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1期
2010-04-25
  靜思晨語
  心靈交流道
  社論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天涯共此情‧緬甸
  莫拉克風災重建‧高雄杉林大愛園區
  天涯共此情‧河北
  一句話的力量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1期
  行走破碎大地 鋪賑災道路

◎撰文‧葉子豪  攝影‧林炎煌

結束賑災任務,回到生活常軌,卻感覺心的一部分還留在海地——
碎裂無助的太子港,夜間街道燃起燭光,孩子們眼神透亮……
苦難人多,感恩有愛的人也很多,
克難開通救援渠道後,更要以耐力、慈悲與智慧陪伴,
幫助一顆顆心復原……


從海地回來,師兄『幸福』啦!」車子奔馳在高速公路上,往慈濟美國總會行駛,接機的志工好奇詢問賑災之行種種。對剛返抵家園的歸人來說,加州洛杉磯寬廣的公路、繽紛的夜景,對照十幾個小時前在太子港的一切,讓人產生恍如隔世之感。

親身投入海地賑災的慈濟人,走過艱難之路的足跡與心得,是難以抹滅的記憶。而賑災志業之所以能成就,更不能遺忘來自十方的善緣和合。

美國前勘,全球後援

「這是美國總會國際賑災歷程中,動員人力最多、援助時間最長的。」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葛濟捨表示,援助海地的賑災行動由花蓮本會總指揮、美國總會總協調,包括美國、加拿大、多明尼加、阿根廷、約旦、聖馬丁、台灣等七個國家地區志工,三個月連續出團十一梯次,每梯次至少十五人,至今共投入三百五十人次。

「前勘階段最為艱難,要面對很多變數。」大震過後,首都太子港及周邊地區頓成斷垣殘壁,對外通訊中斷;志工陳思晟說,一年前慈濟在海地發放時的合作夥伴,都在強震後失聯,因此無從了解災區狀況。

大量且多種類的物資從美國和台灣集結送出的同時,元月十八日葛濟捨率領志工邢濟敏、陳思晟、范婷等人前往多明尼加,三天後進駐太子港,發現民眾亟需救助,志工在當地的住、行、通聯也處處受阻。

勘災團在當地租車,每日要價一百八十美金,即使出兩倍高價也租不到第二輛車;好在中華民國大使館伸援,方解燃眉之急。有線網路中斷,無線網卡被搶購一空,「有天早上跑了三個地方,就只為買兩支手機。」陳思晟回憶。

水、電、食物沒有著落,晚上在戶外打地鋪,前勘團的處境舉步維艱,卻無人退縮;因為他們知道,唯有放下小愛和舒適生活,才可以成就全球慈濟會眾伸援海地的悲願。

陳思晟在第一梯前勘團離開時,自願留守第二梯,四月初又重返海地,接連錯過為父母祝壽的機會,「但我提前替媽媽過生日,她就歡喜了。」葛濟捨的岳母病危,他感恩家人支持讓他得以遠行,妻子孫慈喜能夠體諒:「身為志工,他有責任。」

老兵新兵,通過考驗

儘管萬事起頭難,勘災團隊秉持上人「輕輕踏上,穩穩站立」的叮嚀,在海地打通物資通路與人員的聯繫網,緊接著賑災團隊就要排班前來,進行大規模發放援助。

負責帶隊的邢濟敏翻開團員名單,嚇了一大跳,「至少一半的人沒有參加過國際賑災,不少人甚至連在美國境內的賑災經驗都沒有。」連慈青、慈青學長等「預備隊」也投入賑災陣容,幸有志工老兵帶動新兵完成任務。

「新人的表現,非常優秀。」邢濟敏肯定這群尚在就學或者剛出社會的年輕志工,透過義診和發放了解賑災作業,做中學、學中覺,練就助人的良能。

而擁有博士學位,卻離開學術界投入慈濟實務工作的黃漢魁,在海地完成人生首次國際賑災,體會到「在變數中考驗智慧」的道理。

海地歷經無數次政變,由聯合國派遣維和軍警負責治安;隨著三月中旬急難救助階段結束,各國部隊陸續撤回,慈濟發放能否申請到維和部隊的保護,難以確定,往往要等到軍車開到現場,黃漢魁的心才會稍稍放下。

與海地政府單位接洽援助事宜,也常面臨規定眾說紛紜,卻無人可以確定的情形。儘管變數頗多,慈濟人的腳步依舊不停歇。

擔任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的黃漢魁表示:「這次發心前往海地的志工大多來自美加等比較富裕的國家,海地災後景象讓大家深感震撼不捨,辛苦歸辛苦,還是歡喜付出。」

善緣湧現,心力集中

海地時間每天晚上七點四十分,慈濟志工齊聚海外工程公司(OECC)海地辦事處的大餐廳,透過網路視訊與美國總會、花蓮本會連線,匯報最新進展,並恭聽上人對援助工作的開示。

海地災後一切基礎設施毀壞殆盡,志工的賑濟行動能持續,海外工程公司的協助功不可沒。

身為台灣企業設在中南美洲的子公司,海外工程公司全力支援路竹會等台灣救援團隊落腳。為了接待一梯梯的慈濟賑災團,他們將健身房改為團員通鋪;當志工勞累一天回來,吃著公司廚工準備的素菜,住宿安全無虞,又有儲放物資的空間以及便利的網際網路,更能專注精力投入賑災。

「慈濟賑災,讓海地變得比較祥和,也是我們公司的福氣。」簡宗仁總經理謙虛地說。海外工程公司海地辦事處台籍員工只有個位數,其餘多是當地人或來自鄰近國家,不過工程實績卻足為「台灣之光」,例如在強震中屹立不搖的國家足球場,就是他們的代表作。

慈濟評估中長期援助項目時,工程團隊也就近提供專業指導,加拿大志工苗萬輝感恩地說:「他們的工程師為我們繪圖,常常做到半夜兩三點。」

慈濟賑災物資透過陸、海、空送入海地,在太子港經營成衣生意的台商劉俊謀,則幫忙從多明尼加邊界取回貨櫃物資,並提供自家廠區存放;且號召員工協助慈濟將玉米粉、白米分裝成小包利於發放。

苗萬輝說:「從邊界運貨進來是很辛苦的差事,一般人做過就不會想做第二次;劉先生派遣公司同仁來幫忙,有時甚至親自出馬,實在很感恩他!」

每位賑災團員離開海地後,心中往往仍懸念著受災民眾;如何化一時的心靈衝擊為恆常的陪伴,凝聚共識扶持他們重建自己的家園,是賑災團員下一波的考驗。

兩年來持續參與海地關懷任務的洛杉磯志工曾慈慧,看見海地人的優勢——也就是單純和強韌。

太子港居民從廢墟中挖出石頭敲碎,再製成磚塊重建;曾慈慧不用多想,就知道這種建材還是難耐強震,但他們依舊勤奮不懈。「去年我們去北部鄉村關懷,那裏的稻穗很漂亮,但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是用腳踩來使稻穗脫粒,生活純樸怡然。」

曾慈慧認為,不應一味地將「文明世界」的想法加諸在海地人身上,當跳脫先進國家的慣性思維,相信當地人、尊重他們的專業。以醫療重建為例,要集合在地醫療人員來照顧他們的同胞才是長久之計,「製造機會讓他們自己站起來。」

慈濟中長期重建工作,將以美國總會為主導、全球慈濟志工為後盾,陪伴海地本土志工一同將重建的道路鋪平鋪順,惠及更多待援的海地人民。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