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3期
2007-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
  慈院志工筆記
  慈善台灣
  人品典範
  人文教育‧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厝邊頭尾一起來‧苗栗市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七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3期
  開心笑 打拚做——唐曾春桃的最後一堂課

◎撰文‧黎芳玲、林美宜、賴怡伶  攝影‧王昱晴


當癌症找上門,

唐曾春桃的志工步履仍不停歇;

不識字的她,將病痛當成最真實的教材,

以身示範人生最後一堂課……

 

家住台北泰山的「唐媽媽」唐曾春桃,是鄰里口中的「好、好、好」菩薩。在她的字典裏似乎只有「好」字,因為她不曾拒絕任何上門來的人。

「師姊,我家少一只鍋子,上哪兒找?」春桃轉身遞了一只鍋給她。

「師姊,家裏冰箱放不下,可以借你家冰箱冰一鍋湯嗎?」春桃立即騰出冰箱一隅,好存放這鍋別人家的湯。

「師姊,我們要為大陸賑災包粽子義賣,你包的粽子最好吃,來教教我們吧!」於是那一次,春桃的兩隻手共攪拌了一千一百斤的糯米。

有回不慎跌倒,左手腫得像剛出爐的大麵包,但是聽到香積組缺人手,她立刻用三角巾綁起受傷的左胳臂,趕去用右手烹煮餐食供養大家……

新泰地區第一代環保志工唐曾春桃,就是這樣一個真性情的慈濟人。她的慈濟足跡踏遍環保、香積、助念和訪視,還努力打工,點滴累積圓滿兩個榮董。即使生命到了盡頭,她依然用熱情開朗的態度,照耀病友灰暗的心。


慈濟,一生的道路


生長在屏東農家,春桃幼時家貧,六歲就會幫忙做家事,或幫鄰人放牛貼補家用。從小跟著疼愛她的祖母每天早齋、初一及十五吃素,農閒時到寺廟禮佛,開啟了她慈悲、向佛的心。

國小二年級休學後,春桃逐漸承擔起家務與莊稼事,養成克勤克儉的性格;長大後更四處打工貼補家用。個性勤快、手腳俐落,洗頭、燙髮、裁衣、烹煮,樣樣都願意學、也做得好。

春桃後來嫁給了大她十一歲、擔任職業軍人的唐先操。「結婚一個星期後,他就去外島了!」婚後陸續生了五個孩子,生活就在穩定與平淡中度過。

持家勤儉的她,手邊有了積蓄,興起投資的念頭,卻失敗了!沒多久又被倒會,她每個月必須償還大筆債務……

民國七十九年秋天,新泰地區慈濟志工羅寶琴邀請大家去朝山,春桃隨之前往。禮佛後發現同伴們紛紛拿出一百到三百不等的錢交給羅寶琴;本以為是車費,後來才知原來是交「善款」,她在羅寶琴的解釋下,因而認識了慈濟。


布施,最安全的理財


那年,上人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發願投入慈濟的春桃,即開始從事資源回收。

她常沿著大街小巷撿拾瓶瓶罐罐、或是別人棄置的瓦楞紙箱,甚至在垃圾堆翻找可回收的資源。

當時環保志工不多,男眾更有限,所以將回收物送上卡車裝疊、捆綁,這些粗重的工作也都由她與多位師姊協力完成,真正是「女人當男人用」。

「雖然我不識字,但是慈濟事我能做的就盡量做!」秉持著這個理念,環保、香積、義賣,都能看到她勤奮的身影。

與春桃同期受證的李錦玲說:「那幾年為大陸賑災義賣,都在春桃家綁粽子,從早到晚都沒休息,也沒聽她喊累!即使不小心受傷,她也堅持繼續做,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要承擔起來。」

這分身體力行、從不停歇的精神,感動了附近居民,也帶動出許多社區環保志工。春桃笑說:「我就是跟牛一樣,做不厭,什麼工作都撿來做。和大家出任務回家後,雖然很累,還是去煮飯給大家吃。」

李錦玲說到春桃也是讚歎:「她就是那種很粗勇、媽媽型的人。很能做,也很會照顧人。」

為了捐款護持慈濟,她每天料理好家事,中午就到警察局煮飯,賺取外快。不只開源,她也懂得節流,到市場撿拾剩菜,經過悉心挑選烹飪,一家大小的三餐都解決了;而家中的衣物、鍋碗瓢盆、桌椅沙發,每一樣都是惜福來的;身上唯一花錢的,是慈濟的制服。

春桃謹守「會賺錢守不了錢,會節儉才守得了錢」的理財觀念,四處為人煮飯、洗衣、坐月子,努力攢下所得,分別於民國八十一年、八十三年,為自己與兒子圓滿了榮董。

她說:「過去理財投資,卻落得被倒會、傷心的下場。我從此醒悟,把錢捐出去助人,永遠不用擔心。」


病痛,用歡喜心領受


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初,春桃騎機車不慎摔倒,腿骨嚴重裂傷。休養一陣子後,漸漸覺得背有些痛、接著又覺得胸口脹、走路會喘。到台北慈濟醫院檢查,竟然是肺腺癌三期。

聽到自己罹癌,春桃幾乎無法相信!她一向健康、活力十足,怎麼可能?

