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心的方向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二年七月十四日至二十三日
時光分秒流逝,唯有步步踏實,以正知、正見、正念,行於正道,
人生才有光明希望、才能遠離災難。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是說日子過一天,生命就減一天;過一年,生命就少一歲。時間不停留,生命不斷流逝,能不警惕嗎?
難得來人世間一遭,要懂得把握時間,善用分秒發揮良能,為自我人生留下寶貴歷史,也為生命立下最有價值的里程碑。
●
四十多年來,慈濟人分分秒秒發揮良能,為普天下人付出,天天都有感人歷史。
五年前──二○○七年七月十九日,印尼雅加達省長蘇提優梭(Sutiyoso)宣布,將紅溪河部分河段命名為「慈濟紅溪河」。
「慈濟」兩字在印尼文的發音,就是「清流」的意思。但這條河過去卻有「雅加達黑色心臟」之稱──原本七十五公尺寬的河面,被一戶戶高腳屋違建占據,只剩二十五公尺;垃圾、污泥常年淤積,讓七公尺深的河床只剩一公尺,黑如墨汁的河水上布滿垃圾和人畜糞便,宛如一灘死水。
住在兩岸高腳屋裏的人們,多數是從農村來首都討生活的貧民,他們依著河流生活,用河水洗臉、漱口,有時這邊舀水做豆腐,不遠處卻有人在河面上大小便……生活環境、衛生條件非常惡劣。
二○○二年元月雅加達遭逢世紀水患,位處雅加達西北部的卡布莫拉村因為接近紅溪河出海口,地勢低窪,村民泡在污水中幾乎一個月。慈濟人前往勘災,看到居民苦境於心不忍,決心為紅溪河打造一個嶄新的歷史。
印尼慈濟人帶動當地企業家與政府合作,投入龐大的人力與物力,進行抽水、清掃、消毒、義診、建屋等「五管齊下」援助。除了為紅溪河兩岸居民遷村,也展開河流整治工作──軍人、河畔居民和志工合作,撈垃圾、除污泥,築堤防、建公廁……有效阻絕了對河流的污染。當年十一月首度在整治過的紅溪河段舉辦划龍舟比賽,此後年年舉行,帶動居民守護河川的意識。
為了安置河岸貧民,慈濟在雅加達金卡蓮村援建兩個大愛村共一千七百戶,村內設有義診中心及中小學。原本天天打赤腳在垃圾堆裏撿東西吃的孩子,穿上嶄新校服、接受良好教育,人人搖身一變成為小紳士、小淑女,對未來人生充滿希望。
今年六月底,我行腳來到新北市蘆洲,正好遇見來臺參與全球人文真善美精進研習課程的印尼大愛電視臺同仁,其中有一位長相清秀的年輕人跟我說:「師公,我是哈山,我又回來了!」
原來,他是雅加達慈濟大愛村居民,就讀慈濟中學期間,曾跟著慈濟人來臺灣,當時他發願──畢業後要回歸志業體、為同胞付出。
果然他有志竟成,大學時就讀傳播系,如今已是印尼大愛臺同仁,不僅認真付出,且心心念念要學會中文,可以「直接跟師公說話」。
十年來,看到紅溪河畔的貧民們有了安穩住所,大人們工作機會增加,可以安頓家庭;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梁,實在很欣慰。
雖然歲月不待人,但時間能成就一切。感恩慈濟人間菩薩共同一心、用心用愛為蒼生付出,扭轉無數苦難人生,也在許多人的心中耕耘出大良福田。
只要人人把握時間,彼此感恩、尊重,擴大愛的力量,就能為世間成就更多真善美的歷史。
年輕人是社會的希望,
莫盲目吃喝玩樂、
追逐享受,
應承擔起天下大事。
暑假期間,大批年輕人湧入臺北貢寮海邊參與音樂祭活動,今年人潮比往年更多,短短五天內共製造了一百零二噸垃圾;活動結束,動員了八百多人次才清理完畢。
那樣歡唱、吶喊,所得的快樂能持續多久?心靈的煩惱能因此清除嗎?不但不行,還製造了大量垃圾、污染海灘、破壞環境。
人心無明顛倒,以為喝酒可以解愁,其實喝了酒愁更愁;以為大聲吶喊、大唱大跳能抒發情緒,其實曲終人散,可能更加空虛、產生更多煩惱。
人生若只是盲目地吃喝玩樂、追逐享受,不只消耗大地資源,也為環境帶來傷害,並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心與天地融合,「靜寂清澄」的境界最愉悅,那種寧靜祥和的喜悅,才是真正的快樂。
今年七月十五日,全球五大洲慈青發起「環保日不落‧接棒愛地球」運動,號召年輕人做環保;大太陽下、風雨之中,他們彎腰付出,共同作大地的清道夫。
新加坡一向以乾淨城市為榮,當地慈青到著名的景點樟宜海灘淨灘,大家翻開草叢,發現破碎的保麗龍餐具、釣魚線,還有玻璃、磁磚等──平常看不見的角落裏,竟隱藏著這麼多垃圾,慈青很訝異,更警覺環保的重要性。
