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9期
2010-0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莫拉克風災重建‧高雄杉林慈濟大愛園區
  天涯共此情‧海地世紀震災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法師衲履足跡(2010年1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河北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9期
  鋼構安身 記憶建築安心

◎撰文‧賴怡伶

長老教會、安息日教會,擁有各自教堂;
「喜樂、曙光、希望、平安、祥和」五大廣場,
供不同族群祭典與活動所需;
族人自行建造傳統宗祠屋,傳承祖靈文化……
不同族群、文化、宗教的住民,在此功能健全的社區安身、安心,
融合的同時,也展現多元文化……


朝陽升起,薄霧散去,杉林鄉這座以深淺灰色為基底的新興社區,慢慢浮現世人面前。

波斯菊逐次盛開,綠意盎然的小丘造景往園區延伸;從筆直大道到家戶間的小徑,磚磚相嵌的連鎖磚道路透水又環保,代替密封土地的柏油道路,一塊塊注入眾人的愛∣∣「大愛、合心、感恩、善解」鋪成路,「和氣、互愛、協力、知足、包容、尊重」連成街。

社區五個大廣場,則冠上基督教色彩的祝福名稱:喜樂、曙光、希望、平安、祥和;是居民匯集感情、凝聚愛的好去處。

大愛園區建築師之一的郭書勝,開宗明義表明設計概念:「綠建築、生態、永續經營,是慈濟在海外建設大愛村的原則,也是我們設計杉林大愛園區最基本的考量。園區新住民來自不同族群、文化、宗教,如何在這塊共同生活的土地上融合、又能展現多元文化,則是設計規畫最大的挑戰。」

要能永久安居、避免天災再損傷,房舍抗颱耐震是基本要求;而建材與空間設計也重視節能減碳。在區塊分布上,原住民聚落擁有教堂、廣場等公共空間;社區共享的小型耆老中心、大型活動中心也一一落成。建築團隊用心經營每個環節,期待打造嶄新的國際典範村。

迷你別墅,防颱耐震

雙拼房屋主體、素樸洗石子外牆、雙斜屋頂,三面採光開窗,雅致門廊……有如迷你別墅的大愛屋,總是博得鄉親們的驚歎與讚美,裏裏外外上下探看。

中型三十坪、大型三十六坪,都是兩層樓建築,配置三到五間房、兩間衛浴;一層樓的十七坪小坪數,配置兩個房間、一間衛浴。一樓配置小巧廚房,和客廳、餐廳相連,家人團聚更顯溫馨。

房子看來精緻輕巧,卻有著堅實的內在及先進的結構。以原民區中坪數為例,鋼骨作為梁柱,牆板以輕質灌漿牆構成,鋼瓦加上隔熱棉形成屋頂。

鋼構系統多使用在高樓建築,重量比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來得輕,杉林大愛園區住房雖然只有兩層樓高,卻比照四層樓標準施建;在固定螺栓、水泥強化以及測量標準上,至少能承受四層樓建築重量。這一切是為了符合「防強颱、防強震」的要求。

鋼構廠商總經理蔡國禎表示:「我們使用『超標』的建材來蓋大愛屋,提供最好品質的鋼構系統,讓鄉親有最安全的房屋住。」

輕質灌漿牆施工速度快又環保,減少傳統工法中水泥及水資源用量;牆面結構多層,具有保溫、抗火、隔熱等功能,房屋內部常保涼爽,減少空調使用,節能減碳。

台灣逐漸少見的雙斜屋頂,排水容易、外觀美觀;屋頂和天花板之間的空隙,透過排氣孔設計讓空氣對流,隔絕日曬熱度。

雙拼結構設計,擁有三面通風、採光充足等優點;窗戶採用「推開氣密窗」,營造廠商許長欽說:「一般側拉窗,會阻絕一半空氣流動量;推窗可讓空氣完全流動,加上氣密設計,不怕颳風下雨。」

