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8期
2012-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斯里蘭卡
  天涯共此情‧海地
  特別報導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8期
  脊椎拉直了 生命大轉彎

撰文‧邱淑絹  攝影‧蕭耀華

脊椎側彎並不是難以治療的病,
但斯里蘭卡外科醫師匱乏,
眼前至少千百人排隊等候手術,
患者只得任由彎曲度數隨著年齡增加,
慢慢擠壓到器官,最終危及性命。
四年來,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協助三位脊椎側彎少女跨國治療成功,
得以正常走路、大口呼吸,
還能背著書包上學!

〔圖說〕米圖絮已接受過三次手術,患處仍隱隱作痛,由當地醫生開藥服用。新加坡志工林翠蓮曾是藥師,再來探訪時關懷並叮嚀用藥。


可倫坡維多利亞殘智障療養院內,三十九歲的莉拉(Leela Shanthi Kumari)在女眾病室區協助打掃、整理她們的床位與櫥櫃;午餐時間,她端起餐盤、拿起湯匙,一口一口地餵病友吃飯。

身為家庭主婦,育有兩個孩子的莉拉,對於做家事和照顧人的工作並不陌生;只是病友多為癱瘓或是腦智受損者,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定心,但她氣定神閒,「我們也曾經受苦過,家裏失去了歡樂,是慈濟把歡樂重新帶給了我們。我們沒有金錢回饋,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當志工。」

國內手術遙遙無期

一九九六年,莉拉在一家成衣廠工作,一次和同事參觀成衣展覽,遇上同事的表哥納林(Nalin Chandra Kreethi)。

納林原是斯里蘭卡政府軍,有五年時間在北方賈夫納(Jeffna)與反政府的塔米爾之虎解放組織(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作戰;一九九五年,他失去了左腿,返回家鄉後裝上義肢,恢復了行走的功能。

莉拉很讚佩、敬仰政府軍,認識一年後,答應了納林的求婚。婚後定居在離可倫坡市區約三公里的皮利央達拉(Piliyandala)郊區。一年後他們生下了女兒米姍莎拉(Sweeandhi Misansala),那圓圓大大的眼睛明亮有神,是人見人愛的活潑女孩,帶給一家歡樂與笑聲。

米姍兩歲時,納林與莉拉發現她有點「狀況」,及至年紀愈長,形體及外觀愈發看起來不正常,檢查後才發現米姍骨骼發育有問題,形成了脊椎側彎。

斯里蘭卡醫療落後,不少醫師認為這種病症無法醫治;再轉往可倫坡綜合醫院(General Hospital, Colombo),唯一的一位骨科醫師說,手術可以矯正。然而,手術費用近四十萬盧比(約新臺幣一萬元),對當地月收入多則兩萬、少則幾千盧比的家庭而言,自是負擔不起。莉拉與納林嘗試向外募款,而縱然如此,這位骨科醫師的病患大排長龍,米姍何時能手術,無從得知。

一次回診,他們遇上了慈濟志工阿羅薩,那時米姍剛滿十四歲;經過評估,慈濟決定援助手術費用。在國內手術時間遙遙無期,慈濟將米姍的病歷資料送往馬來西亞馬六甲仁愛醫院進行評估,經過六個月的來回確認作業後,米姍在二○一一年七月啟程前往馬六甲接受治療。


抬頭挺胸就有希望

十多年來首次看到希望,莉拉充滿歡喜,但也生起疑慮。「這麼多年來,我們向那麼多人及那麼多機構求助都沒有結果,為何慈濟會想幫助我們呢?」「手術需要這麼多錢,慈濟有什麼目的呢?」信奉佛教的莉拉擔心著。但她知道慈濟也是佛教團體且是無條件援助時,才放下了心。

第一次出國,莉拉雖然忐忑,但自始至終有慈濟志工的關懷與陪伴,她放下了心:「他們像家人一樣,讓我們感覺像在自己國家,很安心。」

米姍珍惜治療的機會,充分配合醫師指示,「手術後只有一點不舒服,因為不能平躺床上;還有走路復健時,才會覺得痛。」米姍恢復迅速,僅僅住院三週,即出院返回斯里蘭卡,每月到可倫坡綜合醫院做定期檢查;術後六個月、二○一二年一月,她再度回到馬來西亞進行複檢,一切狀況都在控制之中。

