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 常懷慈悲,一切無礙
◆11。20《農十月‧十一》
【靜思小語】慈悲不足,所以起無明、生煩惱。付出而能無悔無怨無憂無求,不只不會自我障礙,也不會受外力障礙。
四無量心,滅除煩惱
晨語釋《水懺》經文,已進入下卷。上人勉眾,當謹記「慈悲弘願愍眾生」。
「既已立弘願,不但要願堅,且須身體力行。苦難眾生就是我們堅定志願的對象;也要時時愍濟眾生,使達安樂境界。」
懺悔之後,如何永保清淨心?上人開示:「起無明、生煩惱、造罪業,皆由於慈悲不足;所以要時時培養慈悲心。」
「眾生之苦,不一定來自貧病,更多的是『無明』所生煩惱。」上人教眾要喜捨,時時無所求付出——也就是力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與眾生結好緣。
「除了財物上的布施,也要以法布施;當人有煩惱時,予以膚慰、關懷,即愛語;開導他走向正確的方向,使其心無迷亂而安定,乃利行。慈濟人彼此有緣,立下同一個願、行於同一條菩薩道,可謂同事,要互助互愛,共同成就菩薩志業。」
「起慈悲心立弘願,且『志玄虛漠、守之不動』,不只不會自我障礙,也不會受外力障礙。」上人敦勉,時時培養「四無量心」,做到無悔、無怨、無憂、無求,煩惱才不會反覆來纏。
天災人禍,起於一念
大自然「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全球各地紛傳災變。南亞孟加拉日前遭遇風災,死亡與失蹤者逾萬;在此之前,中美洲多明尼加與尼加拉瓜,也遭熱帶風暴襲擊釀災……
根據聯合國最新公布的「全球環境展望」報告,三百八十八位專家指出,全球人口近二十年來暴增三成,使地球壓力大增,人類正快速接近地球資源、生態與環境的「不歸點」;隨之而來的天然災害與環境崩解,將嚴重威脅人類生存。
「閩南語俗諺:『人若不照道理,天就不照甲子』。」上人分析,除了人口增加,人類為謀取近利、破壞地球,亦是生態環境惡化的主因。
「大地滋長五蝓讕部A過去的人順應自然,不同季節種植不同蔬果。而今,人們為了提高收成,使用化學肥料、噴灑農藥,使土壤劣化;加上運用科技——或施藥,或改變溫度、濕度、照明以除蟲;催長、催花、催果,讓蔬果四季不分,一年到頭都吃得到。」
大量生產的代價,是土地污染和吃進人體殘存的毒害。上人興嘆,早年稻子收割後,白鷺鷥棲息水田中的美麗景象,如今已鮮見。「因為大地被破壞,大自然不再循序運轉,導致氣候異常、天災頻仍。」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續說心態對生態的影響。「宇宙星球各有軌道,就如地球和月球有自轉也有公轉,循序就軌、彼此之間能『和』,所以產生日夜輪替、四季變化。人也不能脫離人倫軌道。」
上人勉眾時時戒慎虔誠。「生活中提高警覺,防非止惡,且彼此之間虔誠相待;人與人之間才能無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