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3期
2007-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
  慈院志工筆記
  慈善台灣
  人品典範
  人文教育‧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厝邊頭尾一起來‧苗栗市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七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3期
  為自我祝福 為眾生發願

腎友、視障者、企業家……
馬來西亞新受證的一百五十一人中,
無論是什麼身分、擁有多少能力,
受證的那一刻,人人堅定發願——
克服身體障礙、克制自我習氣,
要像故鄉溫暖的太陽,不分四季,照拂苦難眾生。


心眼明亮指路前行——林榮泉
◎撰文‧呂祥芳

肉眼看不見,但心眼看得到。我可以聽也可以說,我知道生病的苦,所以發願要將上人法語講給人聽,招募更多人來幫助洗腎病人。


檳城,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從郊區通往市區的大道旁,四十四歲的林榮泉守著他的書報攤,從四點後的下班人潮,到入夜十點的返家民眾,每天約可賣出兩百份夜報。

「最近生意比較不好。來往的車子愈來愈多,要過馬路來買報紙都要等很久……」沒有客人的時候,林榮泉習慣在紙上塗塗寫寫,但從來沒有成篇過,「因為有客人來,我就得招呼。」

這麼一中斷,就無法繼續「寫下去」——他左眼幾近失明,右眼視力微弱,這一行寫完的字,等下再看就會產生疊影,所以他的臉頰緊貼著筆記本,一頁只記上少許字句,就得換頁再寫。

來台參加慈濟委員培訓課程、受證,即使透過大螢幕,眼裏上人的身影依舊模模糊糊。他說課程看不到就用聽的,能吸收多少就看因緣。「在我的想法中,不曾見過上人,也可以將慈濟做得很好;見過了上人,必須做得更好。看不看得見上人不要緊,心中有上人最重要。」

等待奇蹟二十年

二十三歲以前,林榮泉從事進出口貿易,批發來自中國大陸的辣椒乾。有天看報紙,「讀第一行、第二行……讀到第六行時,怎麼好像又讀回第一行了!而且報上的圖片會跑位。我就去眼鏡行問。」連跑了三間眼鏡行,店家都建議他去醫院檢查。

醫師診斷可能是視神經炎,卻無計可施。他從正統醫療到求神問卜、從北馬到南馬、從馬來西亞到新加坡、從左眼逐漸影響到右眼……不僅求不到重見光明的那一天,連錢財也散去。

「醫師要我回家聽天由命,等待奇蹟吧!那時開始,我每天都在哭啊;我也沒有亂亂來,上天為何懲罰我……」

奔走求醫十年後,一九九六年,母親、父親相繼離世,「母親以前會熬藥給我,往生後沒人幫忙,靠朋友也很難,就這樣一天過了一天,不惡化就好。」在朦朧中摸索了二十年,今年十一月中旬複診,醫師還是找不出治療的方法,只能告訴他,明年再來看看吧。

雖然看不見,林榮泉嘗試獨立,白天當志工,做環保、訪視,晚上賣報;他還能自己做菜,烹煮的方式和別人相反––先將油倒入鍋中,再放入菜或蛋,確定無誤後才開火,以免爐火正旺時貼近探看會遭熱油濺傷。「就算煮不熟,也能吃的。」

林榮泉說,有次去水上人家社區收取資源回收物,途中想上廁所而脫隊,沒想到一腳踏進糞坑,無人救援;還好當時正逢退潮,他設法爬出脫困。後來再想起這件事,自己也覺得好笑。

有願果然力無窮

從社區志工進一步培訓為慈濟委員,林榮泉表示,是受一位慈濟委員的端莊氣質所吸引;在他的想法中,改脾氣、改習氣,是做慈濟最要緊的事情,因為「顧好自己的形象、做人要有耐心,才能讓人家信服。」

儘管培訓之路並不順利,但他仍然堅持,「站在籬笆外看人家讀書,和真正坐在教室裏念書是不一樣的。我的想法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想學得更多。」