馬來西亞檳城慈青十多年如一日,恆持環保行動,他們挨家挨戶回收紙類、瓶罐,宣導「一日五善」,鼓勵民眾節省水電、素食護生等;即使是一、二十層樓高的組屋,仍堅持爬樓梯,一樓樓、一戶戶拜訪,身體力行示範環保。
全球災禍不斷,期待有更多年輕人發願作大地、人人生命中的貴人,不要一直在黑暗中尋找貴人;年輕人願意承擔使命,提起「天下大事,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帶動「敬天、愛地、人和」,這就是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也是未來社會的光明希望。
縱情享樂、不堪挫折,
不願也不能承擔責任,
是人心最大的災難。
一項研究顯示,臺灣地區高中一年級新生中,有百分之三到五的孩子患有「破壞性情緒失調」──這是一種文明病,多起於父母教養方式失當,凡事有求必應,或放任孩子沈迷網路電玩遊戲;孩子長期處在虛擬世界中,挫折忍耐度降低,個性衝動無法控制情緒,動不動就暴力相向。
在經濟富裕的歐美國家,則有一群「失落的一代」,他們出身良好家庭,不用為生活操心,將吃喝玩樂視為人生目標;不學習,沒有一技之長、不工作,即使成年了還是依賴父母生活。這群人並非因為社會景氣不好而失業,而是因為「心靈的景氣」不好,不願意就業,整天遊手好閒、縱情享樂,造成社會問題。
年輕的生命,應該是充滿朝氣、滿懷希望,但卻有許多人走不出「心靈災難」,無法承擔責任。究竟經濟富裕、科技發展,是福還是禍?實在令人擔心。
面對人心無明顛倒,教育就是希望。只要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有人牽引、傳遞人倫道德觀念,就能讓迷茫的心,轉往清淨光明的方向前進。
一念妄動、心不調和,將釀成災難,小則傷害自己、傷害家庭;大則四大不調,造成人命損傷、社會動亂。守好一念心,以正知、正見、正念,行於正道,人生才能遠離災難。
「真善美」不是形容詞,是動詞,
要真正落實在行動中,
為天下人天下事付出。
幼兒的心純真無染,如明鏡般,很容易接受教育,只要父母以身作典範,他們就能學習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只要老師用心教導,他們就能傳承做人的道理。
馬來西亞大愛幼兒園的孩子們,聽老師說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小朋友正在挨餓,便在班級裏帶動「八分飽,兩分助人好」——本來每人的點心有三片餅乾,現在他們只吃兩片;累積一個月後,就有一大盒的餅乾可以分享給貧困的孩子。
這就是最有智慧的教育!引導孩子們身體力行付出愛,知道只要願意節儉一點,人人都可以付出力量助人。
人心本來清淨無染,只是受無明熏習,人與人之間彼此懷疑、相互防備,無法信任;只要回歸初心,好好守住清淨本性,就能成就快樂圓滿的人生。
今年是「慈濟教師聯誼會」、「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成立滿二十周年。看到這群為天下育英才的資深教師,有的雖然退休了,人生不空過,繼續用心教育社會、用教育淨化人心,分分秒秒為自己寫下亮麗歷史。
還有一大群慈青,平日利用課餘時間跟著師姑、師伯走入人群,不論是做環保、訪視,或到老人院、孤兒院關懷,用心為社會人群付出、在人間推動正法。
在分秒流逝的時光中,看到大家步步踏實走,每走一步,慧命就增長一步,令人欣慰。在慈濟,「真善美」不是形容詞,是動詞,真正落實在行動中。
社會的希望在年輕人身上,期待年輕人在各行各業能學有專精、承擔使命,利用豐富有福的人生,一起為天下大事而付出;只要發心立願,克服種種困難,就沒有做不到的事。
●
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日,《慈濟月刊》創刊,至今已屆滿四十五周年,月刊裏字字句句的法,影響了無數人。
家住彰化的高肇良,人生曾經誤入迷途而坐牢,在獄中聽到慈濟廣播、看到《慈濟月刊》,讓這位年輕人覺悟了;知道同樣曾是受刑人的蔡天勝,出獄後加入慈濟,人生轉為亮麗,還持續輔導更生人,所以他恢復自由後,決定去找「慈濟」。
因為有《慈濟月刊》、因為有《靜思語》、因為有慈濟廣播,牽引著一個個迷途人生,懸崖勒馬、浪子回頭;一匹匹黑馬真正變成了良駒,成為精進為人群付出的菩薩。
愛的力量來自於「法」;法,能淨化人心,影響無數人的未來。期待慈濟人時時「舊法新知」;不只深入法,且在人與人之間傳遞善法、淨化人心,如此才能為人間帶來更多真善美。請大家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