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發 用知識走出貧窮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農家勤奮躬耕,在瘠壤上為下一代爭取收穫;學子埋首書海,找尋走出窮山的機會。
陋巷老屋中,失學孩子的書包裏,猶有一本喜愛的《三字經》,琅琅誦讀——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我的家人‧我的夢】
母愛為驅力 目標北京上大學
炕上燃起火盆溫著熱茶,張小曼一家人熱情款待來訪的慈濟志工。
家住保定市淶源縣上莊鄉清風溝村,張小曼成績優異,去年以全縣第八名的成績考上保定市第一中學,但城裏的生活和交通費肯定不是這個山溝貧戶所能負擔的,她選擇就近就讀淶源縣立第一中學。
爸爸和哥哥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姥姥和母親長年操勞而久病,張小曼還記得母親拖著病體幫她背荷行李的身影,那學期她考了全班第一名。「我原本的成績沒有那麼好,但是看到媽媽多病,姥姥得了癌症沒有錢醫治,我立志好好學習,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家中命運。」村裏不曾出過大學生,張小曼希望能考上北京清華大學,未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樸實耐勞的村婦、農閒時外出打工的男主人,小曼的父母一如大多數的農村村民;四、五坪的主房,中間一張大炕,也是小曼趴著做功課的所在。生活雖匱乏刻苦,但家人相守相扶持,未來就有希望。
(資料提供╱張瀟丹)
【我的家人‧我的夢】
油燈下寫作業 渴望升學
六十二歲的張振先推著獨輪車,將慈濟致贈的麵粉、冬衣等物資運回家;寂靜山村響起他踩雪的沙沙聲,費勁兒吐氣在寒凍中凝結成一片霧氣。走走停停兩、三公里,十三歲的兒子張旺生,早在家門前候著父親歸來。
張振先一家三口住在保定市易縣南城司村郊區,妻子精神狀況不穩定需要照顧,他無法出遠門打工,守著三畝地耕種,還養了隻小驢,盼能賣出好價錢。
一家人的衣服是好心村民捐的,妻子的上衣口袋是用另一件衣服袖子修改而成;旺生的鞋子破了好幾個洞,依然捨不得丟。石屋無水無電,唯一的電器是手電筒和時鐘,旺生小學六年的作業都是在油燈下完成的。
去年旺生升上紫荊關中學,是值得高興的事,學費與住校費用卻成為張振先日夜的煩憂。可是小旺生渴望繼續念書,他明白只有通過學習、有了知識,才能徹底改變貧窮的命運!
(資料提供╱王化霖)
【我的家人‧我的夢】
牧羊籌學費 被愛的幸福
該是娶妻的年紀,但淶源縣南屯鄉這三兄弟因為家貧全部單身;外甥女胡淑慧去年爭氣考上淶源縣一中,舅舅們決定借錢買羊來放牧籌措未來學費;牧羊不分下雨下雪,全年無休,但他們不怕苦。
胡淑慧四歲時父親打工意外往生,母親改嫁。舅舅們和姥姥養育她,也支持她求學。舅舅每月給淑慧兩百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九百六十元)支付生活費用,她省著用,早餐一塊半、中餐不超過三塊錢,擠出丁點錢買幾根香蕉、幾顆橘子,孝敬七十歲的姥姥。
這天,三十八歲的小舅楊合龍,陪她到淶源縣城領取慈濟獎助學金;他披上厚厚的綠色軍衣大外套,前一晚天空飄下大雪……幹慣了粗活,膚色和舉措明顯與城裏人有差距,但舅舅對淑慧的關愛,比任何人都細膩。
志工陪伴返家,幫淑慧一家人留影。二舅放羊去了,黑衣黑褲的大舅五十多歲,不好意思盯著鏡頭,逗弄著狗兒;淑慧、姥姥與小舅則笑開了懷。後方的老房陳舊,室內漆黑無光,門窗掉落無錢修繕,但一家人樂天堅韌、安貧樂道,共同抵禦生命中的風雪。
石屋老房,房內牆面糊滿報紙,點綴著幾張台灣藝人海報,這是北方農村少女的臥房典型;十八歲女孩鄒依霏,還驕傲地在海報旁貼上成績優異的獎狀。
患有侏儒症的父親到北京打工,因為身無專長,收入不穩定,很難供給依霏學費;但奶奶不准依霏輟學,儘管兜裏沒錢,寧可跟鄰人借湊些,也要她好好住校、安心念書。
兩年前,依霏考上淶源縣立第一中學,距離家鄉走馬驛鄉北城子村一個小時車程;負笈在外的日子,她非常惦念相依為命的奶奶,不時流淚。
酷寒冬天,學校教室有供暖氣,安穩讀書的依霏,卻老想到老屋裏年逾七旬的奶奶,在攝氏零下的低溫中是否受寒……「奶奶,我不要讀書了,我想在家陪你。」奶奶當它是傻話,在休假結束前夕,忙趕著孫女快快返校去。
依霏極其節省,每月生活伙食費不到兩百元人民幣;升上高二,課業繁忙,加上往返家鄉與學校的九元人民幣車資也是個負擔,她平均每三週才回家一次;奶奶也總趁這個時候,包點酸菜餃子或麵疙瘩給她補充營養。
慈濟資助依霏學雜費,「有慈濟幫忙,我更要支持這娃兒好好讀下去。」奶奶自忖著家裏沒文化,才讓兒子在北京打工也受騙,說什麼也不放棄讓依霏繼續念大學。
依霏喜愛讀書,「求學讓我有出路,挺有用的。」只是,若考上外地大學,便得離開奶奶,該怎麼辦?如果不念大學,豈不更辜負奶奶的期望?
