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我?
問:人面臨老、病、死,總是很難不問:「為什麼是我?」如何調適這種心情?
臺北慈濟委員蕭惠玲分享:
二十來歲懵懵懂懂結婚,還在適應為人媳、為人妻時,老天爺馬上給了功課,算是人生的大課題吧!要照顧夫家八十來歲的爺爺、婆婆七十多歲的母親以及婆婆,緊接著娘家生病的母親、弟弟、妹妹。婚後走過近三十年,總覺得自己這輩子就是專門來照顧人的,過程中沒有太多機會學習,就要馬上上手,也未曾想過我會「生病」,這樣的事怎會發生在我的身上呢?
二○一○年健檢中,醫師告知我可能太勞累,肝臟發出抗議的警訊。心想家中大大小小都需要我,哪裏有時間休息呢?我休養的話,店裏生意怎麼辦呢?婆婆的三餐誰準備?九十多歲的外婆誰照顧……
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一拖再拖,又歷經父親、外婆一週內相繼往生,二○一一年年底,身體終於舉白旗投降了,接受醫師建議,進行半年的干擾素治療。身體的病痛,我不頹喪、不難過,但一度懊惱想著:「我一輩子都是在照顧人,怎麼會輪到別人來照顧我呢?」無法面對的現實,終還得坦然接受。
治療過程,常思憶我的良師益友「母親」,她往生前,與乳癌奮戰多年,從不愁眉苦臉,不輕言放棄,與「病」和平相處;還四處和他人分享,鼓勵更多身陷病苦的人。她走在快樂的志工路上,直到最後一刻,還用笑容跟眾人輕鬆告別。
這種種教育我要用健康的心態面對,樂觀正面接受病苦,當深陷在漩渦中盤旋疑惑時,我很快就想起母親的笑容,心也跟著轉念了。
先生了解我對家庭的多重思慮,把經營三代的生意結束了,他專心照顧婆婆,讓我能安心養病;嫁至臺中、身為護士的女兒,不捨我每週奔波醫院注射干擾素,常舟車往返臺中、臺北,就為了幫我注射那一針。家人的用心陪伴照護,讓我怎能不心疼,又怎能再讓大家操心難過。
還有一群慈濟志工同伴們,不間斷的真心陪伴,不只給予食糧上的補充,更帶來最大的精神鼓勵。上人不也常提醒大家:「面對順境,要有無常觀;面對逆境,要有因緣觀。」這些法語使我心念轉,堅信福緣自來,良藥苦口。走過這一趟,我相信自己可以面對更多的考驗與磨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