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吹散心地烏雲 | 
                   
                  
                     | 
                   
                  
                    ◎釋德  | 
                   
                  
                     | 
                   
                  
                    ◆四月二十日《農三月•初四》 
                       
                       
                      【靜思小語】 
                       
                      一如烏雲遮日,「煩惱」會障蔽人人清淨無染的本性, 
                      使人心地黑暗,無法明人事、辨是非。 
                       
                       
                       
                      滅煩惱,不貳過 
                       
                      《水懺》經云:「於苦集滅道,生顛倒煩惱;隨從生死十二因緣,輪轉煩 
                      惱;乃至無始無明住地,恆沙煩惱。」 
                       
                      「修行最重要的是了解『四諦』,且徹知『十二因緣』。」晨語時間,上 
                      人開示,「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乃眾生起惑造業、苦惱不 
                      斷,流轉六道之前因後果。 
                       
                      凡夫以苦為樂,不能斷苦、不願修行,且知錯不改,因「顛倒」故,生生 
                      世世輪轉於六道之中,不能出離。 
                       
                      人生多煩惱,到底煩惱從何而來?上人述及十二因緣法之其中三項——無 
                      明、行、識。「無明是煩惱的源頭。『無明』緣『行』,『行』緣『識』 
                      ;如同火車車廂節節環扣般。」 
                       
                      上人指出,人人本具清淨無染的光明本性,卻為煩惱惑障蔽,一如烏雲遮 
                      日,使人無法明辨一切人事物、分不清是非;加以凡夫往往知錯不改,遂 
                      流轉於六道之中。 
                       
                      「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生起『無明』而犯錯造業,是因為『行』——『 
                      五蘊』之一的『行蘊』是非常微細的,使人於不知不覺中起心動念,身口 
                      意造作一切善與不善。」 
                       
                      「行」則來自於「識」。上人說:「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過去一切 
                      造作,就如種子皆歸納於『阿賴耶識』中,故別稱『藏識』。『萬般帶不 
                      去,唯有業隨身』,過去生因無明惑造作的業,由『識』帶至今生。」 
                       
                      要去除煩惱,首要破除無明。上人叮囑眾人用心探究種種集苦之因,修心 
                      養性、知錯改過,才能滅除痛苦,證得真理。 
                       
                       
                       
                      扎穩根,傳遞愛 
                       
                      「『人』能救人——對於苦難人能感同身受、聞其苦聲而伸手相援,真正 
                      是『有求必應』的人間菩薩!」與海外志工談話,上人慈勉要落地生根, 
                      努力播撒慈濟種子。 
                       
                      「根若沒有扎穩牢固,就無法向上茂盛。」上人表示,慈濟四十多年前從 
                      台灣起步,力行佛陀教法,落實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希望為身心苦 
                      難者開啟一線愛的曙光。 
                       
                      慈濟人於人間苦難中「見苦知福」,看見人生的無常,了解自己是有福之 
                      人,知福惜福再造福。 
                       
                      「受苦受難者,需要有人走近去擁抱、關懷;在相擁的那一刻,不只受助 
                      者感恩,助人的人也因為感受到『被需要』,而心存感恩。『相互感恩』 
                      就是慈濟精神!」 
                       
                      現今許多年輕人思想開放,道德倫理觀念卻模糊,是非不分;要如何引領 
                      向善?針對在座師姊提問,上人開示:「要相信他們『愛心』未泯。」 
                       
                      上人表示,應先教導孩子重「情操」,行為觀念開放但不能踰矩。「若能 
                      守好分寸,即是『自愛』,才能進一步去『愛人』。」 
                       
                      僑居海外,面對文化迥異的社會背景,上人鼓勵大家,只要路正,必能廣 
                      招來眾。「人間菩薩招生不分種族,重要的是,把愛傳出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