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心門不開,快樂不來 | 
                   
                  
                     | 
                   
                  
                    ◎釋德  | 
                   
                  
                     | 
                   
                  
                    ◆一月二十九∼三十一日《農十二月•十一至十三》 
                       
                       
                      【靜思小語】 
                       
                      人生苦,在於心。 
                      敞開心門,凡事不計較、時時善解、與人互愛, 
                      快樂幸福不求自來。 
                       
                       
                       
                      心「脫貧」,人就脫貧 
                       
                      「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每十年逐項發展,於四十年後 
                      的今日完備,如同走過一年四季循環;如今第四十一年,是另一輪的起始 
                      。」 
                       
                      與人文志業中心同仁談話時,上人指出,慈濟過去為台灣的貧窮,開啟善 
                      門,廣邀善士耕耘;四十一年後的今天,慈濟新年輪的起始,將為世界的 
                      貧困,再邁步,邀請的善士更要普及天下,因此呼籲全球慈濟人「回歸竹 
                      筒歲月」。 
                       
                      上人認為,無論貧窮或富有,人人都有能力助人——或布施金錢、或付出 
                      時間與力量;所以慈濟幫助貧苦者,不只給予物資濟助,使之無有乏少, 
                      更啟發其心靈,引領他們手心轉向,才能真正「脫貧」。 
                       
                      「有些人境貧、身貧、心也貧——不但環境貧瘠、身無一物,更認為自己 
                      是最可憐、最需要幫助的,心靈很是貧窮。」上人言:「一切唯心造。心 
                      富人就富,心脫貧,人也就脫貧了。」 
                       
                      慈濟為印度洋海嘯募款時,南非一位窮困盲人一直翻找口袋,終於找到一 
                      個銅板,他拿得高高地大喊:「我也要捐!」為自己能夠助人而歡喜;上 
                      人以此為例表示,這就是心靈富有者。 
                       
                      「慈濟成立當年,台灣社會普遍貧窮,慈濟救助的是瀕臨貧病飢餓邊緣的 
                      人;現在台灣不再缺乏物資,卻缺乏『愛』,更缺『和』。一個社會瀰漫 
                      對立氣氛,是很危險的。」上人呼籲,要趕緊推動、啟發人人心中的愛, 
                      「若人人發願救人助人,日日提升這分造福的心,福氣凝聚,就能減少災 
                      難。請大家一同回歸『竹筒歲月』!」 
                       
                       
                       
                      有「情」有「覺」,深耕人文 
                       
                      「撼動心靈的動人實事,要親自去看、去了解,才能有深刻體會。」上人 
                      叮囑同仁要深入慈濟人文經典:「愈深入,愈有心靈的甘味。」 
                       
                      一路進行一場又一場歲末祝福,看了許多感人的真實故事。「若只從文字 
                      、畫面去了解故事,停留在『知』的層面,沒有『情』也沒有『覺』,感 
                      動一下就過去了。」上人表示,人文一定要在心靈深耕,心不美,就算文 
                      字寫得再美、畫面拍得再好,也不過是表相而已,實在可惜。 
                       
                      上人勉眾:「投入慈濟志業,在慈濟道場中啟發『覺有情』,看人生的角 
                      度就會不一樣。志為人文,要藉此提升自我涵養,做出人品典範,使文史 
                      流芳!」 
                       
                       
                       
                      作不請之師、作善知識 
                       
                      宗民的父母年齡差距甚大,他出生後媽媽就離開了,自小與父親生活。八 
                      十多歲的父親年老體衰,十多歲的他缺乏教導與陪伴,產生叛逆心態,對 
                      人生充滿負面與偏激的想法。 
                       
                      江柑師姊長期送餐照顧宗民和他的老爸爸,並邀約志工前往打掃。起初宗 
                      民抗拒,認為慈濟人一定別有企圖;然江師姊不以為忤,仍然以愛與他互 
                      動。盡心盡力地付出,終於讓宗民敞開心胸,接受慈濟大家庭的愛與關懷 
                      。 
                       
                      在北區歲末祝福中,上人讚歎江師姊以「智慧的愛」付出。「智慧,就是 
                      無我相、無人相。不論對方是否感恩、接不接受,她都不在意,只期待有 
                      朝一日,孩子能認清方向,對準人生大道而行,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這 
                      就是『菩薩心』、『智慧心』!」 
                       
                      上人引《無量義經》經文表示,菩薩「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江師姊正 
                      是宗民的善知識;菩薩「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江師姊帶領宗民去關心 
                      別人、做環保,引導他造福;菩薩「是諸眾生不請之師」——起初遭宗民 
                      排斥,江師姊還是不氣餒地主動親近他;菩薩「是諸眾生安穩樂處」—— 
                      只要看到江師姊,宗民就能心安篤定…… 
                       
                      「慈濟人每天都行在《無量義經》之中。走入慈濟法門,能轉變心境,使 
                      『無有慈心起慈心,好殺戮者起悲心,嫉妒重者起喜心,愛染深者起捨心 
                      』。」 
                       
                      上人進一步說明,未起慈悲心的人,在見苦、付出後,起慈心;好殺戮者 
                      在接受慈濟人輔導後,轉迷為悟;有的人嫉妒心重,受慈濟精神洗禮,也 
                      能起隨喜心讚歎他人;有的人愛欲深重,學習布施去除貪欲……一個個身 
                      心轉變的實例,見證慈濟落實了「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以禮佛敬佛心,感恩尊重人人 
                       
                      「對於『宗教』,我常說:『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 
                      。人生不能沒有宗旨、生活不能離開教育。所以我對宗教的理念,就是『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期待人人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 
                       
                      佛教徒透過禮佛、拜佛,表示對信仰的虔誠;上人則勉眾將這般虔誠的心 
                      念,運用在待人接物上,對人人「感恩、尊重、愛」。 
                       
                      「用佛心看人,人人是佛;用菩薩心看人,人人都是菩薩。期待你們以禮 
                      佛敬佛的心,感恩、尊重、愛身邊每一個人!」 
                       
                      什麼樣的人最幸福?上人說:「人生苦,在於心;心門若不開,就不會快 
                      樂,不快樂的人無法幸福。」 
                       
                      反之,能夠看淡人生,凡事不計較、時時善解,自然能夠時時感恩、時時 
                      尊重、時時對人付出愛;付出愛的同時,也能夠被愛。「人與人之間能互 
                      愛,就很快樂!所以,知足,就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