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21期
2010-04-25
  靜思晨語
  心靈交流道
  社論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天涯共此情‧緬甸
  莫拉克風災重建‧高雄杉林大愛園區
  天涯共此情‧河北
  一句話的力量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年三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21期
  貧病不離不棄 難得有情人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資料提供‧北京人文真善美志工

在貧、老、病、殘的人生困境中,日夜相守的生活絕不是浪漫,而是現實;
夫妻情義、無價親情,讓他們不離不棄——
照顧妻子近三十年的爺爺說:
「如果我不心疼她,就沒人心疼她;如果有一口飯,我會先給她吃。」
日夜守著脊髓損傷兒子的老爸爸說:「為了兒子,我們不能倒!」


夜裏落雪,無聲而低溫。五十五歲的高連雲從炕上翻身而起,替身旁的老伴翻身、拍背,檢查是否需更換尿布;忙完了躺下,兩小時後又起身,重複的動作再來一次……

二十八年前,妻子張仲娥車禍,又因醫療疏失癱瘓;醫師補償一百二十元人民幣,並坦白告訴高連雲,臥床病人很難照顧,妻子恐怕活不了八年、十年。

自此,超過一萬個日子,高連雲不出遠門,寸步不離,細心照料;只有在十六年前張仲娥背部長出褥瘡,他才離開老家淶源縣上莊鄉,搭火車趕往北京買藥,「我還記得車票三塊八,藥膏八十多元。到現在她沒有再長過褥瘡。」

日夜相守,並沒有浪漫的情懷,「有時我倆都不知咋辦,只好抱頭痛哭。」夫妻倆也曾為此想不開,但高連雲還是轉了念:「我如果不在,她一天也活不了。」

黑白人生期盼彩色

高連雲照顧妻子相當仔細,外人走進房裏,一點也嗅不出異味。

最辛苦之處在於兩人體重差距,她八十公斤,他才五十公斤,抱起來相當吃力。特別是高連雲患有肺氣腫,每每出力一抱就咳不停。

張仲娥胸部以下肢體毫無知覺,一個夜裏因為炕燒得太熱,她的右臀被燙出個巴掌大的傷口而不知;剛開始是水泡,後來結痂、膿瘍,教高連雲換藥時心驚膽跳,就怕傷口感染。剛巧北京慈濟志工家訪,立刻赴縣城買了藥膏、紗布來給他。

高連雲擔心太太的傷口,張仲娥也掛慮先生的肺氣腫,逼著他去醫院檢查;抽血、照心電圖、X光、電腦斷層掃描等,就花去人民幣八百多元。高連雲坦言,曾有醫師說他活不過六十歲,照這麼說來,只剩不到五年;但為了照顧愛人,他不能去想這件事。

今年元月慈濟冬令發放及義診,高連雲帶著X光片來掛號;北京中醫師汪浩開了草藥,囑咐他別再抽菸、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去公共場所、少生氣等;義診結束後還陪他回家看視張仲娥傷口的情形。

高連雲的屋內掛著張黑白舊照,那是新婚時和張仲娥到北京天安門遊玩的紀念;臥床二十八載,他們不曾合照,更不敢再想舊地同遊。

張仲娥問志工,有沒辦法讓照片變成彩色的?「我不甘啊,這生就像牆上的黑白照,我也想有彩色的。」

志工鼓勵她,先好好照顧傷口,免得感染,只要身體保持健康,沒有不可能的事。

志工舉起相機,要兩人靠近點,留下難得的合影;也喚來住在不遠的兒媳與孫女,來張全家福……

日子難過相濡以沫

這幾年來,北京慈濟志工走過淶源縣、易縣百餘個村莊訪貧;老、病、殘的人生困境固然使人悲憫不捨,不離不棄的可貴人性,也為大家上了寫實的一課。

易縣北石佛鄉李金龍爺爺,獨力照顧殘疾的妻子和小兒子。他年歲漸長,已無法負擔田間勞作,只能靠親友鄰人送來糧食。奶奶精神狀況不佳,志工問這病幾年了?爺爺說:「從她嫁給我的時候就是這樣了。如果我不心疼她,就沒人心疼她了。家裏有吃的,我會讓她先吃……」

