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1期
2010-04-25
  靜思晨語
  心靈交流道
  社論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天涯共此情‧緬甸
  莫拉克風災重建‧高雄杉林大愛園區
  天涯共此情‧河北
  一句話的力量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1期
  在足球場競善 在祥和中重生

◎撰文‧葉子豪  攝影‧林炎煌

天主教復活節前夕,
身著中古歐洲教士袍的天主教神父和修女、
信仰真主的約旦維和部隊與慈濟志工,
大家伸出手牽起旁人,合唱「愛和關懷」及「一家人」,
無分彼此、齊聚善念,為海地療傷止痛。


發揮想像力,把海地與多明尼加共享的伊斯帕尼奧拉島(Hispaniola)想成一條大魚,位於西半部的海地,就像是張開大嘴的魚頭,氣勢洶洶。

地震後,有人在距離國家足球場不遠處,畫了一張悲傷的地圖,如魚頭般的海地流著眼淚,雙手合十祈禱,圖上幾個英文大字表明「我們需要幫助(We need help)」。

來往的車輛行人,幾乎都會看到這幅流著淚的海地地圖,而它也是整個國家從地震至今的寫照。

四月第一個週六上午,聚居國家足球場上的人們,淚中帶笑,度過難忘的溫馨時光。

「為國家,為祖先,我們團結在一起,行伍之中無叛徒,我們的土地由我們作主……」看台上一千七百多人高唱海地國歌,為祈福活動開場。

國家足球場負責人班‧康士坦(Ben Constant),傳譯著證嚴上人的祝福:「為了停止災難,我們必須要改變心念,為祥和而祈禱。打開我們的心,去愛所有的人……」

「我想請求證嚴上人,幫助我們組織志工團體,以執行長期的重建計畫。」泰巴爾(Tabarre)市社區發展中心主持人丹尼爾(Danel Georges),用克雷歐語和英文陳述心聲。

美國慈濟醫療志業基金會執行長曾慈慧,則拿出竹筒撲滿率先投下硬幣,邀請大家日日發好願;「噹」一聲透過麥克風傳遍全場,為海地的「竹筒歲月」拋磚引玉。

身著中古歐洲教士袍的天主教神父、修女會修女、信仰真主的約旦維和部隊與慈濟志工,合唱慈濟歌曲「愛和關懷」及「一家人」,大家伸出手牽起旁人。時值天主教復活節前夕,無分彼此、齊聚善念,為海地療傷止痛。

至此,慈濟在海地大規模的急難救助行動暫告段落,將以任重道遠的心開展中長期援建計畫,陪伴海地人用自己的愛心與力量完成重建。

槍與蓮花,必要組合

太子港國家足球場有著光榮的歷史紀錄——二○○七年,海地足球隊挾主場優勢擊敗前來爭霸的千里達國家代表隊,勇奪加勒比海盃足球賽冠軍,讓海地人嘗到了勝利的甜美。

如今同樣的場地,看台上少了觀眾,人工草地成為受災民眾暫時安身的帳棚區;身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取代了為國爭光的足球健兒,為住在場裏及周圍居民帶來希望。

這「臨門一腳」,來自於負責人班先生和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的巧遇,雙方協議以國家足球場作為慈濟在海地義診及發放的中心,照料場內外一千八百多戶、一萬多位居民。

慈濟陸續結束太子港其他地區的發放工作,三月七日將重心移往足球場,幾乎天天有義診、週週有發放。足球場距離賑災團駐留的海外工程公司不到五公里,場區的圍牆、鐵門及管制關卡,有利於維和部隊以少數兵力控制次序。

「要開門讓民眾進來了,請裏面準備好。Over!」廣大的足球場,志工們靠著無線電互通訊息,負責當日維安的士兵站定位,也守衛出入口。警衛把門打開,手握發放券、久候多時的民眾一擁而上,焦躁情緒逐漸上升。

士兵用盾牌阻止推擠的人潮,志工領班傑克交涉:「請你們不必來硬的,我們會幫忙處理。」於是,本地志工走上第一線與民眾溝通,維和部隊負責後衛。

一切部署妥當,居民魚貫入場,士兵緊握步槍,慈濟志工則是九十度彎腰合十致意。

不同以往,志工白帽上象徵慈悲的蓮花徽章,與維和部隊手中的槍形成強烈對比。「槍與蓮花」成了慈濟海地賑災過程中最特別的記號。

始於戒慎,終於祥和

從元月二十九日到四月二日,慈濟在太子港、利奧甘尼(Leogane)及家樂福(Carrefour)等重災城鎮進行近六十場發放,致贈三萬七千多戶香積飯、玉米粉、白米、帳棚、防水塑膠布等物資。

