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提起道德勇氣
◆11。1《農九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凡事要寬待、善解,但也要更上一層樓——以無私、合心真誠溝通,才能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濟貧,更要教富
四十年前的今天,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一日,在花蓮吉安鄉有一場共三人的動土典禮,上人鏟下慈濟為貧民援建住屋歷史的第一鏟。早會時,看著電視螢幕播出已泛黃的相片與影像,上人憶述這早年的慈善個案。
「找到李阿拋老先生位在溪床上的破茅屋,我們站在屋外問:『有人在嗎?』聽到蒼老的聲音回應,便推開竹編的門——矮小的房屋裏昏昏暗暗,只有微弱的光線從草牆上的破洞透入。空蕩蕩的屋內,磚塊墊高、鋪上板模,就是一張床;牆角是用破磚搭起的爐灶。視力不佳又駝背的老人家,剛到溪邊撿回乾柴,正彎著腰生火、摸索煮食……」上人見狀不捨且擔憂,馬上為他尋找土地建屋。
當年為阿拋伯建的空心磚小屋,就位在吉安車站(舊時南華火車站)附近,約四坪大。阿伯往生後,又讓孤老無依的廖火先生入住……歷經歲月遷變,幾年前小屋因道路拓寬而被拆除。
「時日在瞬息間不斷流逝,卻也累積許多感恩事;這就是生命的痕跡。」如今,在全球多處貧困受災地區,已可見慈濟村、大愛屋;在台灣,志工也常為窮困人修建房屋,或協助清掃整理。上人甚感欣慰。
南投仁愛之家育幼院校舍老舊、空間不足,院童沒有自己的書桌椅、檯燈。台中南屯區慈濟環保幹事賴漢權得知,立即和育幼院聯繫,確認院童的需求。之後帶動南屯區十幾位志工從環保站找到冰箱、椅子、電風扇、碗盤等,用心修繕整理後,近日載滿一卡車物資送去,讓孩子們安心生活;也在互動中引導孩子們惜福、造福。
「人多,視線更開闊,就有機會讓更多苦難人離苦得樂。」上人期待透過慈濟志工的長期關懷、互動,帶給孩子們希望的未來。
「慈濟已經邁入四十二年,要回歸慈善——多用一點心,讓苦難人有依靠;更進一步引導他們造福,從受助中學習助人;這就是『濟貧教富』!」
合心,無事不成
「培養人才是我們的目標,搶救生命是我們的心願;醫療與教育志業必須合心齊力!」院校聯席會中,上人表達對兩大志業體的期許。
「當年建花蓮慈院,是為了搶救生命;之後陸續在大林、台北、台中等地建院,除了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亦期能提供清淨、無功利的環境,讓慈濟教育志業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及慈院醫師,在此提起『志為人醫』的使命。」
感懷許多慈濟人總是做到生命最後一口氣,上人語重心長表示,自己日日掛念弟子、掛念天下人,還要膚慰地球,肩頭的擔子實在很重……但求盡心盡力。「對各位,我所求不多,只希望大家彼此和合、有共同的使命感,用心培育良才!」
上人慈勉,在志業體共事,絕對不要有個人主義;醫療需要團隊合作、人人合心,品質才能提升。
「我沒有什麼傑出之處,只能肯定地說,出家四十多年來,一直秉持無私之心——信己無私,而且信人有愛。也希望各位開擴心胸,為教育而教育;團隊合心,才能進步!」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是上人常說的「普天三無」,亦以此期許四大志業互補互助,真誠溝通。
「凡事要寬待、善解,但也要更上一層樓,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與非要分清楚,要有道德勇氣。只要大家無私、合心,相信就能『家和萬事興,人和萬事成』!」
以「慈濟」之名做事,不但要求「好,還要更好」,且要對社會起正面帶動作用,實在不容易;上人勉眾將困難視為自我提升的動力,常存感恩心,精進造福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