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至二十四日 以善息災

3.23~24《農二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心向惡,危機四伏;心向善,天下平安。
環保教育,善護大地
早會時間,上人開示,人間淨土或五濁惡世,都是人心所造;眾生的煩惱無明不斷複製累積,隨著惡心惡念造作惡業,將使社會人心與天地氣候失調,災禍頻起,眾生難安。
「心的力量很大──心向善,促使社會祥和平安;心向惡,將導致世間危機四伏。」
一切「物理」有成、住、壞、空;人的「生理」有生、老、病、死,「心理」有生、住、異、滅。上人教眾,細心觀察「三理四相」,用心思量,就能透徹一切人、事、物蘊含的道理。
二月是印尼雨季,雅加達豪雨成災,當地慈濟人投入賑災。芝利翁河是流經雅加達十三條河流之一,河床淤積嚴重,加上民眾長期傾倒垃圾,導致大量雨水難以宣洩。災後軍方動員為芝利翁河清淤,志工提供超過九百份餐點,希望透過軍民合作,雨季時不再氾濫。
上人開示,大環境髒亂,無分貧富都會受影響。「災難過後,要和合愛心力量,讓環境恢復整潔,人人安心生活;還要推動環保教育,才能遠離水患威脅。」
在臺灣,慈濟推動環保二十五年,志工不畏辛勞,穿梭大街小巷做回收,民眾視為垃圾、回收場認為沒有價值的資源,都是志工眼中的寶。
「即使是沒有人要收的塑膠袋、保麗龍,為了守護大地,環保志工也努力回收、用心整理;並且多方尋覓、溝通,建立回收管道。這一切不為利益,是出於真誠愛護大地之心,只希望減少大地受污染,並且再造物命、成就價值。」
面對骯髒、有異味的回收物,環保菩薩仍舊不退縮,用心回收、精細分類整理。上人讚歎:「環保志工有愛護大地資源的慈悲心,也從回收分類行動中了解物品的本質,增長知識、開啟智慧,讓物命生生不息。這就是慈濟的環保學問。」
心靈教育,提振人心
臺北志工廖素琴投入環保十多年,經常在市場回收塑膠袋。幾年前遇到拾荒維生的彭女士,發現她行動不便,常撿不到回收物,便開始與她結伴同行,將回收價較高的物品給她。久之,彭女士也會將撿到的塑膠袋給素琴師姊,兩人合作無間。
苗栗八十三歲的劉婆婆,日前拾荒割傷,傷口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無力分類回收物。經里長提報,慈濟人前去幫忙整理,並持續關懷。
高齡九十一歲的黃阿嬤,家裏堆滿拾荒而來的雜物,衛生環境欠佳;臺北志工徵得阿嬤同意幫忙清掃,還送來床鋪。阿嬤歡喜地說,不曾睡過這麼舒適的床……
二十四日早會,上人感恩環保志工不只回收資源、愛護大地,也愛護人間──藉由走入大街小巷回收物品,發現許多需要幫助的苦難人,及時給予幫助。
「慈濟人慈悲等觀,平等視眾生。對於生活困難、行動不便的人,更是以『誠之情誼』用心愛護、牽引,長期陪伴關懷。這分無私付出的慈悲心,就是菩薩精神。」
要讓困苦人生轉貧為富,上人表示,最根本的方法是給予心靈教育與帶動。「讓人提振心靈能量,起向上、向善之心。人心調和、真情有愛,就能帶動善循環,共創溫馨美好的人間。」
上人教眾感念「天之恩,地之德」──感恩天地的供應、養育與承載,愛惜物命;還要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互愛互助,如此生活就能平安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