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琴聲悠揚
◎撰文‧袁慧萍 插畫‧潘勁瑞
每當阿鶯心裏有事,志工總是認真傾聽、共商大計,
真心相伴讓她感到窩心。
阿鶯決定認真復健,有朝一日才能……
透過電話聯繫,志工站在一樓屋外,徒手接住阿鶯從三樓窗口丟下的鑰匙串。
逐一打開門鎖後進到阿鶯家,眾人將一冊「慈濟歌選」送達阿鶯手中。阿鶯感性地表示,要把彈電子琴當復健,勤練慈濟歌曲,有朝一日也要走下樓來,和大家一起去做志工。
年輕時,阿鶯曾經是餐廳駐唱歌星,灌過個人黑膠唱片。二十一歲那年在琴師熱烈追求下,兩人共組家庭,生下了兒子,並合夥開計程車行。
生意好時,一整片的白色牆面上每天掛牌就有四百多輛計程車排班,先生還因此當選過扶輪社理事、榮膺車行服務業理事長。
經營車行十二年,阿鶯與先生轉業開設海產餐廳,但做得並不順利;接著成立長青協會,透過電台廣播邀約長者入會,定期舉辦聯誼、旅遊活動。
二○○三年四月,阿鶯和先生在東部巡視會務時發生車禍,她因顱內出血昏迷兩個月,左腦受損造成右側手、腳癱瘓。住院期間先生悉心看護;出院後,阿鶯由娘家父母接回照顧。
父親於兩年後往生,母親不久後也過世;人生無常、生命驟逝的震撼,讓阿鶯更珍惜與親人相聚的時光。
她輾轉得知,大她十三歲的先生有「家」歸不得,獨自租屋居住,已成為清瘦的老人,而且需要洗腎;重感情的阿鶯決定搬去板橋照顧先生。
原來,阿鶯和先生並非合法夫妻,當年先生離開原有家庭與她在一起,一直不能獲得子女諒解。
如今,儘管阿鶯自己也需要坐輪椅,無法分擔勞務,但兩人靠著先生接國樂社通告、吹奏橫笛賺取生活費;在漏雨的斗室裏,一個便當要分成兩餐吃,惺惺相惜,患難中更見真情。
二○○五年下半年,在生活最艱困的時候,阿鶯打電話向慈濟求援。
志工不僅定期送來生活補助金,每當阿鶯心裏有事時,總是願意傾聽、共商解決之計,真心相伴讓阿鶯感到窩心。
今年九月先生被緊急送醫,阿鶯聯絡兒子,告知雙方家人及時趕到醫院;並且聯絡慈濟人前來參加告別式。
圓滿處理了先生的後事,阿鶯終於取得「大姊」以及家人的諒解。
回顧這一路走來,阿鶯說:「房租一個月六千元,先生生病時沒有收入,我連一千元都借不到;先生緊急送醫,我無法起身扶助他……慈濟長期真心的陪伴、及時的幫助,讓我感恩、難忘。」
指著樓下妹妹幫她買的三輪摩托車,阿鶯表示:「兒子要搬回來同住,教我騎摩托車。如果我的手指復健到可以彈電子琴,就能夠出門賺錢、養活自己;屆時,我也要像你們一樣,做個幫助人的志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