每一場發放都是始於戒慎,終於祥和,當然也不免遇到有驚無險的插曲。慈濟第九梯次賑災團,就曾在一天之內連續面臨三個狀況。

首先是大風吹翻醫療帳棚,接著運載大量物資的貨櫃拖車半路爆胎;待貨櫃車駛入足球場大鐵門,志工鬆了一口氣,但誰也想不到還有考驗隱伏著。

「有地震!」球場音響傳出重低音震撼,場內一千多人以為又發生地震,如潮水般往看台下方擠,驚恐情緒蔓延著……這次事件也讓志工實際體會,強震在他們心中劃下多深的傷口。

祈福大會前兩天,班先生陪同慈濟志工前往淨水廠帳棚區發放六千張防水塑膠布。美軍憲兵要求民眾排好隊,但身處上千人群中,二十四名大兵們陷入茫茫人海……

眼看發放陷入僵局,班先生和慈濟人討論之後跳上宣傳車,以家鄉話高分貝喊話:「大家想不想領到慈濟的物資?」「想!」「那就照我說的去做——婦女優先,男士在後,孕婦請到最前面!」

透過尊重而明確的說明,群眾立即排出次序,挺著大肚子的「準媽媽」們,首先抱著兩張慈濟塑膠布,笑盈盈走出水廠;其餘等待人群在烈日下站立大半天,仍能維持秩序,讓志工很感動。

「針」對疼痛,中醫奏效

來自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台灣等地的慈濟人醫會志工,二月三日到四月二日連續八梯次接棒,提供牙科、內兒科、中醫和身心醫學科診療,服務一萬五千兩百二十六人次;其中,中醫看診兩千四百二十八人次,創下慈濟國際義診紀錄。

中醫師不需依賴精密儀器,只要幾根針就可舒緩疼痛,頗受病患好評。馬里亞納(Gorrielamt Marielma)在地震時被倒牆壓傷,左小腿持續疼痛,影響工作及生活,直到接受慈濟中醫治療,病況明顯改善,「腳痛都好了,現在只有扎針的地方痠痛。」

對克萊松(Clarelsom)來說,一根針是他改變命運的關鍵。三十九歲的他全身疼痛抖動長達十四年,「那種痛,就像全身骨頭被拆掉一樣。」經美國來的中醫廖明煌在他頭上扎針後,痛苦瞬間消失,從不良於行到可以走路、小跑步、快跑跳躍!克萊松感恩廖明煌的再造之恩,相擁而泣。

克萊松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曾是樂團小號手,卻因怪病而失業;而今解脫病苦,將重新舉起荒疏多年的樂器營生養家。廖明煌醫師說:「連續四天,他凌晨四點多就來掛號,每天都排第一號。他就像掉到水裏的人,只要抓到繩子,就會緊握自救。」

阿根廷趙文長醫師觀察,海地人平日少吃藥、抗藥性低,因此八成以上義診病患都感覺病況改善。他休診一個月來到海地服務,看到病人從愁眉苦臉到笑逐顏開,「解決病苦就是最大的快樂。」趙文長的笑容充滿成就感。

關懷修女院,開展希望工程

海地人多信仰天主教,修女會在當地創辦學校、醫院及慈善機構,彌補政府的不足,也救助無數海地貧民,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

震後教區也受災,證嚴上人慈示慈濟賑災團,將修女院關懷列為重點。志工鄒裕儒前往訪視,「幾乎每一家修女院的修女都說,最大的教堂倒了,主教蒙主寵召,教區損失慘重……」

在家樂福市的聖德蕾莎修女院(Little Sister of St. Teresa of Child Jesus),年事已高的修女們出入低矮帳棚相當不便,慈濟志工除了致贈食物,更準備了又高又大的圓形帳棚,「您們在這裏進行偉大的事工,所以我們要幫助您做更多偉大的事。」

太子港聖恩(St. Anne)修女會的白娜德修女(Sr. Bernadette Goda),承擔著修會旗下主耶穌祕書學校(Chirst the King Secretarial School)校長的職務,大震後學校近乎全毀,重建的擔子全落到這位年事已高的修女肩上。

慈濟志工與她討論重建事宜,小心翼翼展開一九六○年代繪製、已經泛黃脆化的校舍設計圖,再用相機翻拍建檔。如此大費周章,就是要了解學校以前的配置,因為校舍現場面目全非,並已成為規模不小的帳棚區。

主耶穌祕書學校堪稱太子港最好的專科學校,英法雙語教學,修業年限三年,畢業生程度好、能力強,獲跨國企業、政府機關及聯合國各單位爭相雇用。師長們都盼望早日復課,好讓近兩百位學生早日完成學業,投入社會發揮良能。