易縣南城司鄉六十三歲的張爺爺,來到慈濟冬令發放現場排隊;太太和癱瘓的兒子張紅衛在家,等著他扛回過冬的衣被和糧食。

三十七歲的張紅衛,十二年前打工摔傷頸椎,手腳失去知覺,無法自理生活,父母帶著他到北京幾家醫院求治,耗盡積蓄還積欠六萬元,終究還是接受現實。躺臥的炕,就是張紅衛的小天地。

父母為照顧愛兒無法外出打工,就近守著三、四畝田地勉強維生。夜裏,父親睡在兒子身旁、母親睡在兒子腳旁,總要起來幫兒子翻身五、六次。

三人一張炕,他們很安心、很知足。「我們不能倒啊,為了孩子。」張爺爺樂觀地說:「不如想開點,能活幾年、就多侍候兒子幾年。」

貧鄉的年輕人翻山越嶺擠入城裏打工以改善生活,農村「隔代教養」、「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嚴重,若再加上病來磨,處境更是陷入谷底。老人體恤子女掙個數十元也只夠自己糊口,不奢望能獲得奉養,只好認命幹農活。

有感於農村的現實狀況,慈濟志工除了每年的冬令發放,也展開深度關懷,針對特殊境遇的案家,予以陋屋修繕、生活費資助、醫療補助、心靈關懷等多元且持續的陪伴;期能進而促進「親幫親」、「鄰幫鄰」的傳統人情美德。

志工說,貧窮並不是獨居長輩或特困家庭最大的苦難,因為他們早已習慣,心靈的孤單才是最大的悲傷;有些爺爺奶奶只希望有人拉拉他們的手、聽聽他們說自己的故事,就會眉開眼笑,灰白黑的心靈,也能再次擁有彩色的容顏與歡喜。

 

小山爺爺 求診記
◎撰文‧李委煌    攝影‧宋仁傑

「四壁漆黑、屋內掛滿蜘蛛網,牆上寫著賒帳紀錄『豆腐一斤一元』。冬季禦寒的土炕壞了一半、沒錢而被斷電、多年未洗的被褥烏黑發亮,拿到屋外用棍子敲打,頓時灰塵鋪天蓋地……」三年多前,北京志工第一次走進南屯鄉大爐溝村,親睹孫小山爺爺的孤苦與貧寒,寫下這段訪視紀錄。

從鄰人口中拼湊得知,孫爺爺曾擔任過村幹部,在文革期間精神受創,封閉自己也不再信任他人,對志工的詢問關懷,自然也不太理會。

三年多來,北京志工往返淶源縣賑濟扶貧,不忘探訪無依的爺爺。房裏沒有桌子,爺爺蹲在地上切蘿蔔絲,拿兩根鐵絲當筷子;他左眼失明、右眼白內障,出入間讓人不放心。經志工與地方領導多次探詢,原不相信可免費接受手術的孫爺爺,終於點頭答應外出就醫。

接送入出院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攝氏零下五度,北京志工陪伴爺爺到保定市,先找地方洗澡、理髮,再換上全新的保暖衣褲與鞋襪;接著前往眼科醫院接受術前檢查、等候手術。

這幾乎是爺爺這輩子首次離開老家;志工們安慰他,出院時一定會來接他回家。

鄰里動員改造老屋

趁著老人家住院期間,志工為他整修陋屋,將黑牆刷成白牆,鋪上地磚,釘製櫃子,還添購了嶄新被褥。

看著志工一次次從北京來到縣裏關懷孫爺爺,大爐溝村村大隊主動出資幫忙把破陋的紙糊窗戶換上新玻璃;眼科醫院醫師幫忙申請醫療補助;與他不相往來的哥哥,三天三夜幫他燒製新炕……

新家具、新朋友

去年底孫爺爺出院返家,迎接他的是全新的家。志工準備豐盛菜餚、紅豆湯圓與蛋糕,邀鄰人齊來祝福,爺爺開心又感動。淶源縣扶貧局副局長白秀娥說,慈濟志工不只補助爺爺醫治眼睛的費用,更改善了他的精神狀況,親友鄰人因此漸漸跟他互動。以往爺爺寡言,現在可是不吝惜展露笑顏。

今年初慈濟在淶源的冬令發放,孫爺爺當志工,致贈「靜思語」好話給鄉親。

最受孫爺爺信賴與依賴的北京志工廖明仁說:「透過關懷孫爺爺,期盼促進『親幫親』、『鄰幫鄰』,讓村民們體會到互助的溫暖。」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