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 心靈享受
◆6‧17《農閏四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付出後的輕安歡喜,是最大的心靈享受。
無常教育,提升覺情
清晨在臺北關渡志業園區,與北區慈濟人談話,上人重申,助念以慈濟法親的直系血親或配偶的父母為主,而且由當區的慈濟人前往助緣;切莫跨區遠途往返,既多耗人力與時間、增加碳足跡,也增添交通安全顧慮。
「慈濟法親之間的情誼,是『覺有情』的菩薩長情——要以『誠正信實』的付出度人、接引人,而非以世俗感情牽絆人。助念或參加告別式,只是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關心,其實對往生者的助益有限;莫礙於交情而受牽絆,勉強為之反而多添煩惱。」
近日因跨區助念而發生車禍的師兄、師姊們來向上人懺悔。上人教勉莫自責,無常突如其來,也與各人業力因緣有關;但許多事故可經由平時的警覺與預防,降低發生機率。
「業力現前無法躲避,面對逆境也要善解——要將此事當成無常的現相教育,更堅定道心;不要讓負面情緒綁住自己的心,否則心靈受傷,比身體受傷更難痊癒。」
付出無求,無量功德
一早,上人來到板橋志業園區,對參與第一梯次「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的海外學員開示,勉眾應詳知慈濟史——慈濟是從「克難」起始,從無到有、由小而大。「每一項志業都需要突破重重困難,也從困難中成長。」
上人表示,出家之前有三個心願——第一、不做經懺,第二、不當住持,第三、不收弟子。「但是為了做慈濟——靜思法脈需要傳承、慈濟宗門要廣濟眾生,故有兩個願無法貫徹;唯有堅持靜思道場是不做經懺的修行道場,只在每個月精舍發放日誦《藥師經》,為天下眾生祈福。」
遠在海外的師兄、師姊,許多人過去不曾與師父見面,但是接觸慈濟後就盡心盡力投入志業;上人說,這是因為大家累生累世結了好緣,才能共同出生在此時此世,聽聞慈濟即起歡喜心,且志同道合為普天之下眾生付出。
「人間處處都是修行道場,佛法並非只有在寺院中。有的人常到寺廟裏誦經、拜懺、做法會,以為這樣才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或加持。其實,正信的佛教徒是要『學佛』,而學佛必須尊重『法』——能將佛陀『如是說』的法,『如是聽』且『如是行』,才是真學佛。」
方才學員們在精舍師父帶領下,唱誦「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虔誠「繞法」,念念專注、步步整齊;上人指出,「繞法」是慈濟道場特有的修行方法,藉由專注的唱誦,將每一句法銘刻於心、落實於生活。
「琉璃」清淨透澈,上人勉眾要保持心靈純淨如琉璃。「人人本性清淨,像一面大圓鏡。如果保持鏡面清淨,就能明朗照映一切事物;若是任由鏡子沾染塵垢,映像就會模糊不清,甚至被塗上各色油漆,完全無法映照外境。而這些堆積、塗抹在鏡面上的髒垢,就是貪、瞋、癡、慢、疑等無明煩惱,讓人生生世世一再犯錯,不由自主地隨業受報。」
慈濟國際賑災踏履許多飢餓貧苦、缺乏文明之地,人們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既因天災缺糧而難得溫飽,又有戰禍動亂時時威脅生命,終身難以脫離。「即使生於人道而得人身,但要生在平安富庶之地或是惡劣的環境中,都由不得自己選擇,而是隨著各自的因緣果報受生。所以能生於人間,還有餘力可以幫助別人,要心懷感恩。」
上人指出,憑一己之力要助人,範圍有限、受助者有限;能與許多人同心協力,就能看得遠、救得廣。「人人發大慈悲心、立菩薩行願,如此千千萬萬雙眼、千千萬萬雙手,共同付出無私大愛,就能救助無數貧病苦難人。」
慈濟人盡心盡力付出,只為了讓苦難眾生得救、安頓身心;看到對方度過難關,即由衷為之歡喜。上人表示:「這分無私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大愛,功德難量;付出後的輕安歡喜,是最大的心靈享受。」
自淨心意,凝聚道氣
除了以慈悲心付出無所求,上人也教眾謹守戒律;守好慈濟十戒,就不會迷茫偏差,而能一步步回歸清淨本性。
佛陀為了追尋真理,以徹底解決人類的苦難,所以出家求道;經過五年參訪、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靜坐之時,眼光與天際的星光相接,心境亦與廣大無邊的宇宙相通。
「佛陀覺悟的心境,就如琉璃世界一般純淨透澈;佛陀覺悟的道理,即是宇宙真理。」上人教眾用心深入佛法,學習佛陀清淨如琉璃的心境;且在各自的居住地多招募人間菩薩,會合眾人的清淨心,自淨心意也凝聚道氣,成就「立體琉璃同心圓」。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一顆菩提種子,能在居住地萌發茁壯,再產生無數種子,就地播撒而成就菩提林。但願世界各地都有菩提林,人人皆是『覺有情』的菩薩,則全球即是一片祥和淨土,也是人間菩薩國度。」
上人勉眾謹記「菩提林立同根生」,做一個覺悟、清楚人間事理的人,在人與人之間牽起清淨的「覺有情」,相互勉勵、牽引。「人際圓滿,做事才能圓滿,人圓、事圓,理就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