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心甘願,不言苦
◆6‧21《農五月‧初三》
【靜思小語】有健康的心理、充分的愛,就能自愛愛人,甘願付出而不感疲憊。
報真導正,不昧因果
「如何禪修入定?」晨間在關渡志業園區,海地志工丹尼爾(濟志)請示上人。
上人表示,學佛的第一個步驟,其實是「惡念淡化、善念提升」。「要清楚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學習把惡的雜念去除,把心靈調整到好的、善的方向,並且身體力行去助人。這就是慈濟人學佛的基本功課。」
上午與人文志業中心同仁溫馨座談,上人勉示同仁肩負「報真導正」之責,要讓人能夠信任且安心;當風雨來襲時不以聳動言詞引發恐慌,但要讓民眾隨時掌握氣象動態,戒慎虔誠地防災。
「人文志業要傳播天文地理、人文道德——不只讓大眾了解問題根源、探討如何有效防災,也要發揮疏通人心的良能;如此天地之間就會更平安。」
新聞媒體本應作為大眾的耳目,發揮報真導正的教育良能,但是現在許多媒體為了吸引收視,總是無風起浪、衍生事端。上人感嘆:「人心險惡,比風雨更險;人心無明而是非不分、聞聲起舞,更令人悲憫與擔憂。大時代需明大是非,大劫難需養大慈悲,大無明需要大智慧,大動亂需要大懺悔。」
上人強調,報真導正,是要讓大眾「明辨是非」,而非吸引一時的目光,卻很快就被遺忘。「要用心做出讓人深受震攝而永銘於心的報導,而且能夠安定人心——引導人將好事聽入心裏、起於行動,為人間鋪出一條平坦的道路。反之,人心不平、人與人之間風風雨雨,大氣候也無法調和。」
禪宗有一則野狐公案——野狐過去生是修行人,只因說了一句「不畏因果」,即五百世墮入狐身;後由百丈禪師處得知「不昧因果」,恍然大悟而解脫。
上人引以教眾:「『不昧因果』意謂因果分明;『不畏因果』卻是撥無因果、不信因果。一字之差,意義天差地別。媒體人不能道聽塗說,須深入了解實相,才能真正發揮報『真』導『正』良能。」
守戒自愛,傳播大愛
與大愛臺主管座談,上人教勉,在慈濟志業體中,工作場所就是修行道場,要立下志願,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
「平常就要以愛引導、關懷同仁,自身也要樹立自愛、自律的典範。做錯事最嚴重的,其實是自我傷害;一旦同仁偏差犯錯,依規處理的同時,也不能放棄他,依舊視同一家人,持續以愛關懷、用心輔導。」
上人強調,人人要自愛、自律,以別人的過失自我警惕,不昧因果。「慈濟團隊須有『戒』與『愛』——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戒律不是拿來要求別人,是要求自己的,每一個人都要先自律;只要人人懂得自律,團體就能如規如矩。人人有健康的心理、充分的愛,就能自愛愛人。」
慈濟的「普天三無」理念——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上人說明,所「信任」的,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內心深處那分純真善良的心;但也要以智慧觀察其言行,若發現同仁的心念偏差,要設法「同事度」,以愛導正其心念。
有同仁氣餒地說,已經努力這麼久了,為什麼大環境還是如此惡濁?上人勉同仁要相互打氣與勉勵,甘願為了淨化人心付出而不感疲憊。「慈濟媒體傳播清流,的確影響不少人。社會上好人多,但是聲音小;惡人不多,但是聲音高、受矚目。我們要自轉心念,用憐憫心面對這樣的社會、用大悲心看待無知無明的人心,再想方法引導。」
大愛臺已經做出「報真導正」的清流品質,上人感恩同仁們的用心,也勉勵大家:「要安下心,堅持做對的事,而且要持續進步,讓新聞報導與節目『精準化』——品質更精緻、報導更準確,留下有價值的真實歷史。」
面對批評或指責,上人教眾先自問是否還有不足之處?若問心無愧則心安理得;若真有需要改進之處,也要努力做好,並且感恩他人的批評讓自己進步。
「《四十二章經》云:『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從做慈濟以來,我常以此自勉,對不明事理者的批評默然無應,不與人計較;只是常對人心不明道理、是非不分而感到悲哀,自許要更加努力。」
上人請主管們作「不請之友」,主動關懷同仁,引導大家了解人生的目標與正確的價值觀,知道自己有功能也有良能,建立崇高的理想與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