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3期
2007-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
  慈院志工筆記
  慈善台灣
  人品典範
  人文教育‧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厝邊頭尾一起來‧苗栗市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0七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3期
  願願相連 擴大愛的足跡

南非‧約翰尼斯堡
李詩韻、李詩茹 nice雙胞胎
◎口述、相片提供‧李詩韻、李詩茹
整理‧邱如蓮

職業:上班族
願望:爸爸生病後,希望全家一起做慈濟,可惜的是,他沒有完成願望就過世了。現在媽媽跟我們姊妹都受證了,我們發願,要多做爸爸的那一份。


一九九九年,我們雙胞胎姊妹在約翰尼斯堡就讀高中時,跟一般年輕人一樣喜歡四處遊玩。有一次,一位朋友幫我們報名慈青營隊,那時一心想要認識新朋友,根本不了解慈濟這個團體。然而慈濟人的愛,卻將我們緊緊包圍。

短短幾天營隊,我們感受到慈青的熱情以及師姑師伯的呵護,深深被慈濟人文給吸引了;回到家裏,迫不及待與父母分享營隊裏的所見所聞。

幾天後,我們的隊輔媽媽卓秀昀打電話來家裏問候;問起父親的名字,她突然說:「我有收你們家的善款啊!」原來,父母親總是用匯款的方式繳善款,因此他們雖然知道彼此,卻從未見過面,一分情緣就此聯繫了起來。

圓爸爸的遺願

高中畢業前夕,父親罹患胃癌。在他生病的兩年裏,我們從女校踏入大學這個花花世界,常跟著朋友到處去玩,有時玩到深夜兩、三點才回家。

師姑打電話來邀約做志工,我們總提不起勁,覺得應該要好好「享受人生」。

父親重病回台灣治療,媽媽常常往返台灣、南非兩地。我們每星期打電話跟爸爸聊天,也讓他對我們放心。

有一次接連兩三天都沒跟爸爸講到話,我們心裏很疑惑,爺爺也不多做解釋;幾天後接到通知,說爸爸病重,要我們快點回台灣。

當時正逢SARS疫情籠罩,醫院不准我們進到加護病房探視爸爸;我們錄了一捲錄音帶請護士放給爸爸聽,隔天爸爸就往生了。

爸爸在我們心中就像大樹,是我們的依靠,他的離開帶給我們很大的打擊,也體會到人生的無常,更珍惜親情。

媽媽一向都很依賴爸爸,出門都是爸爸載;爸爸走了以後,卓師姑擔心媽媽從此憂鬱下去,常常鼓勵她、邀她一同出門做志工。在志工陪伴下,媽媽漸漸走出悲傷,常跟我們分享志工心得,我們也感染了那分法喜,所以又重回慈濟大家庭。

爸爸生病時有一個願望:「如果能夠好起來,希望全家一起做慈濟。」媽媽在去年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前年我們大學畢業,也換上了培訓制服,每當週末不用上班,就跟著媽媽一起做志工,回家後還可以來個小小的心得分享,一家人的感情變得更好了。

在承擔中收穫與累積

現在南非社會的經濟不是很好,很多失業人口在街上遊蕩,貪念一起就會行搶。志工有時出門關懷,還得動員警察來保護安全,但我們自我期許要多付出,讓當地人看到「藍天白雲」制服,就知道是要來幫助他們的慈濟人。

穿上委員制服後,要承擔更多;現在除了慈善,我們姊妹也承擔起當地小學慈幼班的推動。南非有很多人因知識不足而染上愛滋病,並且造成很多愛滋孤兒;為了幫助小朋友建立起正確的常識,我們計畫將衛教觀念及靜思語帶入校園。

在公司裏,我們常與同事分享環保概念,告訴他們印錯的紙張可以重複再利用;同事們也很好奇,為什麼我們每個週末都有志工活動可以參與,常常詢問關於慈濟的問題。我們很樂於分享,也希望同事能參加發放,從活動中去了解慈濟。

很多人懷疑,我們怎麼可能這麼「nice」;當然我們也都有平凡人會有的習氣,但在承擔與付出的同時,成長與收穫都在無形中累積。

雖然我們已由慈青受證成為慈濟委員,但也希望保有年輕的心,用熱情與活力來散播愛。

很感恩有南非這塊大福田能夠耕耘,讓我們完成爸爸的心願;期許自己能夠腳步堅定,踏踏實實跟隨上人,在菩薩道上持續精進。


日本‧東京
齊藤月梅 心淨福生
◎口述‧齊藤月梅  整理‧呂祥芳
 相片提供‧吳慈涓

職業:全職志工
願望:以前我會怨,為什麼嫁來日本這麼辛苦,要打工還要照顧小孩。但現在我很幸福,不埋怨就會生起歡喜心;我也不怕做事,受證後要承擔更多,把環保擴大出去。

