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8期
2012-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斯里蘭卡
  天涯共此情‧海地
  特別報導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二年六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8期
  十一日 暢通心路

 

◆6‧11《農閏四月‧二十二》

【靜思小語】莫將人事當是非,要把是非當教育。

人不圓,事難圓

移民海外的慈濟人,在陌生的文化背景中推展志業,須以拓荒者的耐力與韌力播種、耕耘;種子播入土中,也需要陽光、空氣與水分等因緣聚合,才能萌發成長。

一位海外師姊很發心也肯吃苦,只要知道哪裏有需要,總是行囊一背就跨國付出;只是如此勇猛積極的個性,在與人相處時缺乏柔軟的態度與耐心,使人際關係無法圓滿。

不捨弟子受人事紛擾所苦,上人與這位師姊談話時,殷殷叮嚀,海外志業要發展,關鍵在人心;志工彼此無法合和互協,就難以凝聚力量。

「人與人之間不合,不只會使心靈受傷,也對慈濟造成傷害,讓人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是非的團體,就失去投入的意願。慈濟人彼此能合,才能穩立志業根基,廣招人間菩薩。」

上人指出,推展志業,除了帶動年輕的生力軍,對於資深者也要用虔誠、感恩的心邀約投入。

「人不圓則事難圓;愛,能撫平人心。要提起『軟實力』——用柔軟的態度握住對方的手,讓人感覺到你牽引的力道深入其心。『軟實力』的培養,其實就是『感恩、尊重、愛』。」

慈濟大學今天為完成模擬手術的大體老師舉行感恩追思典禮,上人舉述其中一位大體老師文震南,在慈濟路上的發心立願。文師兄一九九六年隨慈濟列車回花蓮,聽到一位師兄分享「慈濟人相互扶持,勝過自己擁有」而深受感動,從此用心投入,並陸續受證慈誠與委員;去年八月以八十八歲之齡往生。

「他聽聞一句話即有所悟,去我執、除我相,融入菩薩團體與眾相合。雖然受證慈誠時已七十六歲,但他不因高齡老邁生退轉心,反而把握時光發揮最大的生命價值。」上人以此教勉:「人人相互扶持,才能凝聚群體的大力量承擔天下事;所得到的心靈收穫,真正無量無邊。」

「常不輕菩薩」即使遭受辱罵、責打,仍然尊重人人都是未來佛而恭敬禮拜。上人教勉師姊調伏自我心念。

「人能合,力才能合。既發願要為天下人做天下事,就要在菩薩道場中,克服一切困難修忍辱精進行。即使對方以冷淡的態度、無情的語言相待,都要能夠自我排解、消化,用柔軟的身段與真誠的愛,鋪起人與人之間的橋梁。」

天下苦難眾生多,很需要人間菩薩救拔,上人殷勉要先將人心調和,才能為人群拔苦。「莫將人事當是非,要把是非當教育。面對人我是非,要用感恩心從中接受教育、自我調整,提升修行境界。」

赤子心,真而純

慈濟小學第十一屆畢業班七十二位同學,在師長及志工家長帶領下到精舍進行「感恩之旅」。上人勉勵即將升上國中的小朋友們,常保童心及感恩心。

「中學是青春黃金時期,可以吸收很多社會常識;不過,仍然要保持童真、單純的心,不要受複雜的社會風氣污染。一念偏差,產生貪、瞋、癡等無明煩惱,就會與人發生衝突、造成災難。最美好的心境,就是純真無邪的赤子心。」

常懷感恩心,首先要感恩、孝順父母。上人說:「百善孝為先,懂得孝順父母就懂得行善。也要感恩師長,從大家懵懂的幼年時期開始,一路陪伴牽引、教育;還要感恩社會大眾供應生活所需,才能健康、平安地生活。」

具有感恩心,才懂得付出、回饋。上人強調,「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期許孩子們永遠保護善良的心,自愛且付出。

聽聞孩子們自稱小螞蟻,要跟隨師公攀爬須彌山;上人說:「小螞蟻共聚,也有大力量。大家是未來的菩薩,要保持純真的愛心,堅定志向——將來成為能夠救人的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