因此他不畫地自限,「我肉眼看不見,但我心眼看得到。上人說,只要心眼沒有盲,可以聽也可以說。所以我把上人所說的法講給人家聽。」

難以想像視力有限的林榮泉,每個月都要向約一百戶、三百八十二位會員收善款。但他不覺得這有多難,每次聽上人開示,一句「多用心」,總讓他受用無比。

「有心還要發願,有願就有力。」當他知道慈濟幫助貧困病友洗腎,每人每月至少需要兩千元馬幣(約台幣兩萬元),他發願每月要勸募到這個數目。

從二○○三年迄今,林榮泉和他的會員們每個月以五元、十元的小額捐款,維持住這筆費用,「我跟會員說,慈濟成立洗腎中心救人,專款專用;你左手給我們善款,我們右手就趕緊拿去讓人洗腎,這筆錢很快就會用到。慈濟在這中間只是一個橋梁,幫助行善的人延續他人的生命。」

為了讓人了解慈濟,林榮泉也想辦法尋找資料;他向慈濟洗腎中心取來簡介光碟,拷貝發送,並在會員間傳閱《慈濟》月刊。「一位師姊看了有心得,幫忙勸募七位會員,給我很大的鼓勵。」

林榮泉認為,會員是慈濟志業的後盾,很希望他們從行善中得到歡喜。「這段時間,檳城景氣不佳、百物漲價,如果有會員不想再繳善款,我們要想辦法挽留,不要讓他們的慧命中斷了。」

林榮泉說,募款這件事情只有他一個人是辦不來的;好比說錢收來了,誰幫忙填寫勸募本?

「老實講,這件事情還真不容易。勸募本使用繁體字,但現在馬來西亞年輕人大多看不懂,年紀大的又不會寫字;還有人說他捐錢就好,不要麻煩他寫這個。沒辦法,我只好發願囉!」

最初,幸運獲得一位鄰居幫他抄寫勸募本,但不久他就到外地念書去了;這三年來,是一位擅長華文的會員幫忙抄寫,她還會將收據分好,方便林榮泉拿去交給會員。

林榮泉說,基因加上助緣,才等於成果。「希望有人繼續幫忙我,我也發願,會更努力招募會員。」

願力,讓林榮泉無礙地行走在勸人為善的大道,一如他對自我的期許:心有多寬闊,路就有多遠!


做出生命能量——郭英珠
◎撰文‧翁詩盈

我勇敢從病苦中走出來,也鼓勵其他腎友,雖然剛開始難免痛苦傷心,但要把心門打開,好好洗腎、照顧自己,平平安安、高高興興的。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望。

菜市場中,人潮絡繹不絕,叫賣聲此起彼落。頭頂著烈日,郭英珠及丈夫鄭文寶,一人招呼顧客,另一人使勁地炒粿角(類似蘿蔔糕切丁);這門生意,三十多年來維持著家庭生活開銷。

偶爾有空檔,郭英珠趕緊脫下圍裙,快步走向熟悉的小販攤位,爭取時間收慈濟善款。

翻開她的勸募本,捐款者的名字寫得整齊端正。「是您的字跡嗎?」「不是,已經三十幾年沒有動筆寫字了,只好請女兒幫忙記錄。」

細細點算,郭英珠的會員超過百位;市場小販、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醫院護士……都是她勸募的對象。

每一位會員的空檔都不同,郭英珠一一記錄下來;他們住所分布在不同地區,縱使路途再遙遠,郭英珠風雨無阻,騎車去收款。

每週有三天,郭英珠必須洗腎。「中午生意過後,我回家沖個涼就去醫院。護士問我怎麼一個人來啊?我說生病是自己的事,我要發好願,不要欠別人。」

洗腎近十年來,她深知醫療費用為病人和家屬帶來經濟壓力,「慈濟成立洗腎中心,讓貧困的病友能安心洗腎,需要很多錢。」感動於「竹筒歲月」精神,幾年前她請丈夫上山砍竹製作撲滿,一家人各自擁有一個,天天存錢行善,護持洗腎中心。

洗腎生涯自怨自卑

原本身材豐腴、皮膚白皙,如今乾癟黝黑,這是洗腎的印記。郭英珠說:「我記得很清楚,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三日,是我第一次洗腎。」

哥哥在她之前就過著洗腎的日子,身體、心靈承受痛苦,家庭經濟一貧如洗,讓她驚懼。「我哥哥洗腎洗到沒有錢,常常跑去大橋邊,想要跳下去……如今這個病落到我身上,我整晚想著,以後的生活該怎麼過?」

