進者不能不了解。一年四季周而復 
                      始,現在重新推動『竹筒歲月』,等於重回四季開端的春天、回歸慈濟創 
                      立時的原始精神。」 
                       
                      「四法四門四合一」志工組織架構已在各地落實,上人重申「合心、和氣 
                      、互愛、協力」只是組隊名詞,並不是區分階級。 
                       
                      「四法四門是要拿來運用的,不是拿來分別的。『合心』的傳承看不見、 
                      摸不著,卻是精神的根基;而『協力』執行的過程若欠缺『和氣』、『互 
                      愛』,整體就無法運作。所以不要將四法四門分得太清楚,甚至以此分割 
                      區域。」 
                       
                      人人都從「協力門」入慈濟,上人表示,無論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共同的名稱就是「慈濟人」! 
                       
                       
                       
                      不只「能幹、苦幹」,更要有「德」 
                       
                      「傳承,要有典範;若習氣總是不改,儘管資歷再深,也無法傳承。反之 
                      ,即使擔任委員未久,但精神理念堅固,既能幹也能苦幹,口說身行皆能 
                      正確傳達師父的精神;如此有品德、有良能者,方是典範,也足堪傳法! 
                      」 
                       
                      上人嘆言,有的人很能幹,擅長指揮人做事,自己卻無法合群;有的人肯 
                      做事,偏偏我執深重、脾氣暴躁;有的人任勞任怨,很願意配合別人,但 
                      不會規畫…… 
                       
                      以修行團體而言,那一種人適合領眾?上人認為:「領眾者當以『德』為 
                      重。要找會規畫的人才容易,要找到凡事不計較而能苦幹的人才較難;領 
                      眾者除了能幹、苦幹,更要有寬闊的心胸,能去呵護他人。」 
                       
                      上人期勉慈濟人,以「人與人之間」為修行道場,在人群中體解「無量法 
                      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