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 歡喜、善解,得福慧
◆6‧5《農閏四月‧十六》
【靜思小語】以歡喜心和善解心付出,才能得「福」也得「慧」。
聚善力,膚苦難
與大陸慈濟人及企業家座談,上人強調慈濟志業以「宗教精神」為本,在行善造福、廣結善緣的同時,務須引「法」入心、增長慧命。
「佛陀的智慧融通宇宙,如芥子能納須彌,又如毛孔能容四大海水,實難思議。」上人提到有一次行腳到臺北慈濟醫院,應研究部姜淑媛主任之邀,從顯微鏡觀察細菌,只見不同菌種、不同切面的各種細菌標本,各形各狀如山水景觀,令人歎為觀止。
「『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早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已知世間還有微細不可見的生態世界;而佛典裏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也由現代天文學印證。由此可知佛陀的智慧融通宇宙,真正是宇宙大覺者。」上人希望大陸慈濟人做出典範,以行動讓人人知道佛教是「破除迷信的智慧宗教」。
四十多年前的慈濟,既缺乏人力也缺乏資金,但只要社會人群有需要,即毫不保留地付出。上人憶述曾經在一次風災後,住在花蓮瑞穗的委員為了過溪募款賑災,戴著斗笠、背著草籃,抑制內心的恐懼,冒險匍匐爬過基座已被沖走的橋梁……
「慈濟發展到今天,『四大八法印』都是眾多人盡心盡力付出,用心撐起來、做出來的。」上人期許在座者要引導更多人運用智慧造福,且所做皆不能離佛法。「慈濟志業須以宗教為精神宗旨,具有宗教精神理念,就能無私付出,不致受名利誘惑而偏差。」
上人強調,貼近社會底層,了解貧病苦難人的需求,想辦法幫助他們,是慈濟人首要之務;要用心在社區凝聚愛心善力,帶動人人合心協力貼近苦難並及時救助。
「最有智慧的帶領者,不只能帶動出大家的歡喜心,還能帶出善解心,達到『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而福慧雙修。」
拭心鏡,耕福田
二十年前臺中分會靜思堂落成時,上人前往看視,見到有許多玻璃窗,一格一格的窗櫺像是一畦一畦「福田」,即對臺中慈濟人說,每天要用心將每一個窗格擦拭乾淨。從此開始,清潔、整理分會環境的志工就稱為「福田志工」——每擦一格,都在耕耘心靈的福田。
臺中、宜花東的福田志工幹部共一百三十二位返回精舍尋根,上人感恩大家長年來殷勤照顧、清理分會環境,使得會所清淨無塵、亮麗如新;而慈濟的環保志業也是從臺中起始,迄今已推行二十二年且擴及全球,做出國際矚目的成績。
「天、地、人是一體相關的,人類活動污染大地,引發四大不調的災難。唯有人人『敬天愛地聚福緣』,才能平安健康地生活在天地間。」上人舉禽流感為例,人類為了食肉而大量飼養動物,使得跨物種的疾病感染機率大幅增加;人口與動物愈多、生活空間愈益污濁,亟需全人類正視環境問題、落實環保。
「有福能平安生活,要用感恩心回饋。」上人期待大家不斷用法水洗滌、擦拭心鏡,調伏貪、瞋、癡等無明煩惱,成為自度度人、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大家要師父莫憂慮,就要『福慧平行』——師父傳法髓,你們要用心接受、不斷精進,才能讓自我慧命持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