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1期
2015-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人醫之愛
  慈善臺灣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寰宇慈濟
  見證人生真善美
  發現歡喜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1期
  活得老也要活得健康
◎撰文‧黃秀花 攝影‧黃筱哲

電光社區的阿姨和伯伯們共同走過古早艱辛歲月,如今更透過社區健康營造活動維繫情誼。

 


老人多、族群多,是關山鄰近鄉鎮的特色;
關山慈院在社區設立關懷據點,
讓阿公阿嬤在活動中重新年輕,
你講古我傾聽,鬥陣走一家親,
活得老也要活得健康!

 

走進關山慈濟醫院大廳,放眼望去,多是一些上了年紀的長者,或是獨自前來、或由老伴相隨、或有外籍看護相陪,鮮少由子女帶來就醫者,顯現青壯人口大量外移。

老人們在家或許和外籍看護難有共鳴,外出就醫如果發現語言相通的鄉親,無論識與不識、是病友或志工,多半會主動攀談。在樓下復健科,阿公、阿嬤由治療師協助做復健的當刻,外籍看護們也聚在一起以家鄉話談天,好不開心。

老人多、多族群、多種語言,揉合成關山一帶鄉鎮的特色。在這個後山中的後山,山明水秀,所出產的良質米「池上米」遠近馳名,電光米也打出名號;拜美好環境之賜,人們似乎特別長壽,在關山街頭隨便一問,七、八十歲老者不在少數,九十歲也還不算稀奇,慈院所治療過的病患,還有一兩位是超過百歲的人瑞。

「活得老,也要活得健康」,這是關山慈院設定的關懷社區營造目標,他們選定周邊兩個據點──市中心「中福里」、郊外的「電光里」,帶動健康的老人家參加活動,也關懷患病或行動不便的老者,讓社區原有的人情味更濃更熱絡!

 

八十老翁學跳舞,真趣味

 

中福里社區健康營造的據點設在市中心天后宮的側門旁,一走進半開放式的空間,就有標語寫著:「今天你笑了嗎?」提醒老人們要多多微笑。

「各位里民,我們今天要排練的舞蹈是『好心大家做!』」發話者是關山慈院的公衛護理師陳桂珠,她已六十八歲了,做過助產士、校護、衛生所護士,八年前退休後,來到慈院服務。今天阿公阿嬤們意見特別多,有人提議,是否把間奏的雙手停住點,從左邊換成右邊;也有人討論,正式演出的服裝是該藍白配或藍黑配。他們求好心切,是為了慶祝關山慈院十五周年,全員將粉墨登場。陳桂珠叮嚀:「動作不協調沒關係,但不能亂,最重要是要『笑』!」

參與的二十多位老人中,有年逾九十歲者,最「年幼」的也超過六十歲;「來這邊唱歌、跳舞很快樂,以前哪有這種機會,家裏窮到連收音機都沒有呢!」八十二歲的賴新鎮是農人,十多歲開始下田,至今已改成機械化,他操作翻土機犁田駕輕就熟,巡田水也自己來。

賴爺爺的子女都到西部去工作,家中只剩他們兩老:「該栽培都已經栽培了,做父母的責任也盡到了,現在就要為自己而活。」他笑說:「吃到這麼老了,才跟人家學跳舞,不過真趣味喔!」

七十三歲的李郭桂阿嬤,和先生在鎮上經營窗簾店,與公衛護理師陳桂珠是老鄰居。陳桂珠說,早年出門為人接生,就會把自己的孩子寄放在李郭桂的店裏,街坊婆婆媽媽也協助照顧,她笑稱:「我的孩子們是被眾人扶養長大的。」

直至今日,關山鎮上變化仍不大,夜不閉戶這件事在這純樸的鄉下還是存在。李郭桂說,她出門做生意從不鎖門,小鎮空氣好、水質好、人情味更濃;兒女到北部發展後,她在陳桂珠帶動下,和鄰居的老人們聚在一起,無論是靜態的繪畫、寫書法、做手工藝,還是跳健康操、鑼鼓陣或健走,大家都踴躍參與,「真正是愈活愈活潑,愈活愈年輕啦!」
 