二○一二年六月,我們跟著莉拉從維多利亞殘智障療養院回到他們在皮利央達拉郊區的家;納林開門迎接,隨後的是臉容深邃、五官清楚,笑得非常燦爛的米姍。

米姍已回到學校繼續學業,目前是九年級學生,將來想當律師,「因為律師很有權威。」爸爸及媽媽卻希望她能成為醫師。納林說:「你曾經生病受苦過,當醫師才可以治療別人。」

「當慈濟志工也可以幫助別人啊!」很有想法的米姍說:「成為慈濟志工,比成為醫師容易多了。」

〔圖說〕米姍接受手術後恢復良好,留著一頭長髮的她,出落得美麗大方;軍人爸爸在北方作戰時失去左腿,婚後又經歷了女兒求醫歷程,但此刻他們內心沒有憂傷,笑得一臉燦爛。

莉拉說:「我們不求什麼,只求她將來做一個好人。」面對著活潑的女兒,她也不忘叮嚀:「你要小心一點,現在還不能動得太厲害。」

米姍的身體逐漸恢復,莉拉閒時做志工,而仍在軍方工作的納林,已獲得加薪升級,一家子不再愁雲慘霧,有的是響亮的笑聲充溢屋裏。

普遍貧窮怕病來磨

斯里蘭卡內戰結束後百廢待興,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約兩千八百三十美元,而南方城鎮漢班托塔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更是貧窮落後。

斯國一般醫療服務免費,但遇到特殊藥物或者手術,病患需負擔昂貴費用,特別是醫護人員短缺,外科手術更需排隊等待數年,因而耽誤治療時機。

二○○五年,慈濟協助一位十四歲少女接受心臟手術,成為首例醫療援助個案,並陸續提供貧病者相關補助。慈濟新加坡分會二○○九年八月到二○一一年十月跨國舉辦五次外科大型義診,共嘉惠一萬兩千一百四十一位病患。

「脊椎側彎」病症在斯里蘭卡甚為普遍,病患除了體態上的變化,亦長期面對腰痠背痛的問題,嚴重的話,會影響心肺功能。可倫坡的米姍在手術後成功恢復正常外觀;而漢班托塔也有兩名女孩——米圖絮(Faisha Mithushi)及瑪都煦(Madushi Nisansala),由慈濟志工送往馬來西亞接受脊椎側彎手術。


跨國醫療悲喜忐忑

米圖絮就讀小學五年級時,發現有脊椎問題,媽媽帶她到漢班托塔的醫院檢查,醫師請他們轉往可倫坡綜合醫院就診。和米姍情形相同,被列入五千位等待名單中;母女倆唯一能做的,是每個月長途跋涉五到六小時到可倫坡複診,但一年來沒有進展。

得知慈濟大愛村內的國立慈濟中學啟用時,有慈濟醫療團隊來義診,米圖絮和媽媽古蘇瑪拉妲(Wijesekara Arachchige Kusumalatha)前往現場求助。

家住安班南托塔鎮郊外的瑪都煦,則是在九歲發現有嚴重的脊椎側彎問題,一肩高高突起,一肩歪斜垂下,脊椎扭轉變形得厲害。

她天生骨骼生長不完全,連帶地有腳掌側翻問題,腳掌側翻開刀後有所改善,脊椎側彎問題,醫師則請她穿上皮製的矯正背心、運動復健;然而這方法施行一年來並未產生效果,只有開刀一途。

瑪都煦、米姍及米圖絮都面臨相同的命運,「我們請求儘早為我女兒動手術,但醫師說有很多病患都在等待,如何能先幫我們動手術呢?」母親珊蒂(D. M. Shanthi)無奈地說著。

瑪都煦的父親在朋友介紹下,到慈濟漢班托塔辦事處求助。二○○八年七月十日,米圖絮與瑪都煦、兩位陪同的母親,和慈濟職工蒂牧圖,抵達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仁愛醫院。

