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實貫徹信仰 為荒漠注清流——阿比爾、阿布湯瑪斯
◎撰文‧葉子豪 相片提供‧慈濟約旦分會
不論是天主教徒、穆斯林或慈濟人,我們都是宗教人,
遵守相同的戒律和宗旨,也就是慈悲與智慧。
——阿布湯瑪斯(法號:濟仁)
生活的責任很沉重,但只要聆聽上人開示,悲傷不安的心情很快就平靜了。
發放時,孩子們圍著我,喊著阿比爾、阿比爾;
看到他們的笑容,我就很快樂。
——阿比爾(法號:慈愛)
黃沙滾滾,烈日高懸。天寬地闊的中東沙漠,流傳著天方夜譚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傳奇,低吟著鐵馬金戈的史詩。然而對生活其中的窮人來說,文學的浪漫是不切實際的奢侈,環境的嚴酷與艱辛,唯有實質的物資援助與問候關懷才能舒緩。
慈濟約旦分會自一九九七年成立以來,志工們不間斷地訪視著沙漠地帶的弱勢族群,像一股清流般,滋潤著荒原中的貧民聚落,遍灑東方之愛;及至二○○七年歲末,這股清流回溯了源頭,回到心靈的故鄉花蓮,帶來了約旦當地的「原生種子」。
來台受證為慈濟委員的阿比爾(Abeer Aglan M.Madanat)師姊說,貧窮、乾旱和饑荒,容易造成心理的不平衡;慈濟志工以柔軟身段長期濟貧,正是在人與人之間灑愛。
「我們讓貧窮的人了解,有人在關心他們。」身材壯碩的阿布湯瑪斯(Abu Tomas)師兄,用帶著中東口音的英語,道出多年來參與慈濟的心得。
二○○五年,阿布湯瑪斯拜訪花蓮靜思精舍,皈依證嚴上人,獲賜法號「濟仁」;而今返台,接受上人授證,成為約旦第一位本土慈誠隊員。
規模「小而美」的約旦分會,自此慈濟委員和慈誠隊員增加到六人,志工人數則變成四位;這十人隊伍,加上一般會員才四十多位,慈悲的腳步卻不曾躊躇,在千里荒漠中寫下另一頁傳奇。
為救苦難,縱橫「沙」場
位於西亞的約旦,擁有世界奇景「死海」,以及宗教聖地、耶穌受洗地「約旦河」,吸引無數觀光客拜訪。世居在阿拉伯沙漠的貝都因人與帳棚景色,是旅途中相機的短暫留影,卻也赤裸呈現冬冷夏熱、乾旱缺水的殘酷現實。
約旦與敘利亞、以色列、阿拉伯接壤,地處中東要衝;當鄰近國家伊拉克、伊朗、巴勒斯坦、阿富汗等國,政局動盪不安或災難頻傳時,約旦往往成為難民避難的首選之地。
阿布湯瑪斯跟隨慈濟約旦分會負責人陳秋華縱橫「沙」場,照料境內的難民與貧民。回想起七年來共患難的歷程,陸戰隊出身的陳秋華,就像老兵話當年一般:「最感動的一次,是我問阿布湯瑪斯,願不願意跟隨慈濟志工到伊朗震災區發放白米?他一句話就說好,我跟你去!」
那一次由於協商遇到困難,能不能如期前往伊朗發放仍在未定之數;但為了支援、陪伴從台灣去的法親,他倆還是搭乘約旦皇室的「便機」前往。
「我們兩個蹲在機艙裏,四個半小時不敢亂動!那時又是冬天,好冷喔。」蜷縮在沒有空調的運輸機裏,忍受著高空低溫和引擎噪音,一路從約旦飛到伊朗。當與來自台灣及土耳其的志工會合後,有關單位終於化解歧見,讓發放工作順利進行,兩人總算沒白跑一趟。
「他真的很夠義氣!」陳秋華如是讚歎阿布的發心。不過剛開始時,阿布並沒有想到自己會投入這麼深。
從台灣旅居約旦的陳秋華,是約旦皇室哈山親王的跆拳道教練與顧問,多年來帶領選手在國際比賽中屢創佳績。阿布說:「我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聽過陳秋華的大名了,之後我把兒子送到他的道館去學跆拳道;後來孩子跟我說:『我們老師在做慈善』。」談起兒子湯瑪(Tamer),阿布頗為自豪,因為不久前他才在埃及的泛阿拉伯運動會中,為約旦奪得一面金牌。
兒子在道館裏跟著陳秋華練武,他也跟著陳秋華東奔西跑,看看慈濟怎麼做慈善。起初,阿布認為慈濟和其他慈善團體沒兩樣,但二○○二年在北部紮來喜地區加薩難民營的一場發放,卻改變了他的看法。
當時,慈濟人捐贈二十三部輪椅給行動不便的人,其中有位長者當場哭了出來:「我有五個孩子,但沒有人買輪椅給我;我整整在地上爬了五年,竟是你們外國人幫助我!」老人的眼淚,讓阿布頗為震撼,體會到慈濟人是踏踏實實做慈善。
「我們是約旦人,卻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同胞;反而是你們外國人幫忙。」懷著一分深刻的感動,阿布向陳秋華許諾:「從今天開始,我要做你的志工。」
沙漠暗夜,一束引路的光
奔波於沙漠地帶發放物資,需要幾分不畏艱難的勇猛,這一點正是陳秋華、阿布湯瑪斯等男眾的長處。但膚慰病苦之人,更需細膩溫柔的呵護,身為藥師的阿比爾,就適切補足了這個位置。
去年八月,當慈濟人在北部的馬夫拉(Mafraak)帳棚區完成物資發放、準備離去時,七十二歲的老太太阿姆歐蒂(Um Awada)走上前懇求:「我的眼睛看不到,請你們幫幫我。」
