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 深信正法,具足願力
◆6‧13《農閏四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深信正法、具足願力,就能甘願做、歡喜受,勇於突破萬難。
要信解,先敬重
《法華經》乃「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故舍利弗尊者於法華會上,一再懇請佛陀說此大乘法。佛陀言:「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晨語時間,上人引《法華經》〈方便品〉此段經文開示,大乘法唯有覺者能知,不只一般大眾難以理解,就連聲聞、緣覺眾與初發心的菩薩,聞法之後「皆當驚疑」;缺乏信心而有懷疑,就容易誹謗佛法。
「在無法起敬重信解之心的狀況下,『說之無益,不說無損』,故佛陀一再回絕舍利弗尊者所請。這是佛陀運悲啟智——強調此法之殊勝難得,有『重啟敬信』之作用,希望引導大家深心發願信受大乘,如此說法才能對眾有益。」
上人教示,修學佛法首要提起「敬信」之心,若對法沒有信心、聞法不能信受,甚至誹謗正法、誤導他人,會造作諸多惡業。「對正法信受奉行,即使面對各種困難阻礙,也能因為信心堅定、具大願力,而甘願做、歡喜受,勇於突破難關。」
順天理,平災禍
《藥師經》中提及,世間眾生有種種身心之苦,或受天災人禍威脅而不得安穩;藥師佛遂發大願,要救度眾生脫離苦難且聞法覺悟。上人於藥師法會上開示,欲使天地氣候調順、眾生安居樂業,唯有人人提起虔誠之心,敬天愛地,並且凝聚愛心力量救助苦難。
「天地四大不調,唯有人人戒慎虔誠,凝聚愛心、善力,順天理而行,才能平伏災禍。所以要努力招募人間菩薩,增加世間的善力量。」
上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時時相互祝福與勉勵——日常生活儉樸節省,匯集力量幫助苦難人;並且用愛呵護大地環境,如此才能真正得福得慧,讓日日平安、月月祥和、天下無災難。
無所求,力行善
中國數字圖書館姚霆館長及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林伯承祕書長等人來訪。上人談及慈濟推動環保,強調「清淨在源頭」,不只是提升回收物的再製品質,並且喚醒人們環保意識——克制奢侈浪費的欲念與行為。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若不去做,會累積成大患。慈濟人將環保觀念徹底落實在生活中,不只回收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且把握每一刻生命時間,發揮此身的『使用權』;直到往生後也捐出大體,嘉惠醫療教育與醫學研究,貫徹環保精神。」
上人慨嘆現在社會許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以為所有的享受都是應該的;若能引導他們為人群付出,在付出的同時看到種種人生苦相,體會到幫助別人比自己享受更快樂,就會有所覺悟。
現今全球人口愈多而農地愈少,鄉鎮都市化的結果,讓農地、綠地大多變為建築或工業用地,不只影響農糧產量,也對氣候產生重大影響。上人指出,「糧食問題」也是另一個亟需全球重視並解決的危機,慈濟正嘗試研究、找尋耐水或耐旱的糧食作物,以應未來氣候變異。
「現在的人怕吃苦,所以凡事仰賴科技。慈濟所致力者,並非以科技改良作物,而是希望回歸過去優良的傳統自然農耕法,讓大地土壤不再受化學物質毒害。目前最重要的是轉變人心想法,願意出力投入耕種,則『一勤天下無難事』。」
林祕書長首次前來慈濟參訪,他分享慈濟給他的印象,與傳統佛教不同。「慈濟更關注人心、貼近人性,力求改善人的生活;是中國佛教史上前所未見的。而且上人每天對會眾講法,所提倡的人倫道德理念,是現代社會亟需補足的元素。」
上人述說慈濟的「宗教觀」:「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每個人都要有正確的人生宗旨,否則就會迷失方向;世間事學之不盡,要在生活中持續虛心學習。」上人表示,慈濟是以正信佛法為基礎,相信佛陀所說「人人皆有佛性」,故由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啟慈善志業。
「我認為人人都能自我改變、自我發心,做人間菩薩去幫助別人。所以創造一個環境讓大家力行佛陀的教法,為人間苦難付出。」
上人強調,佛陀的教育其實與孔孟、老莊一樣,都是從精神面啟發人心,絕無迷信色彩;佛陀引導眾生正確的方向,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相信人人都能轉惡向善。
「慈濟人在生活中持續學習、接受教育,把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內化於心;即使遭受挫折、傷害等困境,仍能勇於面對而持續向上、向善,這就是實踐佛法。」
因此,慈濟的宗教觀一點都不迷信,而且守戒、守法,上人邀請大家多來了解、正確認知慈濟,更能投入懷抱「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理念的行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