突如其來的噩耗令人震驚,街坊鄰居也有人問她:「你做慈濟這麼久,怎麼還會生病?」還有會員當面問她:「做好事,佛祖怎麼沒有保庇?」

除了最初因治療不順哭了一天一夜,她不再悲泣,反而用智慧善解:「生病是業力牽引,要勇於承擔、歡喜接受。慈濟是我應該做的,並非做善事就不會生病、不會往生啊!」

她不願意麻煩家人照顧:「我很忙,不常在病床上。」「雖說有家人照顧比較好,但也會有煩惱。」「如果醫院要找家屬,隨便哪一位師姊就是我的家屬!」

癌症病人所有痛苦,春桃一樣少不了,只是她多了一層「歡喜受」的領悟。化療期間,她不像一般病人面露倦怠,也不因落髮或是身體虛弱而懊惱生氣。她成了曹昌堯醫師最合作的病人和最倚重的「輔導班長」。

曹醫師說:「春桃師姊很堅強、樂觀開朗,我從不覺得她是病人。只要有病患心情不好、情緒沮喪,我都請師姊去帶動他們。」

她常穿梭病房間膚慰病友、現身說法。當病友心情煩躁時,就鼓勵他:「不要生氣,愈是生氣,壞細胞就會長得愈快,好細胞也死得愈快。每天開開心心地笑,壞細胞就長不大了!」

那自己身體不適時又是如何度過?春桃輕輕回答:「我不識字,無法誦經,不過都會念『阿彌陀佛』,愈痛念得愈大聲,念著念著,一切都過去了。」


交棒,生死皆自在


隨著癌細胞擴散,她的體力一日不如一日,但在眾人面前,仍是精神奕奕的模樣——即使只讀過一兩年書,她卻要為大家上一堂「生命教育課」。

她常與人分享治療經過,但言談雲淡風輕,好像談論的不是身上的病魔,而是他人的事。

李錦玲回憶,春桃後來沒有食欲,還是把食物打成泥吞嚥。「她把食物分成兩半,吃了第一份嘔吐出來,還有第二份……她說,吃不下也要吃,要對抗病魔,把握時間做有意義的事。」

若身體狀況較好,她就主動向大家「報告」病況。「春桃師姊覺得大家都很忙,卻還抽空去看她,讓她很不好意思;藉隊組聯誼時間分享,就不用麻煩大家跑很多趟……她就是這樣,不想讓大家太操煩。」李錦玲說。

春桃的確坦然,她攤開一張穿著慈濟制服的大照片——這是她為自己準備好的遺照。她也將遺體捐贈相關手續委託志工處理,甚至慎重地打電話跟李錦玲說:「歲末祝福要到了,香積會很忙,以後我的工作就交接給你了……」

病榻前,曾經倒她會的朋友來探望,內心仍是愧疚。她卻對朋友說:「過去的事情就算了,不要放在心裏。你可以把握當下多做善事,有機會就要快點做,沒機會也要打拚爭取機會!」

曾經,他們夫妻接受大愛台訪談,一向大男人的老伴這麼形容妻子:「雖然她沒讀什麼書,道理卻懂得比我多、功德也做得比我多,我很感激敬佩她。」

先生繼續說:「我希望她至少能夠再健康個三年、五年,病能夠好是最好的……」

「我跟你講啦,我這個病不會好。」

「不是不會好,也有好的啦……」

春桃淺淺地笑,彷彿一切都有了定論。


鏡頭中,春桃與先生兩人難得手牽著手,走向林木的盡頭。畫面記憶著這幸福的一刻。

生命走到了盡頭,春桃豁達面對一切,唯無法放心結褵數十年的老伴。

「那小狗好可愛……如果我走了,就養狗陪伴你吧!」

「你不會走啦……」

「人生無常啊……」

夫妻間的對話,在林子裏淡淡地消逝了。

無論是夫妻之愛,或是法親之愛,唐曾春桃的形影與德範,在生命已離去之後,也能在眾人的記憶裏,瑩瑩發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