慈濟志工將聖恩修女會管理的主耶穌祕書學校和瑪莉安學校(College Marie Anne),列為中長期援建對象,以此開啟「希望工程」,作為後續教育援助的重點。

三、四月間,美國慈濟志工陸續參與多項國際重建會議,接觸Inter Action(美國國際救援組織聯盟)、OCHA(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WFP(世界糧食計畫署)、Haiti NGO、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組織,了解他們的作法,並受邀分享慈濟賑災經驗。

重災區的八十多家醫院,有四分之三需要重建;太子港學校幾乎全垮,沒有硬體可用;慈濟志工要從廣大的受災群體中,找到援助重點相當不易,而後續的支援與關懷更是考驗耐力與恆心。美國總會執行長葛濟捨表示:「上人說,困難一定會有,但我們要有信心、毅力、勇氣去克服,不要躁進。」

四月中旬,慈濟聘請的海地籍醫師持續在足球場駐診,留守的慈濟志工依舊為重建方案奔波,間或進行小型發放。

「連續幾天的夜間大雨,讓利奧甘尼多處帳棚區淹水;今夜持續下大雨,不敢想像民眾將如何度過……」一百多天來數度奔波海地的美國慈濟志工陳思晟心情沈重,也向外界傳達:海地依然需要更多更長期的關注。

國際愛心一波波灌注,加以海地人民刻苦的精神,相信災後重建絕非遙不可及的夢。慈濟人也祝福,有一天海地能把「我們需要幫助」,改寫成「我們能夠幫助(We can help)」。


牙醫黃一雄的海地蜜月
◎撰文‧朱澤人

無論是在「以工供糧」結束致贈香積飯的儀式中,或是義診發放帶動表演,來自美國的黃一雄醫師,總是積極把握機會與志工和民眾互動。

談起海地醫師大衛.莫瑞斯,黃一雄感動於他的無私奉獻,不禁失聲落淚;但是語鋒一轉,爆料義診現場的牙醫助理正是他的妻子陳芬蘭,氣氛瞬間充滿歡笑,許多師姊「抗議」兩人隱瞞身分這麼多天。

黃一雄笑談結婚時沒度蜜月,夫妻倆首次結伴出國,就是和慈濟人醫會去玻利維亞義診,海地行算是「二度蜜月」。

「原先我們討論,一個人去海地、一個人去智利,但我們會擔心對方;只好決定一同前往海地,夫妻同行比較安心,感覺真的很棒!」

每到午餐時間,黃一雄一定讓一同義診的海地籍醫師先用餐,休息時也是最後才離開,徹底盡到照顧醫師與病人的責任;停留海地最後一天,他從早上九點半開始看病人,直到正午巴士來接時才起身。

離開海地這天,黃醫師特別分享他對「慈悲」的感受:「看到窮苦有難的人,會有衝動想幫助他們,這是第一層次,叫作情感;深入思考,該提供什麼協助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這是第二層次,叫作同理心;最高層次是,你體驗到慈就是予樂、悲就是拔苦,唯有消除他們的痛苦、給予歡樂,才是真正的慈悲。」

雖然黃一雄始終表示自己和「慈悲」仍有相當遠的距離,不過看到他排除萬難來到海地,對當地醫師、志工與病患的細心關懷,實是「慈悲」的最佳實踐。


沒時間悲傷 伊芙蓮擁抱同胞
◎撰文‧李淑慧

每當慈濟志工來到足球場附近,總能在人群中一眼認出穿著講究、笑容如陽光般燦爛的她,周遭人被她的熱情與活力所感染,紛紛上前招呼、擁抱。

她有顆悲天憫人的心,不忍同胞受苦難,經常邀請我們至帳棚區訪視個案;她也常常幫助慈濟人安撫在豔陽下等待領取物資而煩躁不安的民眾。

她就是瑪麗伊芙蓮(Marie Yveleine Bois-de-res),一個平凡的海地女人,卻有著不平凡的大愛情懷。生活在百分之八十都是貧民的海地,她拿出大部分所得購買食物、水、藥品,幫助社區內需要接濟的人。

地震前,她工作認真且收入穩定,所以送兩個女兒到美國念書,自己省吃儉用留在海地。地震後,她失去經濟來源及房子,也失去多位親人,但是她沒有時間悲傷,必須趕快為無家可歸、三餐不繼的同胞尋找庇護和食物。

我們隨著她走訪帳棚區,路經她的住所,難以想像竟然只是一張小小的兩人帳棚。問她是否睡得安穩?她立即擠進帳棚躺下,一副怡然自得、隨遇而安的樣子。她對物質的無所求及發自內心愛人的情操,正是「心寬念純」的最佳寫照。

她感恩上帝給她助人的使命;遇到慈濟人——一群不同國家、宗教及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居然像她一樣愛海地人,讓她大開眼界。

慈濟人不僅關心海地人民的生活及健康,也給了相對的尊重與愛。她認同這股無形的力量可以洗滌及膚慰心靈,也將支持她在惡劣環境中繼續面對挑戰。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