由於就業機會不足,居民只能打零工,有時一戶六、七口之家每月僅有相當於台幣一千六百元的收入可度日。帳棚區衛生條件差,阿姆歐蒂活到七十多歲,幾乎不曾就醫;具有醫藥專長的阿比爾,即陪伴她展開就醫之路。
醫師測出阿姆歐蒂右眼視力只剩零點三,左眼則有白內障,必須接受手術才能挽回視力。術前,為了預防感染,阿比爾遵從醫囑,把阿姆歐蒂扶進浴室洗個乾淨。
沙漠極度缺水,加上風沙大,老人家一年難得洗幾次澡,全身都是灰塵,沖下來的洗澡水黃濁無比,讓注重衛生的阿比爾嚇了一大跳;但她仍盡力「浴佛」,讓阿姆歐蒂洗去一身塵垢,順利躺上手術台。
術後卸下包覆左眼的紗布,阿姆歐蒂逐漸看清眼前留著小鬍子的醫師,還有身著「藍天白雲」制服的阿比爾。醫師遮住了她的右眼,測視左眼視力,確定視力恢復,手術成功。
等到阿姆歐蒂拆線之後,慈濟人從首都安曼連夜開車送她返回一百多公里外的馬夫拉。
行在一盞燈都沒有的沙漠地帶,志工一度迷路,只好返回安曼重新出發;等到了帳棚區時,夜已深了,但阿姆歐蒂的家人們仍冒著沙漠夜晚的低溫前來迎接。
慈濟人開著車燈,為這家人照亮回家的方向。「從那個背影,可以看到貝都因人家庭的和諧,以及那分對家人的愛。」陳秋華由衷感動。
不過手術成功並不代表一勞永逸;阿姆歐蒂回家之後,問題又來了。「我們去看她時,她的眼睛附近都是沙而且發炎了。」阿比爾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但她有備而來,立刻幫阿姆歐蒂清潔、塗抹消炎藥。
或許在一般人眼中,載送一位老人接受白內障手術,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約旦慈濟人前前後後在安曼及馬夫拉兩地跑了十趟,累計里程達兩千多公里。
這期間,阿比爾始終陪伴在阿姆歐蒂身旁,帶著她進行一項又一項的檢查,並於術後持續訪視。細水長流的關懷,正是人間菩薩耐力與恆心的示現。
「我看到她對我們的信任和依賴,當她能看得見時,所有的辛苦都煙消雲散了!」阿比爾道出了助人的快樂。
對信仰忠實,為眾生付出
幾年前,阿比爾的丈夫往生,她一肩扛起教養兩個兒女,以及經營藥房的責任,生活的擔子相當沉重;但只要聆聽證嚴上人開示,悲傷不安的心情很快就平靜下來。「發放的時候,孩子們圍著我叫阿比爾、阿比爾,看到他們的笑容,我就很快樂。」
「耶穌說,如果你心中有愛、有信心,即使它像芥菜種那麼小,也可把山給移動。」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阿比爾立身處世均以《聖經》為依歸;加入慈濟之後,她的信仰未曾改變,人生也因為付出而充滿喜悅,「天主教最基本的信念就是愛,我想是與慈濟精神相通的。」
今年阿比爾成為約旦第一位在地的慈濟委員,在如願獲賜法號「慈愛」之後,更不忘上人慈示:「你現在有兩種身分——要對天主教忠實,也要做慈濟,為眾生付出。」
同樣地,雖然加入的是佛教團體,但阿布湯瑪斯布施行善的作為,更趨近於自己的伊斯蘭信仰。
「我會有什麼改變,要看我的朋友是誰。」阿布談起以前的自己,好像在談另一個人似的。過去他喜歡找刺激,假日經常出外打獵,偶爾還會喝個兩杯。接觸慈濟之後,阿布收起獵槍、放下酒杯,把縱橫山野的豪氣,轉化成深入苦難的動力。「不論是天主教徒、穆斯林或慈濟人,我們都是宗教人,都遵守相同的戒律和宗旨——也就是慈悲與智慧。」
一張照片中,在烈日曝曬的荒漠上,兩個方型的儲水箱下,分別蹲著身形壯碩的阿布和一位小女孩;這一大一小躲在陰影之下快樂地洗手,享受難得的清涼。
荒漠、甘露、大人、小孩,示現著環境的嚴酷,卻也流露出人間真情。
●
愛,是宗教共通的語言,但在充斥戰爭與動亂的中東地區,這個字說來簡單,卻不容易落實。
「在中東,貧窮因戰亂而產生。世界的動亂,起於人為因素,不是宗教本身有問題。」身為穆斯林的阿布,語帶感嘆道出人類苦難的根源。
旅居約旦三十三年的陳秋華表示,在中東地區,人與人之間缺乏互信、互愛,慈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只是約旦分會的志工人數太少,需要當地人踴躍參與,才能將無私大愛更深入地推廣出去。
「上人說,人人都有愛心,即使只是布施一杯水,也是慈悲心的展現。物資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能喚起人們的愛心!」陳秋華用英文向阿布湯瑪斯與阿比爾,再次說明慈濟推行慈善志業的原則。
的確,不論在世界上哪一個地方,發放物資總有吃完用盡的一天,但是善的循環,卻可以像蝴蝶效應一般由小而大,影響深遠。
兩位約旦本土志工受證慈誠、委員,正是慈濟扎根約旦的新里程碑;期盼在不久的未來,這股人間清流能日漸豐沛、擴大影響範圍,滋潤更多荒漠中受苦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