依霏不敢想的是,奶奶愈來愈老了……「奶奶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沒她就沒有我。有一天若失去她,我該咋辦?」依霏將憂慮深藏,不讓奶奶操心,努力讀書就是。
缺水缺糧缺良田
風蕭蕭兮易水寒
鄒家的奶奶有孫女可指望,相較起來,易縣大龍華鄉的宋書芝奶奶,晚年生活則顯得晦暗無望。
兩個兒子去年相繼病逝,棺木錢還是村人幫忙出的;簡陋庭院裏的竹背簍,也是她跟鄰人賒了十多塊錢買的,以揹負些莊稼雜物。
她將木板釘上一枚枚小橡皮墊,就成了個洗衣板;一瓶人民幣五元的醃臭豆腐,她連續搭著玉米粥吃了多天,「五、六天我也吃不上一回青菜啊。」缸裏的水因寒凍而結冰,奶奶用柴火於缸底燒著解凍,陋室煙霧彌漫,她不住咳嗽著。
提起念初中的孫兒,她哽咽了,「什麼書啊、本啊、筆啊的都要錢,兩週給他五十元飯錢,他也吃不飽啊。」奶奶說,賣了玉米又跟人家借了六百多元,只能讓孫子讀上一個半月的書,實在沒法再撐下去,孫子只好輟學到北京打工。
正因為窮,讓孤老心碎、讓稚童失學。
當年乾隆皇帝出巡途經河北,聽說淶源縣有銅川村、鐵嶺村、銀房鄉和金家井鄉時相當歡喜——金、銀、銅、鐵全都有了,想必是富裕之鄉。誰知踏察後大失所望!
明代沿著太行山修築的古長城,串聯起保定市的淶源縣、易縣、張家口市,轉入北京;從淶源到繁盛北京,相距兩百五十公里、車程不過四小時,卻彷彿兩個不同的世界。
淶源縣幾乎都是山地,可耕地極少;當地村民吃水困難,大多依賴地下水,更別說耕地澆灌了。主要農作物為玉米,一年一穫,玉米脫粒後,每畝地每年收成近四百斤,抓起來約莫一個大麻袋份量,售價人民幣四百元,連維持溫飽都困難。
因為貧瘠,農村仍有「以物易物」的商業型式,以玉米交換水果、花生、白米、麵粉與紅薯。縣內雖有鐵礦、石綿礦等,但產量漸少甚或停採,村民農閒時的打工機會也變少,只能往外找生機。
淶源縣扶貧局局長妥開祥說,年收入低於一千兩百元為特困戶,縣內近二十七萬人口,逾三分之一未達此收入水平。比鄰的易縣,人口比淶源多上一倍,縣內礦產資源卻不如淶源,年均財政收入僅為淶源的四分之一;兩個地方都屬貧困縣。
兩千多年前,荊軻刺秦王,在易水畔與燕太子丹告別,悲壯故事流傳百代,這易水流域即在易縣;目前縣內的清西陵,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等四位皇帝及后妃八十人,十年前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卻未能帶來觀光收益。
宛如坐落在天子腳下的易縣,依舊是「風蕭蕭兮易水寒」。
醫療費和教育費
農家難以承受之重
去年十一月,北京飄下第一場雪,同一時間,北京慈濟志工正在易縣訪貧的路上,只好套上薄雨衣繼續探訪特困戶。
北方人說:「瑞雪兆豐年。」農諺云:「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雪化後的水分成為春耕土壤的重要滋養,志工寄望這場雪能增益農家的收入。
元月初,北京和河北降下了六十年來最大的一場雪,卻未能退卻志工在淶源和易縣冬令發放的腳步,反讓他們更能同理、貼近村民的寒苦。
三年多來,慈濟志工在保定扶貧,深刻體會居民的最怕:「餓還可以捱,但千萬不能生病。」低保戶、五保戶雖有國家提供的補助款保障基本生活,但是遇到家人生病,肯定負擔不起醫療費用;一旦失去了勞動能力,即使小康之家也會一夕傾倒。
貧困農家另一大重擔,就是教育。二○○一年起,大陸農村的中小學重新布局調整,執行「撤點併校」政策,以強化農村教育資源的效率與配置,並隨之逐步免除中小學的書本費、學雜費,以及補助住校學生的住宿費與生活費等。
