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8期
2012-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斯里蘭卡
  天涯共此情‧海地
  特別報導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8期
  十九日 知足,人生有福

 

◆6‧19《農五月‧初一》

【靜思小語】世間有兩種貧困人,一種是生活物資匱乏,一種是心靈永不滿足。

調和聲色擔重任

第一梯次「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今日於板橋、三重兩地舉行圓緣。

上午於板橋志業園區,上人開示言及,「靜思」是天下慈濟人的家,是菩薩大家庭,期待人人在此修除習氣、照顧好道心,莫因人我是非污染心靈。

「接受佛法、進入菩薩團體,就要調和聲色,開解過去與人的磨擦、隔閡。要學習堅強承擔,內心柔軟有愛。」人人佛性平等,上人勉眾,要提起自性三寶,引法入心、洗滌無明,讓內心永保清淨。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之『四無量心』,就是慈濟宗門精神。應將自私、小我的狹隘之心,擴展為無私、大我的開闊大愛,走入人群,廣招人間菩薩,為利益眾生而付出。」

生活在天地之間,上人勉眾要為天下大事而承擔;既發願「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就要用心吸收佛法,身體力行菩薩道,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見人間苦相,應認清『苦諦人集』——世間各種苦相,皆起於人心。理解苦、集、滅、道四聖諦,就能廣度眾生,引導人人與天地共生息,承擔天下大任。」

上人祝福大眾此行皆能增長福德智慧,帶回滿滿的心靈收穫。「期待各位以身作則為典範,發四弘誓願度眾生,斷煩惱、學無量法門,回歸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

反省懺悔洗心垢

「世間有兩種貧困人,一種是生活物資匱乏,一種是心靈永不滿足。生活上的貧窮,可以補充所需、引導脫貧;心靈上的匱乏,需要智慧牽引、教富濟貧,使之生起憐憫苦難的慈悲心。對於生活、心靈皆貧之人,更要用悲心濟助、拔除貪念,引導能幫助別人,徹底救拔身心苦難。」

上人指出,今年推動「八分飽、兩分助人好」運動,是受緬甸農民「日存一把米」助人所啟發;即使簞食瓢飲,這群貧農永遠留一口飯給比自己更困窘之人,可見無論貧富,皆有能力救助他人,從而成為富有愛心的「貧中之富」、「富中之富」。

下午前往三重志業園區,加拿大七十七歲黃阿華師姊分享,因為旁人無心說她滿頭白髮,誤認人家嫌她老,整整七個月時間悶在家中不願出來參加活動,經法親鼓勵才重新出發。

上人勉勵年長的志工「不能服老」,要當「不請之師」,積極投入;自己做得歡喜,也能幫助許多人。

「在人群中做事,要把握機會『鍛鍊功夫』——不要稍遇人事就退縮,如同烏龜被輕輕碰觸,就把頭尾四肢都縮進殼裏一般,自我隔絕、自我阻礙。」

上人致勉,菩薩道上時時感恩、勇猛精進,才能成為眾生「不請之師」、「安穩樂處」。「聽聞批評,要用感恩心自我檢討、反省懺悔;每經一次反省懺悔,內心就能洗淨一分。」

在慈濟大家庭,每個人都有其為志業付出、度眾生、救苦難的方法。上人教眾,只要用心攝受,則﹁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能﹁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以身作則為典範

凡夫受種種誘惑而迷失,生生世世隨業輪迴。上人指出,在現今時代,要明是非、養慈悲、長智慧,還要除習氣、多懺悔。

「世間有許多陷阱,在此一大時代,須明辨大是非;劫難來臨時,要培養大慈悲;即使人心無明,更要以大智慧堅行正道,守護心念不受染著,堅持初發心,以願力生生世世行菩薩道。﹂

世間多苦難,飢貧困苦之人亟待救助,上人期待慈濟人發心立願、自度度人,作眾生的「真善知識」、「大良福田」,以身作則帶動,為天下苦難人而付出。

上人舉菲律賓為例,當地貧苦人多,慈濟能以少數的華裔志工,帶動眾多本地居民投入,就是因為彼此能夠「合和互協」,為居民樹立學習典範,所以能輔導他們奮發向上,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改除習氣。

「現在,菲國本土志工除了做環保,也響應『竹筒歲月』,日存點滴種福田;只要得知社區發生水災、火災,當地居民也會自動自發投入救災。人心安定,社會就能平安。」

上人期勉各國慈濟人就地廣招人間菩薩,才有足夠的力量守護眾生,「得知何處有人需要幫助,應隨時啟動、合和互協付出,作為眾生的『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