透過主治醫師帝魯古瑪蘭講解手續細節,即使了解手術的風險及複雜的過程,十五歲的瑪都煦毫無畏懼,「我期待手術後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和家人過正常的生活。」

醫師為瑪都煦矯正脊椎,擴大肺部空間,再以連接杆與骨螺絲固定脊椎位置,約莫八小時手術成功。珊蒂獲知女兒已過難關,安心回到居所,向置放於客廳的證嚴上人法照頂禮感恩。

米圖絮來自單親家庭,自小便和母親古蘇瑪拉妲相依為命,手術順利與否成了母親內心的煎熬。為了讓母女倆安心,慈濟志工特於手術前安排眾人到斯里蘭卡法師常住的佛寺——馬六甲釋迦院膜拜,祈求菩薩保佑。

「我動手術時,不希望媽媽哭。」從小懂事有禮貌的米圖絮對媽媽說。眼見女兒被推入手術室,全程強顏歡笑的古蘇瑪拉妲,終於按捺不住煎熬痛哭失聲;五小時的手術順利完成,醫師報告喜訊,古蘇瑪拉妲才放下心中大石,重展笑容。
 

安心安定一生最樂

離漢班托塔約四十分鐘車程的鄉鎮提沙馬哈拉馬,夾道綠樹成蔭,入眼清新舒暢。從主要道路轉入羊腸小徑,再拐入乾淨的小泥土路後,米圖絮那砌有磚塊的家,映入眼簾;她和媽媽古蘇瑪拉妲牽著手,出來迎接我們。

新加坡慈濟志工林翠蓮,多次到斯里蘭卡關懷在地志工與訪視個案,米圖絮和她早已熟識。林翠蓮牽起了母女倆的手,展現久別重逢後的歡喜;看看米圖絮的後背,她慈柔地說:「她長得較高了;之前駝背得很嚴重,個子小小的。」

十三歲的米圖絮,已經歷過三次手術;醫師在她的脊椎處植入了固定器,將變形的脊椎撐直,待她十八歲發育完全後,再做後續的矯正手術。

「當知道慈濟將幫助我們時,那真是一生中最快樂的事了。」古蘇瑪拉妲說米圖絮手術後改善程度約有百分之九十,「以前她根本無法背書包,真讓我擔心;而現在,她已經可以自己背書包了。」

米圖絮說手術的地方還有點隱隱作痛,當地醫師已開藥給她,每天兩次在餐後服用。縱然還得再接受第四次手術,她依然不怕,「手術是會痛,但要勇敢地去度過它。」

古蘇瑪拉妲說,兄弟幫助修繕,讓她們母女可以入住新造的磚式房舍,而她找到保姆的工作,每月有四千盧比的收入;米圖絮每天到學校上課,夢想成為醫師,「因為我生病過,所以將來也要去醫治別人。」

從米圖絮家離開後,我們轉往瑪都煦在安班南托塔的家。穿著紅色洋裝的她,精神顯得不錯,拿著一張照片,畫面中她穿著矯正脊椎用的皮革背心,體形相當歪斜,外表看起來老氣很多,「二十歲了!」林翠蓮和她把手言歡:「現在倒是看起來年輕許多。」

〔圖說〕接受脊椎側彎矯正手術後,二十歲的瑪都煦背脊挺直了,外表也變年輕了,前來探視的志工為她高興。

母親珊蒂說:「以前我的丈夫常要陪我們去可倫坡看醫師,無法正常工作,現在他可以每天工作,我們的經濟變得比較好了。」珊蒂在自家庭園栽種蔬菜販售,丈夫是泥水匠,一家生活改善許多,也從後屋搬到前面的磚造新房。

珊蒂說,離開斯里蘭卡去馬來西亞時,一度感到害怕與擔憂;對於未知的手術,也讓瑪都煦哭了,是慈濟志工讓她們安心與放心。如今,珊蒂每天投竹筒撲滿捐款助人,她說:「沒有慈濟,我們無法得到幫助,有機會我也要去當志工。」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