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克己復禮」的時代意義 |  
                   
                  
                     | 
                   
                  
                    | ◎撰文/王本榮(慈濟大學校長) 插圖/尤俠 | 
                   
                  
                     | 
                   
                  
                    《有禮真好》 
                       
                       
                      期待人人都能從—— 
                      「克己」、「知足」、「知止」的理性節制, 
                      發展成「好禮」、「尊重」、「利他」的人文素養。 
                       
                       
                       
                      中國人講「禮」,源遠流長。 
                       
                      周公制禮作樂,以「禮」作為規制社會階級的上下統治關係,而成為倫理 
                      規範。及至春秋時代,周室式微,諸侯爭逐激烈,社會秩序崩壞瓦解,孔 
                      子以回歸周初封建家族道德為理想,提倡「克己復禮」的仁道精神,宣導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主張。 
                       
                      儒家以為「禮」是諸德根本,仁義道德,非禮不立。但因為禮是階級社會 
                      的歷史產物,難免由於政治的操弄、人性的扭曲,而逐漸庸俗化、形式化 
                      、教條化,發展為表面上重視虛禮,而實質上爭奪實利的「禮教吃人」社 
                      會。 
                       
                      老子曾經對禮教有激烈的批判:「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近代雖有袁世凱的尊孔尊禮運動、國民政府的「禮義廉 
                      恥」教育,但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 
                      的班班歷史亦殷鑑不遠。 
                       
                      「禮」常隨著階級與時代演變而生成、發展、崩壞、再生。慈濟提倡的「 
                      克己復禮」運動,不應只是復古,更必須是創新,成為一個賦予時代意義 
                      的新文化運動。 
                       
                       
                       
                      ◆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朱熹稱 
                      「禮」為「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主張「存一分天理,去一分人欲 
                      」,期勉知識分子要了解義利之分。但綜觀中外的歷史與文化,卻無不在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理性原則」與「人性原則」的衝突中擺 
                      盪拉鋸。 
                       
                      漢朝崇尚儒術,以經學治天下,服膺的是「理性原則」。魏晉南北朝是針 
                      對秦漢「集體主義」的反動,以道家三玄為尚,開啟了中國個人自由主義 
                      的先河。 
                       
                      唐朝盛世是中華民族文化最多元、最鼎盛的時代;其政治文物、典章制度 
                      承襲儒家傳統,政治血統屬於道家。而自南北朝開始融入中華文明的佛教 
                      ,其義理思辨系統如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禪宗,都在唐朝確立法脈 
                      宗門。 
                       
                      但唐朝本質上是英雄與文學的時代,服從的是生命原則,由於不重視理性 
                      ,使得唐末五代知識分子廉恥喪盡。宋朝時代思想則是儒家之復興,理學 
                      重視「修己」,闡揚儒家的義理,又回復到理性原則。 
                       
                      到了元明,明訂「四書」為科舉之官方教材,使儒家走向了官學之路,重 
                      視「治人」更重於「修己」。清朝外族統治,走向了「軍事統治」的集權 
                      主義。而「五四運動」的知識分子眩迷於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沒有深入其 
                      文化核心包括法治與宗教,盲目地反對禮教,徹底摧毀了固有文化,將中 
                      國從傳統相對的權威主義帶入絕對的權威主義。 
                       
                      西方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間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人類文明進化史中最重 
                      要的轉折期,將歐洲從一個政教的封建社會進化為現代文明社會,培養具 
                      有自信與教養、理性分析能力、藝術鑑賞能力、注重溝通與團隊合作的成 
                      熟公民,造成了宗教解放,催化了工業革命。 
                       
                      但「人定勝天」「強者生存」的思維,也促成了帝國主義的崛起與自然資 
                      源的掠奪。特別在二十世紀,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徹底打敗了共產主 
                      義的「計畫經濟」,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以及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也正 
                      面臨新一波嚴苛的挑戰。 
                       
                      由歷史軌跡觀之,無論是重視理性集體主義的時代,或是服從感性個人主 
                      義的時代,都潛藏著極大的反動危機。 
                       
                      「禮教」應該是「發乎情,止乎禮」、「誠於中,形於外」,感性理性的 
                      平衡、內在外在的一致,從有教養的行為舉止,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品格 
                      。 
                       
                       
                       
                      ◆內在與外在的提升 
                       
                       
                      情與理的衝突,是人類最古老、至今仍無法迴避的命題。從生物演化的角 
                      度來看,人幾乎是唯一不能離群索居的動物。 
                       
                      為了生存發展,人類自古以來,便不斷地相互依賴與相互爭奪。從腦神經 
                      發展的觀點,主宰情緒的邊緣系統引發的神經訊息流量,遠多於代表理性 
                      的大腦皮質向下傳遞的流量,顯示情緒對行為之影響比理性更大。 
                       
                      但我們深信,基因固然會影響人類的行為,透過教化之後天理性的克制, 
                      也可以管理情緒,進一步改變基因所調控的大腦結構與功能,導致人類的 
                      淨化與進化。 
                       
                      傳統的佛教是以內心的修持,來適應外在社會環境的變化。人間佛教的大 
                      行者證嚴上人則認為,現代佛教應以更積極的「入世」精神,提高佛教徒 
                      的品質與悲心,共同努力營造善的共業,以改造外在的世界,才能真正利 
                      濟眾生,拯救受毀傷的地球。 
                       
                      四十一年前,慈濟從「竹筒歲月」開始,涓滴成河,一步一腳印將四大志 
                      業遍及全球五大洲,就如同中通外直的竹筒,由性空而緣起。如今,慈濟 
                      已進入「不惑之年」,上人又號召大家回到四十一年前那分最純粹的「一 
                      念心」,從緣起回歸性空。 
                       
                      性空是智慧提煉出的理性,緣起則是慈悲的「覺有情」。當世層出不窮的 
                      人禍天災,其實皆源起人類的無明與貪婪、淺薄與衝動。法律制度只能規 
                      範人民的基本行為,無法制約橫流的人欲造成的人性、社會與環境污染。 
                       
                      「克己復禮」運動,是期待每個人都能從——「克己」、「知足」、「知 
                      止」的理性節制,進而發展成「好禮」、「尊重」、「利他」的人文素養 
                      ,共同來建立一個高度文明的理想社會。 
                       
                       
                      (本文為《有禮真好》序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