我曾在慈濟讀書會中聽師姊們談起,要在日本推動環保很困難,不過可以從身邊開始做起。前年七月,回台灣參觀了台北市八德環保站,我很感動也下定決心,要在居住的福生市推動環保。

福生市位於東京都的西部,因美軍基地而聞名,外國人不少,台灣人也很多;在一次慈濟茶會中,我向會員們提起想做環保,希望「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獲得大家熱烈響應。

日本的資源分類做得很好,家家戶戶將可燃或不可燃、紙類或者箱子……精細分類好,放在門前就會有車子來收。

在社區裏落實資源回收工作,要有合適的地點才行,不然會因氣味不佳而被取締。要在寸土寸金的日本找到這樣的地方並不容易,所以我們採﹁現收現賣﹂的方式,只要志工累積了幾包數量,打電話通知,我馬上過去收,下雨天也沒關係;因為不少志工是開店的,店內積太多回收物,客人也不喜歡。

剛開始,我開我的小轎車去收,很感恩我先生齊藤利雄願意幫忙用貨車載送。他信仰日蓮教,雖然宗教不同,但他支持我所做的事情。他經營建築業,會撿回廢棄的鋁門窗,或者請同業把喝完的鋁罐留給慈濟。

先生很喜歡看大愛電視,特別是大愛劇場,前陣子播出「生命的陽光」林榮宗醫師的故事,我在旁邊解釋,他知道這些故事是真人實事,也知道慈濟有在做事。

漸漸地,大部分的回收物都由先生自己去載,不再需要我跟著;我去日本分會值班,或是回台灣參加營隊,全都麻煩他去收了。

我們夫妻做環保做得很歡喜,身體也愈來愈健康,之前他都要花不少錢整脊,現在這筆錢省下來了。以前我在市場記帳,很累,做到罹患關節炎才退休,現在愈做愈高興。只要不埋怨,就會生起歡喜心,讓我覺得很幸福。

為人群付出,與有榮焉

嫁到日本二十四年,適應婚姻生活真的很辛苦。我是來日本後才開始學日文,最初和先生只能筆談,無法深入溝通;加上習俗不同,婆家也不是很認同。

每當遇到困難時,先生只告訴我:要入境隨俗。如果不是為了給兩個女兒健康的成長環境,這段婚姻很難撐下去。

我的日語沒有經過正統的學習,教導孩子的語文有些不是很正確;孩子在學校受排斥,回來後會跟我反抗。我跟她們說,媽媽是外國人,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但是我和日本的媽媽一樣,配合學校活動,很努力在學習。

日本的生活壓力很大,無論是養小孩、買房子等等,都要很拚;所以我一直都在日本人的公司裏打工,幫忙家計。回想到婚姻適應、管教孩子、打工壓力、操持家務等問題,我總是想流淚。

八年前從一位台灣朋友那邊聽到慈濟。開始聽上人的法,知道要改變自己,不要怨天怨地。那時長女正值叛逆期,與其天天留在家裏和她吵架,不如出去多多了解慈濟。

我嘗試和女兒溝通,多讚歎,不給她太大壓力;現在女兒們和我無話不談,也不介意跟朋友說媽媽是台灣人。

每次在分會值班到下午五點,搭車回家、買菜、煮飯,差不多晚間九點才能用晚餐;先生都沒有抱怨,所以我常對他說:「感恩!謝謝您!」他說這樣他會不好意思、會起雞皮疙瘩,因為我以前都沒有這樣對待他。

我的個性好強,連一句話都不想輸先生。他個性忠厚,但不修邊幅,我看不習慣就會念他。但想一想,他很勤勞顧家,只是不懂得打扮而已;改變不了他,就改變自己去接受、配合吧!