從事護理工作超過四十年的陳桂珠(左)與李郭桂阿嬤是昔日的鄰居,藉由社區關懷活動聚首。陳桂珠說,透過動靜態活動幫助老年人延緩疾病的發生,養成有益健康的生活作息。


老照片說往事,心有戚戚

 

中福里住民融合了閩、客、外省、原住民,電光里則屬阿美族部落,也有少數閩客居民。阿公、阿嬤圍坐在電光里活動中心,對著投影機上的老照片講古,這是每週一上午,慈濟定期來舉辦的關懷活動。專案執行人高曉萍本身是阿美族,就住在隔壁的月眉里,她利用老照片說故事的方式,讓長者現身說法,又安排部落小朋友旁聽,不僅傳承文化,也拉近兩代之間的距離。

四十二歲的高曉萍,大學畢業後在北部從事保險業,後來回鄉到關山工商擔任原住民社團的舞蹈老師,結果學生數愈教愈少,剛好關山慈院承接縣衛生局的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對於部落感情很深的她樂意參與。

電光社區依傍著海岸山脈,距關山慈院約十來分鐘車程,有兩百多戶住民;區域舊名為「雷公火」,是閃電擊中易燃物所產生的火光。部落耆老、亦是社區發展協會主席吳正福表示,這裏有泥火山,早期族人就地取材,從山上砍來大竹桿製成炮管,再取火泥塞入竹管,引發巨大爆響;而一八九五年清廷在馬關條約中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與清軍殘兵仍在東臺灣交戰,清軍因補給中斷,強奪部落,阿美族人憤而抵抗,就在今日進村頭之處,以具威嚇的竹砲擊潰清軍,史稱「雷公火之役」。

講起這段歷史,吳正福顯得神采奕奕,代表先祖們也曾有過光榮戰役。但回歸現在,部落的年輕人逐漸遠離,中老人持續務農,六十三歲的他不僅耕種自有田地,還承租別人的地來種,才符合經濟收益。

小他兩歲的部落婦人劉金妹,則是種植水稻和高接梨,辛苦操勞,「丈夫中風癱瘓在床,兩個女兒已遠嫁,兒子在北部也有一家子要養,我能靠誰啊!」說起這段遭遇,劉金妹帶有幾分悲傷;但拿著古早照片回溯過往歲月,她彷彿又變成另一個人──少女時代搭著金馬號再轉搭火車到桃園紡織廠當女工;婚後,在高雄碼頭送別擔任遠洋船員的老公上船;還有一張相片,是村子有男丁要去當兵,全村人沿路送他們到村頭……

吳正福補述,早年當兵是有可能上戰場的,而很多原住民青年沒受過教育,不會講中文,就擔心到部隊被人欺負,因此服兵役就宛若生離死別。回憶陳年往事,長者們心有戚戚焉;一旁聆聽的孩子們,就可能似懂非懂了。

高曉萍說,期待透過這類活動,激勵部落老人重拾年少時光的精神;不僅如此,她與關山慈院營養師何凱蓉一起規畫健康步道、健康飲食等。原住民的常見疾病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都跟三高有關,希望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觀念,讓老人們慢慢調整體質。她們在從村莊走向農田的沿線設置指標,標出每一小段路的公里數及所消耗的卡路里,「目的不在長者能走多遠,而是希望他們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關山慈院自二○○七年承擔中福社區關懷據點服務至今,陪伴過的長輩已超過一百位;彭玉菊阿姨常用時下時髦的通訊軟體傳送活動訊息給親友,鼓勵他們一起來參與手工藝、畫畫、說故事、跳舞等活動。

 

 

老人家生病時,信任關山慈院的診治;慈院更經常在社區舉辦醫療講座,照顧老老少少,活得更健康。電光里社區發展協會主席吳正福表示,孩提時他們常聚在廣場跑跳、玩耍,現在藉由社區關懷活動,好似找回昔日的感覺了;儘管時空轉換、人事更迭,或許令人感嘆,但這就是人生,只能往前,不能後退!

眼前這群老人家,和樂相處,與其說是慈院來營造,倒不如說他們展現了「活得老,也活得健康而有自信」的風貌。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