宗祠與廣場,發揚傳統

對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原住民而言,教堂是精神信仰中心、重要的心靈居所,在社區的地位不言而喻。

大愛園區目前設置兩所教堂,分別是那瑪夏鄉南沙魯村長老教會教堂、桃源鄉寶山村安息日教堂;兩間教堂外觀盡力複製原先村落教堂模樣,增加族人的歸屬感。

郭書勝表示:「我們回到村落拜訪,有共識將教堂原貌在大愛園區重現;村內長老知道後更是高興。我們還延聘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建築師參與規畫,細膩安排內部空間,希望貼合使用者的習慣。」

這個貼心的「記憶建築」,具有安心療效。「居民搬到新地方,一切都很陌生,但看到熟悉的教堂外觀,感覺與故鄉再次連結,情感上也能逐漸在這塊土地上生根。」

社區中也建設多個廣場,足供舉辦祭典。寶山區域的「平安廣場」位在蜿蜒小山上,小區塊擺設石桌石椅,可供歇息交誼;大區塊位於教堂前方,由石頭與連鎖磚砌成,作為活動之用。「南台灣冬天溫暖,居民做完禮拜還可在戶外享受冬陽。」景觀專家陳瑞源說。

位於南沙魯區域的「希望廣場」,則結合漂流木設置表演看台,可舉辦傳統祭典或大型活動。兩個廣場後方建起十間社區教室,將作為辦公室、手工藝教室等。

建築團隊也在村落廣場規畫設置傳統宗祠屋,由部落族人自行創建;不僅傳承祖靈建築文化,也是重要的族群認同建築。

原住民敬重耆老,為了延續敬老尊賢的傳統,在小坪數建築群中設置四間「耆老中心」,為兩層樓建築,一樓為社區老人活動中心、二樓設有住房四間。郭書勝解釋:「居住在小坪數空間的多是老人家,子女假日返家,若沒有足夠空間住宿,即可利用耆老中心的空間。」
原民區及漢民區有各自的活動空間,而整體園區的公共建築「活動中心」,將提供醫療、職訓、托兒等功能,預計四月落成啟用。

踏入街巷間,門戶相對的大愛屋,居民幾乎都敞開了大門,或打掃或乘涼。外推明亮的窗戶,正招呼著風息在屋內自由地流動;雖然南台灣氣溫高升,屋內卻涼適宜人。

家戶內,俱全的嶄新家具還沒來得及就位或拿抹布拭淨,主人就已忙著接待來自各方的賀客,鞋子一下子便擺滿門廊。「恭喜恭喜!」彼此臉上洋溢著掩不住的喜悅。

這樣的景象,看在建築師郭書勝眼裏很感動。他說,古時若一戶人家造屋,全村落的人便會合力完成。「興建大愛園區,也是動員了全世界的愛心來幫助鄉親,這樣的力量讓人動容。」

郭書勝身為高雄人,去年八月底即參與園區規畫、也數度和鄉親接觸溝通,勞心勞力為園區付出。「莫拉克風災對我的家鄉造成很大傷害,投入大愛園區規畫工作,義不容辭。」

然而,動工前不確定因素很多,動工後時間又很緊迫,「確實工作壓力很大,也有許多變數。但上人叮嚀:在變數中考驗智慧。」

半年來,體力腦力透支,「但看到大家相互激勵、感動,讓我勇氣倍增,彷彿回到十年前九二一希望工程營建時的那股動力與衝勁。現在看到居民入住,激動無法言喻,希望他們在園區免受天災恐怖所苦,順利開展新生活,這就是全球慈濟人的期待了!」


座落在大愛園區的教堂,擁有信仰上的重要意義;寬大的雙斜屋頂,溫柔包覆著鄉民對於故鄉的深情記憶,也是未來重要的心靈皈依處。眼看園區從平面模型到屋舍聳立,建築師郭書勝內心無限感動。
(上圖攝影╱林炎煌  下圖攝影╱劉森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