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8期
2012-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斯里蘭卡
  天涯共此情‧海地
  特別報導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8期
  「讓德」的重要

撰文‧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插畫‧李讚成

唯「讓」能「和」,唯和能「合」,
和合與共,才有生長,才有人品,才成典範,


年過五十以後,深感「讓德」的重要性,教習《論語》時,更感受到夫子對於「讓德」的重視。

《論語》學而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八佾篇夫子也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里仁篇又說「禮讓為國」的重要。

這三則,一說的是孔老夫子人格風範及處世態度,二說的是君子之爭立基於禮讓,第三則更直接指出禮讓之德,是政治社會生長的基礎。

孔老夫子強調「讓」,然讓有其不讓者在。在衛靈公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說的是「當仁不讓」,做善事不落人後;不只不落人後,而應當下挺出,勇於實踐,做就對了!

其實,這「當仁不讓」卻是深有「讓德」的!面對著該去做的善事,我們當然毫不猶豫地去實踐;有時,這實踐就教人要懂得「讓開」,正因「讓開」使得天地有生長的可能。

歷史上,除了堯舜禪讓外,最著名的應是商周時代的「泰伯之讓」。泰伯篇記載,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仲雍、季歷,同為周太王之子,太王極中意季歷之子姬昌,認為日後惟此人可繼周之大統,一統天下。然而,周當時已行嫡長子繼承制,泰伯知之,就偕仲雍散逸至荊蠻之地,如此一來,太王得以將王位傳給季歷,再傳給文王姬昌,之後再傳武王姬發。武王伐紂,領有天下;武王弟周公姬旦,制禮作樂,教化大行,如此一統天下,八百有餘年矣!

「讓」果真重要,鮑叔之推薦管仲,這一讓,讓管仲能「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見憲問篇)。

近世最著名的當是孫中山之讓袁世凱,這一讓,刀兵消弭,南北可和。議會既成,選舉之後,國會由宋教仁所領軍之政黨獲勝;袁世凱此時若能生其讓德,本可由此再轉為「內閣制」,他仍是一國之首,做為大總統,天下太平。不意,他不但不讓且發了野心,想做皇帝。果真也做了皇帝,但就八十三天,憂憤而死。南北爭鬥,軍伐烽起,民國由此陷入百年亂局。

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喬治‧華盛頓當了兩任總統,有勸其稱帝者,但他可清楚得很,做了兩任,就此讓出;這一讓,註定了興其大邦的可能。

「讓」,能使天地生春、百姓和樂;「不讓」,則殺戮事起,烽火百年,慘哉極矣!天下事如此,國事如此,只要是人們參與於天地所成的團體莫不如此。唯「讓」能「和」,唯和能「合」,和合與共,才能成個天地,天地間自能生長。

有了「讓」,才有生長,才有人品,才成典範,如此才能文史留芳,這就是「人文」。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