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 無求才能無怨
◆1‧11《農十一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求不得,心煎熬;無所求,無怨懟。
不計成本,守護生命
「醫師是用生命走入他人生命,去搶救生命;對病患而言,恩同再造,故值得尊重。然而,現今社會價值觀扭曲,將醫療視為消費、交易行為,醫病之愛與感恩之情蕩然無存,許多醫療糾紛也因此而起。」
與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游憲章副院長談及此現象,上人殷囑,慈濟醫療應致力將優良的人文傳達出去,隔絕不良的文化。
玉里、關山兩所慈院「小而美」,位處狹長的花東縱谷間,常有車禍傷患需要急救,院長及同仁們傾力付出,無私守護小鎮居民的健康以及搶救發生意外的遊客,十多年來救人無數;上人期許四所慈院能鼓勵住院醫師前往服務。
「慈濟醫療不計成本、不斷付出,只為守護生命、守護愛。應鼓勵年輕醫師下鄉,了解鄉間醫療資源缺乏的苦境、體會兩院同仁在當地守護生命的精神,進而為他們增添助力。」
無論順逆,時時感恩
於關渡志業園區與北區慈誠、委員溫馨座談,上人勉眾「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在這條菩薩康莊大道上,開闊心胸、輕安自在地精進前行。
「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苦難偏多;能夠忍得過,菩薩道才會好走。對的事,做就對了;行善造福,是自作自得,也是與人結善緣。」
籌建花蓮慈院時,一對企業家夫妻很投入,布施許多時間和金錢。多年後上人再見到他,問候他近來可好?他表示這段時間事業被商場上的對手打擊,也遭遇一些家庭變故;一路風雨行來,現在生活上還過得去,特來感恩師父。
「他說,雖然歷經坎坷波折,從事業風光至一文不名;仍感恩在風光時有機會為慈院建設付出,否則賺再多錢後來也化為烏有。有時內心浮現不甘願、憤恨的情緒,就會想起師父說過的話∣∣把心量放開、放大,過去所結的惡緣要甘願還,且珍惜善緣。後來他的事業終於東山再起,平順踏實經營。」
上人引此事例勉眾,世事起起伏伏,要禁得起考驗,才能續行人生路。「無論此生橫逆或順遂,皆是依自己過去生所寫的劇本而走。無論面對何等逆境,都要抱持感恩心。」
無所求,才能常懷感恩。上人說明:「心有所求而布施,難免會在遭遇逆境時心生怨懟、起退轉心。以清淨心布施,付出無所求,就能輕安自在,時時提起感恩心;境界來時也能平靜以對、平安度過坎坷。」
人生許多事,並非自我做好規畫,就能達到理想;上人強調,最終仍然要回歸因、緣、果、報。「人人都無法跳脫因緣果報,只要看得開、想得通,即不受阻礙。」
道心不退,慧命不凋
時間分秒流逝,道業不進則退。台北分會位於大安區,然大安區的會眾帶動有遲滯現象;上人慈勉當區慈濟人:「雖然個人的道心堅定,但眾心未合;即使合心,卻沒有協力。是因為相互鞭策的力量不足。」
佛說「人有二十難」中,不只是「富貴學道難」,還有「貧窮布施難」。然而,上人舉述菲律賓貧民即使一貧如洗、三餐不繼,但在慈濟人告知涓滴布施也能匯集助人的大力量後,他們踴躍響應「竹筒歲月」獻出愛心。
「這一分願意助人的心,非常寶貴。能引導貧困中人,成為心靈富有的『貧中之富』者;也能帶動富裕中人喜捨無所求,成為『富中之富』;這就是『濟貧教富』且『教富濟貧』。」
再者,菲律賓慈濟人帶著貧窮人去幫助受災人,也帶著受災人去救濟貧窮人。「讓彼此見苦知福,砥礪向上。如此善用方法引導人增長慧命,就是智慧。」
大安區師兄師姊懺悔未達合心協力,故未能於社區內普遍人間菩薩招生。上人勉勵,要多向其他社區取經,取優點運用,自我改進、照顧好道心;另一方面也要引法入心,才「有法度」他人。
正值委員、慈誠功能幹部交接,上人叮嚀卸下幹部職後,不能退居幕後,要更精進,慧命才不會隨之凋零。
「慈濟人菩提林立同根生∣∣就如一棵樹,根基穩固,樹枝、樹椏才能不斷萌發、伸展。不只道心不退、不凋零,還要為來生來世發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