村裏小學校被撤掉,學生集中到中心學校上課,卻增加了車資與住宿費用。以海拔最高的煙煤洞鄉為例,鄉內只有小學,中學生必須前往三十五公里外的淶源縣城,或五十公里遠的易縣縣城求學;付不起相關支出的家庭,孩子就可能面臨輟學危機。
一旦孩子考上高中或大學,家人得知「喜訊」卻是愁容滿面。以大學生為例,每學年動輒一萬五千元人民幣的學雜生活費,即便父母或貸款或借錢奔走,也難保能讓孩子如願升學。
易縣紫荊關中學校長佟志民說明,校方會盡力爭取來自政府或個人提供的資源協助學生。淶源縣一中主任汪海雲也表示,企業人士、縣政府、善心大德、希望工程、福利彩券等教育補助資金,都可以讓貧困生保有學習機會。
汪海雲是淶源人,大學畢業後返回母校任教;他感謝慈濟今年補助校內四十位學生助學金與每月生活費,這些孩子雖然生於貧困,成績卻相當優異,慈濟志工不辭路遠前來家訪和鼓勵,「在他們內心,肯定能產生溫暖作用。」
窮人孩子早當家
無畏責任和壓力
今年元月慈濟在淶源和易縣致贈七千三百餘戶過冬物資,包括麵粉、冬衣、棉被、油鹽等。易縣大龍華鄉男孩孫紫祥獨自來到現場領取,鄉親跟志工說:「您們可要多幫幫他啊,這孩子可憐,他爸爸生病住院,沒有媽媽,就自己一個人生活。」
「我十三歲,因為長得瘦小,人家說我像小學生;我還真的是小學生呢,家裏太窮,十歲才入學。只是,去年我又輟學了……」孫紫祥說,因為付不起交通費和生活費,他只讀到小學四年級;考上高中的姊姊也失學,到外地鞋廠打工;幾個月前爸爸腦中風,她趕回鄉照顧爸爸。
孫紫祥班上四十幾個人,他排名三十多,「我成績不好,但我很想回學校。我的書包還放著我最愛的那本《三字經》,是爸爸送我的,『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我很喜歡這段話,但不很懂它的意思。」
孫紫祥感謝志工到醫院關心爸爸,也知道照顧爸爸是他的責任,「我和姊姊不知是否還有機會念書,但我很希望慈濟的師姑師伯能多來看看我們。」
獨自生活的孫紫祥或許不懂得照顧自己,全身皮膚起了小疙瘩,發放現場有義診服務,醫師開藥給他,叮嚀要注意衛生。
淶源縣第一中學高二學生溫雅,也來向醫師請教視力問題。「坐在教室後面,看黑板上的字有些模糊與吃力,有時得跟同學借筆記本來看才行。」醫師建議她去驗光配鏡,但溫雅決定放棄,因為家裏沒這費用。
父親生病無法勞動掙錢,母親離家已久,幸有姑姑照顧溫雅。「姑姑的孩子和我弟弟都輟學了,長輩們的希望都在我身上;有時我也感覺壓力很大,不過想到自小在外打工的弟弟……比較起來,我在教室讀書很幸福了。」
溫雅明白自己的學費帶給家人很大的負擔,但會努力考上大學,未來賺錢給弟弟學習技術,才能真正改善家人的生活。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總較同儕相對成熟懂事。鄒依霏犯頭疼一年了,平時抓些草藥服用,卻未能對症解決,來到慈濟義診現場給中醫師針灸,雙眼緊閉、頭扭向一邊,忍著害怕就希望能緩解這惱人的毛病,免得影響課程學習與讀書心情。
其實,依霏的奶奶也是如此,忍著病痛不說,不讓孫女擔心。這一老一少相互依賴、彼此需要,儘管物質貧困,卻擁有豐厚的天倫之愛。
●
中國大陸資助貧窮學生的希望工程計畫,二十年前從淶源縣開始啟動。如今北京、天津慈濟志工的助學計畫,同樣也從淶源縣落實發展。
志工深入了解孩子生活實況,以提出適當且足夠的補助;志工曾云姬表示,曾在兩天內奔波四十餘戶家庭訪查,有些人家偏遠,甚至驅車一百五十公里才能尋著。但是每個孩子都可能是這個家庭未來的希望,他們不會放棄。
貧瘠大山裏,尚有太多有志向學卻受限於家境貧寒的孩子;北京慈濟志工期待啟發更多人的愛心,出資出力改善孩子們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