小吃攤的生意,好壞難預測,每月收入無法確定;三個孩子才剛就業或仍在就學,她怕洗腎會拖垮家計,所以用偏方治療,卻使病情急轉直下,最終不得不洗腎。

洗腎前半年,郭英珠在家休息;情況稍微好轉後,她不捨讓丈夫一人硬扛家計,堅持要幫忙。

鄭文寶不是不明白太太的用心,但每天收入都用來填補昂貴的洗腎費,所賺取的每一分、每一毫都那麼重要;他擔心顧客對腎病不了解,嫌棄太太是帶病之身,影響生意,所以希望她回家。

先生無意的話,加重了郭英珠的自卑;她曾想跳樓輕生,但癲癇突然發作,讓她往屋內的方向倒下,驚動了女兒尋來……

醫師建議郭英珠不如登報,或許有善心人士願意幫助。這也促成她與慈濟緣分的開始。

原來有人比我更需要幫助

慈濟志工的到訪,讓郭英珠很訝異:「他們都敢喝我準備的水啊!」原來,常有人將腎病誤當為傳染病,有次親戚到訪還自備食水,讓郭英珠感覺被嫌棄。

志工林慈頻邀約郭英珠一同訪視,讓她跨出了付出的第一步。「我其實不知道什麼是『志工』,只是覺得她們都很親切;也想若是參與志工活動,我的申請可能比較容易通過……」郭英珠誠實面對當年的心念。

志工訪查後,郭英珠獲得了「八支補針」的濟助,成為「全免洗腎」的期待落空了!「志工們說,洗腎中心主要補助家庭經濟支柱或孤單無依的貧困腎友;而我的孩子不久就成年可以分擔家計了。我說不要緊,很感恩他們補助我注射補針。」

一支補充血紅素的補針約六十馬幣,「兩年內,慈濟就花了好多錢在我身上。」郭英珠細細計算用在自己身上的數目,感恩這些來自十方大德的點滴捐獻。

在訪視和參加腎友聯誼活動中,她發現原來世上不只她處境如此,有人樂觀以待,啟發了她;還有人因腎病失明或行動不便,她慶幸自己的手腳還能活動、頭腦還能思考,有人比她更需要幫助。

只是身體病了而已

炒粿角生意一度清淡,家庭經濟入不敷出,慈濟兩次補助生活費;生意一恢復正常,她馬上要求停濟。只要雙手雙腳可以發揮功能,她都要自力更生。目前她獲准在政府醫院洗腎,也脫離「慈濟照顧戶」的身分。

「我聽到上人開示:醫病先醫心。眼淚一直流……」郭英珠說,生病的人若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能做,就會有心病;顧好心念,不要想太多,病才可能好。「所以我一定要做!」她從參與活動到訪視、收善款、義賣等不遺餘力。

「我以前成天哭哭啼啼。我哭,家人就心酸;我笑,他們也笑了。」因此家人鼓勵她參加慈濟委員培訓,「他們說,如果不是上人開導,我不會有今天。」

早先敏感的她,聽顧客問起病情總覺刺耳,不僅給臉色看,甚至不賣;如今她諒解有些人沒有惡意,只是不了解病人的心情。

「上人說,要口說好話,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現在我把大家的話當作祝福,通通『收起來』,還會向他們說感恩!」

暖暖的午後,郭英珠騎著摩托車來到馬來西亞分會靜思堂;每週五是她的執勤日,負責維護洗手間的清潔、倒垃圾、確保裏面有足夠的衛生用品。

家人的體諒及支援,是她安心當志工的動力。貼心的女兒,存下一部分薪水,為母親買了一台轎車,在烈日下得以代步。

這就是郭英珠——病痛中,仍把握付出的機會,將「志工服務」融入生命,也散發出源源不斷的生命能量,利人利己。
(資料提供╱呂祥芳)


收起玩心變法親——朱國財、徐道芳、陳順豐
◎撰文‧邱如蓮   相片提供‧花蓮本會

受證只是幼稚園畢業,我們要學、要做的還有很多,希望牽引更多人加入慈濟菩薩道,讓愛生生不息。


「受全球暖化影響,世界各地的氣候都有變化;科學家提出,北極熊將因極地冰山融化,找不到冰靠岸而淹死……」這堂課程,讓坐在台下的「馬來西亞企業家三劍客」聽得戰戰兢兢。