先生說,我參加慈濟改變很多,想得很開,和女兒們的溝通變好;他知道我在為人群付出,也覺得與有榮焉,如果我要去參加慈濟活動,他還會幫我把制服熨好。

時間會改變一切,夫妻二十幾年,彼此了解體諒,老了就相互照顧;我想這就是「老伴」吧。

現在我每週有三天會去分會值班,練手語、和師姊們分享心得,學習到很多東西。

在海外做慈濟,很辛苦。日本人的個性較矜持、不易親近,鄰居太太看我在分類,頂多問一句,不會進一步投入或幫忙。我期許自己要去突破,就像上人說的「克難」––再難也要找出方法做;受證後,要更勇於承擔,希望能把環保再擴大出去。


印尼‧巴淡島
呂保璇 行善恩惠
◎撰文‧黃秀花  相片提供‧呂保璇

職業:餐飲業
願望:過去我曾失落過,也曾歷經婚姻失敗、在異地打拚等辛酸,但這一切都過去了;我要用更樂觀的心情生活,用更積極的態度去行善。

抱著女嬰,呂保璇跑遍了巴淡島的醫院。

「孩子患有疝氣,但她太小了,沒法開刀!」得到這個答案,讓她感到徬徨無助。正巧常來餐館用餐的蔡媽媽告知,慈濟將來巴淡島舉辦義診,讓她燃起一線希望。

女嬰是一位未婚媽媽所生;就在二○○三年的某個夜晚,好友告知呂保璇:「有個兩個月大的女嬰要送人!」她們來到一處簡陋住屋探視,看到女嬰僅用兩條棉布裹著,體重只有一點七公斤,一股母愛油然生起。呂保璇徵得母親同意,帶走女嬰、為她治病。

救人,與善結緣

慈濟義診當天,受限於現場設備不足,無法為女嬰動刀;志工立即安排,讓呂保璇帶著女嬰前往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完成疝氣手術。

就在大家為手術成功歡呼時,兒科醫師卻說,女嬰的心肺之間大動脈未閉合,須馬上再開刀治療。呂保璇的心情跌入了谷底,一方面她很擔心孩子又要動刀,另外也為龐大的醫療費感到無力。

「才剛付了新幣五千元(約台幣十餘萬元)的手術費,現在又要一萬元動心臟的刀,我實在負擔不起啊!」慈濟志工了解她的困境,決定給予醫療輔助。只是醫師檢查後又發現,女嬰患有腦性痲痹、德國麻疹、痙攣、失聰等重症。這對呂保璇而言,何止是心疼,簡直是心碎!

「當初救她,是否做對了?我根本就沒能力照顧好她,該怎麼辦呢?」傷透了心的呂保璇流著淚,茫然地問著身旁的志工。

「救她,當然是對的!而且透過她,你已經與慈濟結下善緣;千萬別放棄,我們會一直陪伴和支持你走下去。」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的一番話,帶給她很大的安慰。

小女嬰歷經多次生死掙扎之後,呂保璇正式領養了她,取名為「恩惠(Grace)」,期望上天庇祐她平安健康長大。

愛慈濟,就該認真投入

因為小恩惠的接引,呂保璇認識了慈濟,深受感動之餘,決定加入志工行列。

為了推展志業,她不僅提供自家餐館作為慈濟聯絡點,舉辦茶會、廣募會員,還帶著長女一同訪視、發掘個案。罹患罕見巨大型齒堊質瘤的男童諾文狄,當初即是由她提報,再透過新加坡分會轉介,來到台灣花蓮慈院開刀治療。

呂保璇並非巴淡島人,十六年前她在婚姻失敗後,告別千里之外的家鄉與四個孩子,來到這個異地重新起步;起初她在一家餐館當服務生,後來在兄長的贊助下另起爐灶,日夜打拚,終於在一年後站穩腳步,將孩子接來同住。

巴淡島鄰近新加坡、經濟條件更勝於印尼其他外島,常吸引許多外地人前來發展。一位從棉蘭流浪到巴淡島的七十多歲老伯,因為脾氣古怪,難以跟人相處,呂保璇發現後,為老伯找尋安身之處,每天送三餐、為他洗衣,還常帶志工們去幫他打掃房子,持續照顧一年多。

老伯臨終前,呂保璇因有要事出國,回來一下飛機,立刻奔赴老伯住處。只是沒想到,等她幫忙沐浴、換好乾淨衣服後,老伯就往生了。

「我想,他是在等我回國,見最後一面!」呂保璇感恩老伯將她視為親人。

像這樣的個案在巴淡島不勝枚舉,呂保璇因關懷而獲得心靈的洗滌;只是行走於菩薩道上,難免還是會有挫折。

她不諱言,曾有一度壓力太大而起退轉心,女兒告訴她:「媽咪,您分明就很愛慈濟,為何要退縮?」這句話頓時敲醒了她。

「我很愛慈濟,既然那麼愛它,就應該認真投入才對!」呂保璇表示,在巴淡島還有很多苦難人需要幫助,面對這些觸動她內心深處的個案,她怎能輕言放棄?

