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的人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上人的心肝種子
上人半年沒行腳,六月十六日一出門就是二十四天,光是臺北就待了近兩星期。海外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的一千多名志工分別在三重、板橋志業園區上課,上人兩邊輪流關懷,除了作大場開示,還與來自三十三個國家地區的志工分批談心;其中最讓他老人家疼惜的,就是南非的祖魯族師姊們。
在潘明水等師兄、師姊的帶領下,南非目前已有本土慈濟志工五千多名。她們生活艱苦,有的連間破屋子都沒有,有的曾經帶著孫子睡在樹下;她們年紀不小,有的病著、拄著拐杖;她們飽受磨難,有的臉上、身上疤痕可見。然而,她們長途跋涉探望貧病、不離不棄照顧一千五百名愛滋病和其他重症病患、開闢菜園供食五千五百多名愛滋遺孤。除此之外,還跨越國界傳播慈濟精神理念,至今已三度前往史瓦濟蘭。
「我們以為自己很窮,但史瓦濟蘭的人比我們更窮、更可憐。我們教他們種菜、自力更生,他們現在也開始作訪視了,雖然只能帶一點點東西去關懷,卻已懂得靠自己、幫助別人是本分。」葛蕾蒂絲師姊說,她們十月還會前往莫三比克。
「你們不窮,你們是最富有的人!」上人說:「我了解你們環境困難,但你們的心很開闊。在電視上看到你們走在山上,那樣快樂地去關懷有病的人;我跟著你們一起走,一起快樂!」
上人讚歎南非菩薩,因為有感恩心,所以事事單純、事事遼闊。每次培訓都從幾百公里外趕來:「她們在大太陽底下,用破布、塑膠布遮陽、看訊號不良的電視、聽不同語言的開示,卻能法入心,一點點都沒偏差。簡陋的道場能培育出這樣的種子,我能不稱她們是我的心肝種子?」
為人類鋪平坦的道路
海外師兄、師姊求法若渴,為期五天的幹部精進研習會圓緣後,不少人又繼續參加在蘆洲靜思堂進行的「二○一二全球人文真善美研習營」,學習採訪、攝影、剪輯等記錄慈濟大藏經的技巧。
上人於六月二十七日下午三點蒞臨課堂,頓時讓大家笑花了臉。駱純美、賴睿伶兩位師姊一一唱名,請來自二十個國家地區的一百八十位學員站起來讓上人看看;現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多麼開心!
「感恩大家為慈濟寫歷史、為時代作見證。人人都有家庭,都希望社會祥和,這是有關聯的。法譬如水滌心垢,我們要用媒體淨化人心。臺灣菩薩毫不保留地傳工夫,你們回去要就地發揮良能,透過媒體讓人們見苦知福,了解當地的好人好事。但願人人都能接觸到你們的報導,成為覺悟的有情人。」
這段話使我想起他老人家日前感嘆人心無明、是非不分,媒體不刊好事,失去多少利益臺灣的機會!比如佛誕節那天,多少人在大太陽底下參加佛光山於總統府前、法鼓山於國父紀念館、慈濟於中正紀念堂的慶祝儀式;那不僅是熱鬧,而是有那麼多人一起靜下心來,一片祥和。又比如說,三十三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回來精進,就是最窮的人也在幫助人,說這分精神來自於臺灣慈濟。
「真正要寫,就要報真導正。媒體自行調查、審判,聳動而模糊不清的報導讓民眾聞聲起舞,這是社會的危機,也是人心的危機。人心不平,風風雨雨,社會如何安定?我們要寫的是可以長久震撼人心的好事,好事放在心中會起作用,可以為人類鋪平坦的道路。」
熱情永駐
醫療環境日益惡化,民眾動輒興訟、媒體唯恐天下不亂,一波波的打擊讓原本滿腔熱忱的醫護人員做到手腳發軟,紛紛離開崗位。有人說,醫院內科、外科、婦科及兒科招不到醫師的「四大皆空」現象,會導致爸爸們未來必須親自接生。
然而,隨師從北到南,在臺北慈院、臺中慈院、大林慈院的所見所聞,都是那樣令人感動、教人安心。多少瀕臨破碎的生命、多少痛苦不堪的軀體,在大醫王、白衣大士的悉心搶救、照護與撫慰下得以重生。
在大林慈院的心蓮病房,一位罹患頭頸部腫瘤的女士往生了;照顧她的年輕護理師為了替她填塞空洞的臉部,以人工皮膚為她做假鼻子。另一位病患朝思暮想的就是家鄉種的咖啡,天天陪著他的護理師,下了班還開車載他去古坑。他插著鼻管,無法啜飲,但起碼聞到了魂牽夢縈的濃濃咖啡香。
在臺中慈院,九十三歲的黎明悟見到上人便直感恩:「二十年前,我的老家華東淹水,慈濟不但去救濟,還為鄉親建學校、蓋大愛村!」看他中氣十足,抓著麥克風不放的模樣兒,哪能想到兩年前他腎臟衰竭,瘦到只有三十九公斤。轉來慈院後,在護理師們又哄又護的情況下得到康復。
「我們的初衷是救人,結果也是救人。」上人到每所醫院都為大家打氣:「黑暗的盡頭就是黎明曙光;不論風雨多大,都不要隨著飄搖。不要想醫護難做,要想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站穩。祝大家熱情永駐!」
看到這張照片我就想到,簡守信院長曾說,遇到任何狀況他都不擔心:「林執行長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我已經被他傳染了!」
被需要的人
七月五日在臺南靜思堂,上人欣賞慈誠師兄們藉「行願」法船展現彼此的合和互協。七月三日在彰化靜思堂,上人與五歲半的吳鄺原一起比手語。六月二十九日在桃園靜思堂,上人聽到兩個多星期前市區淹水,送熱便當的志工一下車就被鄉親擁抱,說:「我就知道你們會來!」
「平時慈濟人擁抱受災人,那天卻是民眾抱著慈濟人。原來,慈濟人是這麼被信任、被需要、被肯定。」上人說他非常感動:「大家對慈濟這麼信賴,我們就要把雙手伸得更廣、更闊。一個人伸手不夠,還要再牽其他人;人人牽手護持,作眾生的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桃園不是特例。在屏東,許多原住民,不論老少,都管師兄、師姊叫「慈濟的爸爸媽媽」。在臺南,一位資歷三十幾年的警官分享,每回在災難現場,老百姓聽到慈濟人來時的第一句話就是:「菩薩來了,我們安心了!」
隨師真是天大的福分,這一趟還聽到了上人對「感恩」一詞的開示。「『謝謝』說過就過了,『感恩』卻有一個因、一個心。凡事都有因,人與人的互動起自『因』、起自『緣』,要把這個因緣放在心中。看到世間苦難,要體會自己有福;世間有需要,要去付出;知道我們是被需要的人,所以要感恩。」
走筆至此,想到阮義忠師兄告訴我的一件事。在高雄隨師時,他固定在晚齋後散步,一位少女從老遠就向著他跑來,笑得好燦爛,雙手舉得高高的,要跟他擊掌。那是位可愛的喜憨兒,阮師兄身上穿的是藍天白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