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虔誠愛,護平安
◆6‧27~28《農五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虔誠與愛,是保護人間平安的力量。
善用「遺產」
清晨於關渡志業園區,上人與大愛臺節目部同仁談及「孝」的真諦,勉眾尊重父母給予的生命,善用身體發揮良能、為人間付出。
「父母身後留下再多的財產,終有耗盡的一天;真正能運用的『遺產』就是我們的身體,要盡本分、行善付出,以感恩心回饋眾生,將功德回向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上人也談到對於告別式的看法:「無論做什麼儀式、如何鋪張熱鬧,對往生者都無所助益。要學習有些慈濟家庭為長輩辦後事,只在往生時念佛,火化之後與親族聚會,分享、感恩長輩過去對家庭的付出;如此既不須勞師動眾,也凝聚家族情感。」
「讓生者心安、亡者靈安,如此就已足夠;接下來就是子孫善用此身發揮良能,這就是最大的回向。」
旺盛道場
上午抵達雙和聯絡處,上人對中和、永和地區慈濟人開示,「雙和」地區慈濟菩薩眾多,要名副其實地展現「合和互協」的人文道氣,接引社區會眾了解慈濟。
「要充分利用道場空間精進修行,回歸菩提覺性;且在人群中帶動慈、悲、喜、捨,展現為人間付出的佛教精神。」
接著赴汐止共修處,上人期待身穿灰上衣的社區志工、環保志工能報名委員、慈誠培訓,成為「藍天白雲」的慈濟人。
「『藍天白雲』是慈濟人的國際標誌。許多慈濟人從臺灣移民海外,都能以『臺灣慈濟』之名付出,讓大家知道臺灣以愛、以善為寶;當地居民深受感動,也發心加入人間菩薩行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種,穿起慈濟服裝,就代表臺灣的愛與善。」
上人舉南非的「黑菩薩」為例,即使種族、語言、生活背景不同,但他們同樣就地以愛付出,穿起「藍天白雲」制服,也與全球慈濟人一樣莊嚴。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無私大愛,這分虔誠與愛就是保護平安的力量;心安、人安,大地就能祥和平安。」
午後抵達內湖聯絡處,上人提及,曾在環保站看到志工回收大批未拆封的遙控器,「科技不斷發展,人們追逐流行,養成奢侈浪費的心態,不僅耗費大量資源,也讓環境破壞、氣候不調。」
四大不調,災難頻傳,上人期待環保要深入人心,使人人約束自己的心念與行為、確實力行,才能長保人間平安。
調伏壓力
「媒體工作者要以專業弘揚善法、發揮良能;若徒具專業,無法展現清淨智慧、慈悲大愛,就會污染人心、破壞社會道德理念。」
二十八日與大愛臺同仁談話,上人教導,生逢此一科技發達時代,要善用科技,讓真善美的影音、文字跨越國界,遍布全球各個角落,淨化人心。
上人說明,「壓力」是形容心靈鬱悶難解的感受,「其實沒有人給自己壓力,只是自己把心壓住了。遇到逆境,要打開心胸,才能清楚認知世間的人、事、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命時間分秒不停流逝,而慈濟事務龐雜,上人以自己每天滿檔的行程為例,不斷面對人群說話,心理上也是負擔沈重;但因相信人人都很真誠,秉持「感恩、尊重、愛」共同做慈濟事,所以很安心。
「心要安住下來,專心做該做的事。天下事無法僅憑一人之力完成,要有很多人共同投入;唯有彼此感恩、尊重、互愛,才能合和互協付出。在充滿感恩、尊重、愛的環境中工作,即使事務繁雜,也能勝任愉快。」
上人表示,大愛臺是清流的泉源,期待大家有志一同,心連心、手牽手,讓所製作的每一個節目都能淨化人心,讓大愛清流環繞全球。「大愛臺的良能就是﹃守護慧命﹄,要在人人心地播撒善種子,讓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