「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的我,要重新活過!」呂保璇說,雖然她曾失落過,也歷經婚姻失敗、在異地打拚等辛酸,但這一切都過去了;如今的她要用更樂觀的心情生活,積極行善。

對於培訓五年才受證,她認為,做慈濟不求快,但求扎穩;回歸最源頭:「真的要很感謝Grace,若非有她的牽引,我不可能會碰到慈濟,也不會有如此的心情轉變。」

看著五歲的小恩惠,雖然有肢體和聽覺障礙,智力也只有一歲左右,但每當看見她笑、有模有樣地學著大人動作,那種感覺真是幸福!


印尼‧巴里島
鄭琳霖、盛世鳳 在遺忘的角落灑愛
◎撰文、攝影‧邱如蓮 

職業:旅遊業
願望:希望讓更多巴里島的人知道慈濟,把慈濟人文落實在這個天堂國度,讓每個人都是天使。


金黃色陽光灑落在藍色海洋上,傳統市集裏,各式商品訴說著精緻的工藝與信仰的虔誠。被稱為「眾神之島」的旅遊勝地「巴里島」,印象中是美麗的天堂、有富饒的環境與快樂的人們。

也許是美好的景象太過炫目,讓眾神目不暇給,遺漏了不易發現的角落;從事旅遊業的盛世鳳與鄭琳霖認真地說:「東部山區,一年只下三個月的雨,收成一次的玉米,我們去關懷,常見到人與豬同睡……」

為改善居民生活,巴里島慈濟志工每半年舉辦大型發放,遇到需要醫療幫助的人,也會陪同他們就醫,提供必要的協助。

為了救人,到處問

二○○三年十月,鄭琳霖在朋友邀約下到台灣,抱著參觀的心態走進靜思精舍,「看到上人,就覺得好像找到了尋找已久的路。」回巴里島後,鄭琳霖成為當地第一顆慈濟種子。

同年,盛世鳳回台灣探望家人,妹妹拉她到慈濟歲末圍爐現場幫忙香積。原先睡眼惺忪的她,卻從洗菜開始,眼淚一滴滴地落下。

「我從沒想過,對於非親非故的苦難人,會有人願意這樣付出,連端菜都很恭敬。」回到巴里島,她透過朋友認識鄭琳霖,兩人開始走入被眾神遺忘的角落。

從事旅遊業的兩人,所知的都是巴里島最好玩、最有趣的地方,她們到處去問:「巴里島哪裏最苦?哪裏生活最貧窮?」

四處打聽下,來到東部山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黃土地,和到處矗立的厚紙板——這就是居民勉強糊起的「牆」;沒錢買碗,吃飯時只能就著鍋,全家人用手抓飯吃……

封閉的村落,有許多因近親結婚而罹患先天疾病的小孩;因為不知如何避孕,一個家庭裏孩子多到連名字都搞不清楚。貧窮在這裏好像是天生的宿命,孩子們無法讀書,命運只能在貧病裏代代輪迴。

兩個人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住,不敢相信自己身在如人間天堂的巴里島。

訪視之初,什麼都不懂,鄭琳霖笑著說:「我怕做錯,只能看著大愛電視台學!」

只要有一點小疑問,鄭琳霖就打電話到位於雅加達的印尼分會「追問」。如今她語帶自信地說:「現在比較懂了,分會的志工告訴我,可以自己先做初步決定……」

鄭琳霖明白,救助貧病需要募款作後盾,因此在印尼分會志工的鼓勵下,開始募款之路。

募到第一筆善款時,她買了機票飛往雅加達,直接將善款交到印尼分會,也因此拿到自己生平的第一本勸募本;過了不久,盛世鳳也加入募款行列。

她們先向旅遊同行宣傳慈濟,很多人都樂於付出;她們也向台商們募款,但由於雅加達曾發生排華暴動,很多台商對印尼人都有芥蒂,一開始不願意捐款。鄭琳霖告訴他們:「我們頭頂別人的天、腳踩別人的地,要先對別人好,別人才會接納我們。」

這分真誠感動了許多台商,紛紛成為慈濟會員。

四年來,盛世鳳跟著鄭琳霖「勇闖」菩薩道,她非常珍惜兩人的「革命情感」,稱呼鄭琳霖為「母雞」。

這次,兩人手牽手一同來台受證,盛世鳳笑著說:「巴里島連同我們兩個,如今已有十二位志工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