朱國財、徐道芳和陳順豐,三位好友的情誼超過二十年,可稱作「死忠兼換帖」。未踏入慈濟之前,朱國財和徐道芳每天一塊吃飯,餐餐如同滿漢全席;朱國財比畫著說:「我們以前吃一餐,豈是這種小方桌擺得下!」

脾氣直、得理不饒人的朱國財,以前常在餐廳水族箱隨意指了一條鮮魚,告訴服務生:「要是讓我吃到一片魚鱗,整條魚都要退!」

「那時候不知道,這簡直是把肚子當墳場啊!」臉頰豐潤、笑起來如彌勒佛的徐道芳說。

而在一旁安靜微笑的陳順豐,像是對自家兄弟的「行徑」了然於胸,不時點著頭。

朱國財說:「以前壞習慣很多,可以連續兩天待在賭場不回家,不然就是和他們打完高爾夫球,再去喝酒……」

「會轉變成現在的『好人』,一切都是好因緣!」朱國財大笑了幾聲。

三人同行,承擔更多

二○○二年,朱國財到慈濟志工吳育華家收貨款,兩人聊著聊著,便談起他想要助人的心願。朱國財說:「那時生活雖然揮霍,卻也有想要布施的心;嘴裏常念著『一年一定要做一件好事』,但是講了十二年卻一次也沒做到。」

隔天剛好是慈濟環保日,吳育華邀朱國財一起做環保,地點就在朱家附近。當天朱國財怕鄰居看見,一直低著頭,但答應人了又不好意思走,就硬著頭皮做完分類。活動結束回到家裏,反而覺得一身輕鬆,往後便常跟著吳育華做志工,做環保也參與訪視。

朱國財覺得慈濟這個團體很好,一直想要邀請兩位朋友加入。他想了一個方法——

徐道芳對吃很有研究,他告訴徐道芳:「我們到台灣旅遊,那裏的小吃很道地!」陳順豐喜歡旅遊,他就跟陳順豐說:「花蓮太魯閣很美,我們一起去玩!」就著樣,二○○四年「拐」了兩人陪他一起到花蓮尋根。

沒想到,陳順豐與徐道芳被上人的宏願所感動,回到馬來西亞反而比朱國財更投入;尤其陳順豐,不但積極參與環保,更發心承擔了一個環保點。三人相互影響,下定決心要改變習氣,一起吃素、戒酒,開始將上人的法行於生活。

yes man,事業支持志業

朱國財小時候家境不好,小學五年級就休學工作,結交許多「江湖朋友」,養成吃喝玩樂的習氣;說話不經修飾,經常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以前,很多人都受不了我的個性,但太太卻一直包容我。」說著說著,他拿起手機開啟一封封簡訊,都是妻子沈麗梅鼓勵他在菩薩道上難行能行。對於朱國財的改變,兩位朋友也點頭稱讚:「他真的變很多!」

三人尤其致力於環保,在自己的公司推動環保觀念;日前與當地素食餐廳合辦義賣,經營印刷廠的徐道芳,提供回收紙讓志工折製成上千個紙袋,避免使用塑膠袋,也將環保意識種植人心。

除此之外,每當訪視需要,「三劍客」二話不說就出動;陳順豐便因從不拒絕邀約而贏得「yes man」的稱號。

陳順豐說,加入了慈濟讓家庭更和樂。從前他不知如何與孩子相處,常在課業上嚴格要求,但雙胞胎兒子志不在學,對未來另有番夢想,常讓他氣得不知如何是好。自從陪伴慈青後,他發現應該多看兒子的優點;在他們夫婦回台受證期間,兩個十八歲的兒子可是承擔起「店老闆」的重責呢!

徐道芳最親的妹妹,三年前在印度洋大海嘯中喪生,讓他毅然決然參與慈濟斯里蘭卡賑災醫療團。「是妹妹讓我知道,要好好珍惜慈濟因緣,知福、惜福、再造福。」

之前參與當地無量義經音樂手語劇演出,讓這三位好朋友感到「合心協力,則天下無難事」。看著他們齊心在馬來西亞付出愛,這股動人的力量,相信會接引更多菩薩加入,讓愛生生不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