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年代中的暖流
第三屆「慈濟人醫論壇」本月在花蓮舉辦,其中探討「偏鄉醫療,全人照護」的重要議題。與會者深深體認,醫療不能只在醫院的圍牆內進行,而需看顧偏遠地區,這是醫者的現代使命。
臺灣從山地原住民部落到離島,共有四十八個偏鄉,土地面積占全臺百分之四十四,居住人口僅約四十五萬。這些區域的醫師人數偏低,根據衛生福利部二○一三年統計,每一萬人僅有八點八名,遠不及全臺平均萬人有十八名醫師。
偏鄉生活物資缺乏,先進醫療設備更新有限,加上缺少醫學中心可供學習,往往使專科醫師卻步。這些地區幅員廣闊,交通不便,根據調查,三十個山地鄉中,緊急就醫所需交通車程時間,平均需花五十七分鐘;加上人口高齡化,孤獨長者的照護問題越加嚴重。
花蓮縣玉里慈濟醫院及臺東縣關山慈濟醫院,設院超過十五年,致力於維護偏鄉民眾的健康,最能理解其中的艱辛。由於人口分散,醫護人員感到力有未逮;然作為方圓數十公里唯一的綜合醫院,這盞希望之燈不能熄滅。
慈院巡迴醫療車不單深入偏遠的角落,也勤於衛教,講解用藥方式及保健常識,幫助居民自我照顧。遍布全臺的慈濟人醫會專業志工,以「病人走不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愛心,定期下鄉義診。
一位北區醫師志工分享指出,經年累月下來,已和偏鄉個案成了忘年之交,「我們待訪視的長者如父母,他們也待我們如子女。」除了提供專業醫療服務,醫護人員也與志工為貧病者修繕、打掃,讓他們感覺不孤單,奇妙的是,他們「心開了,病也好了一大半」。
當醫療不再局限於診間,醫師所看見的不只是「病」,走進病人的家中,才能實際體察病人及家屬的需要。也領悟到所謂醫者,不應只提供優良的醫術,仁心的關懷更為可貴。
參與論壇的一百多位人醫會專業志工,交流義診經驗,流露「捨我其誰」的胸襟。毋需名醫頭銜,付出後的喜悅如和風暖流,不只滋養自身的生命,也撫慰孤獨年代中更多人的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