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 莫讓善根腐壞
◆3‧10《農正月‧二十五》
【靜思小語】打開心門、心寬念純,就能不受他人影響而退轉。
遠離十惡,力行十善
身、口、意可以成就「十善」,也可以造作「十惡」。身造「三惡行」——殺、盜、淫;口出「四惡語」——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起「三惡念」——貪、瞋、癡。離此十惡則為十善。
早會時,上人教眾離十惡、行十善。「不但不殺生,還要保護眾生;不只不偷盜,更能布施;心不起貪欲,不迷於聲色,即能守住人倫道德,所思所行皆能利益人群。」
口舌輕輕一動,無論是說謊欺騙、惡毒罵人、傳播謠言或挑撥離間,都可能釀成可怕的後果,造作種種惡業。上人叮嚀:「追根究柢來說,顧好心念,不耽於『五欲』——財、色、名、食、睡等,才能避免身與口造惡業。」
上人進一步闡述,許多人愛「財」,受貪欲驅使不擇手段,求無止境、超越生活所需;而沈淪「色」欲者,如俗話說:「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亦將擾亂家庭與社會。
還有不少人愛「名」,用盡方法追逐名利,到頭來身敗名裂。上人期許,人應自愛、顧本分,莫強求。「我也很愛名,但我是要維護清淨的名聲、潔身自愛,讓身、心、靈不受污染。」
「食」即口腹之欲。上人說明,非為溫飽、維持體力而食,即追求口欲;若為滿足口欲而使業者大量養殖動物,不僅造作殺業,更污染大地環境。「睡」,亦指人類愚癡不覺,或常昏沈懈怠,徒耗時日。
《八大人覺經》「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念三衣,瓶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上人以此教眾:「『五欲』令人空過人生,應時時覺醒自愛,不為暢一時之快而耽逸享受,造惡業、染惡習。」
無論在家或出家眾,上人敦勉都要恪守道德、身心清淨。「既發心立願,就要永久恆持,否則很快就會被五欲覆心而使行為顛倒。十惡莫作、十善奉行,即能不犯五欲。心無貪,身即可行無數善事;施無求,則能由衷感恩有付出的機會。」
不離人群,才能覺有情
「每位受證的『慈濟人』,永遠要做不離人群的『覺有情人』。」北區合心組隊報告後,上人語重心長表示:「要把握有限的人生勤耕福田,莫讓道心退轉;入寶山卻空手而回,實為可惜!」
人間菩薩愈來愈多,上人譬喻,就像鋪連鎖磚一樣,一心一志、一塊接著一塊鋪設,愈鋪路愈寬、愈遠。「儘管慈濟隊伍日益浩蕩,但少不了任何一個人。要及時把握因緣,做就對了;自做自得,不做不得。」
若有卸下幹部職務就不再投入者,上人請慈濟法親以農夫精神疼惜照料、持續牽引,莫使其道心中斷。「慈濟人應朝『覺有情』的目標不斷邁進,『不離人群』才能達到覺有情。」
行菩薩道需仰賴眾人之力、相輔相成,方能有所成就。因此上人叮嚀:「為苦難人付出的同時,也要關懷身旁的法親;莫只向外愛人,卻忘了向內關懷。要顧好彼此的道心。」
有志工因怕人事處理不圓滿而自願抽離。上人勉其放寬心胸,利用此道場好好自修、往內心下功夫。
「愈是自我退步,愈沒有機會付出。與來自不同生長背景與習氣者共事,難免因見解不同而需溝通;即使彼此看法不同,在慈濟道場中就是要打開心門,心寬念純地待人處事,才不會因別人無心的言行而耿耿於懷,自我退轉。」上人叮嚀務必持續長養善根,莫讓善根腐壞。
志工表示,常祈求菩薩給予智慧。上人則巧妙提點:「要向自己求智慧!」
愛能相扣,力量開闊
人心不合、無法互愛,導致對立衝突。與志工談話,上人教勉,如《本生經》裏捨身餵虎、割肉餵鷹的故事,即在彰顯佛菩薩不忍眾生苦而勇猛精進、捨己救眾生的精神。
「要投入人群,才是真正自覺覺他的『覺有情人』。不只成就自我道業,也教人如何成就,再進一步共同成就眾生。當愛的力量環環相扣,這分愛,才能開闊。」
上人期勉志工在全球各地推動「自愛愛人、自覺覺他」的佛教精神——「自覺」即自我尊重,「覺他」是尊重別人;好事自做也要教人做,共同利益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