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至十二日 接法雨,培善種

3.11~12《農正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聽道理,長慧命;傳惡語,增無明。
非禮勿視,見善隨喜
去年秋天開始臺灣出現旱象,各地水庫水位持續降低;許多縣市在春節過後進入第二階段限水,若水情持續惡化,將進入第三階段限水。晨語時間,上人籲眾提起警覺,立即落實節約惜水。
《法華經‧譬喻品》描述,在富麗堂皇的大宅中,孩子們放任房舍毀損未予維護,以致大宅傾頹而危機四伏,甚至起火延燒;孩子們在火宅裏依舊嬉戲玩樂,渾然不覺大禍將至。
「現在的人間正是如此。人們縱情享樂、忽視危機,大量消耗資源,過度開發破壞環境,導致大地、氣候不調,釀成種種災害。危機現前,人們卻還是懵懵懂懂,依然故我……」
大地需要雨水潤澤,正如人的心地,需要道德與禮節維護。上人指出,天降甘霖,普潤大地、滋養生機,自然界本就有一套循環法則;人生亦有自然法則,若能循規蹈矩、按理行事,就能安然生活。
然而,現今傳播媒體充斥著聳人聽聞的「非禮」言語、口耳傳播「非禮」之事,逞一時快意惡口傷人,讓人心浮動、社會紛擾。上人感嘆,人心不調,氣候無法調順。
「口說善法利益他人,如降雨普潤大地。社會風氣善良和睦,彼此善待,事事感恩、物物疼惜,天地自然調順平安。」
吸收善法,增長智慧,就能明辨是非、防非止惡。上人教導,除了不造惡,更要見善隨喜——見他人做好事予以讚歎,進而一起投入,體會付出的法喜,則人人皆大歡喜。
「聽道理,受教育,慧命增長;聽惡語,起煩惱,無明叢生。」上人教眾,心要定、心要靜,聽話、說話,都必須謹慎,且要以感恩心看待一切人、事、物。「有善法、有倫理,人生才能幸福美滿。」
知理守禮,向善力行
教育志業董事會中,上人強調,慈濟辦學並非與其他學校競爭,「是希望為國家社會培養質樸認真、具使命感的好人才。創校二十多年來,這個目標從未改變。」
花蓮純樸自然的特色,正是用心求學的好環境;上人勉勵師長,不只傳授知識,更要落實生活教育,教出知書達禮的學生。「根植人倫道德理念,守護孩子們的質樸本性,引導腳踏實地學習;知理守禮,懂得人倫、懂得愛,人生向善力行。」
科技發達,不少人沈迷虛擬網路世界,容易跟著虛幻不實的言語、文字鼓譟。上人表示,期待社會祥和平安,就要為孩子培養充足的愛心與智慧。「大時代要明大是非。人人具足智慧、明辨是非,就能讓虛幻不實的言談,如湖面的泡沫,波動過後慢慢消失,回歸平靜與澄清。」
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四十九年奉行不悖;上人希望人人加強信心,「定而後能靜」,心能定靜,才能安邦定國。
接受善法,培養善行
《法華經‧藥草喻品》:「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十二日晨語,上人引以解說,佛陀應眾生根機說法,應不同的修行身分而教導不同的戒行。
「修行者的心地,猶如不同植物的種子,有大、中、小的差異,能驅動造作大、中、小的善行,要依其根機施教。」
眾生都有平等清淨的佛性,之所以善種子、修行根機有大、中、小的區別,上人說明,是因為過去累積的因緣不同。
「在善的環境裏接受善法、培養善行,有因緣得蒙法雨,善種子即可萌發。反之,被惡緣牽引,熏染出種種惡習氣,不斷造惡因、結惡緣,在惡的環境中難蒙法雨,心地如同乾旱的沙漠,難以生長植物。」
上人鼓勵大家,用心耕耘心地、承接法雨,發心立願行菩薩道。「不僅讓自我心地能生一切善種、法種,且在他人心田播下善種,讓善從『一』而生『無量』。」
信念堅定,道心不退
《法華經‧藥草喻品》:「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上人說,經文以樹木吸收雨水譬喻,眾生根機不同,接受的法水、得到的法益也有大小之分。
凡夫聽聞「戒、定、慧」之法,小根者守五戒、修十善,得人天福報;聲聞、緣覺的中根者,能運用佛法去除煩惱無明,潔身自愛,得二乘的修行果報;大根機者能在擾攘的人群中修菩薩行,堪忍惡濁、如如不動,心安理得,處眾無畏。
「慈濟人既發心立願行菩薩道,就要堪忍人間的惡濁;勇於承擔,不怕辛苦。」上人致勉,聞法明瞭道理,更要起於行動──將內在培養的品德,展現於為人群付出的行動中。
「行菩薩道,要生生世世不斷在人間淬鍊,造福人群;更需要堅定信念,才能在長遠劫的歷練中,道心不退。」
佛陀說法,希望「一乘法普被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信解。上人教導,要以戒、定、慧的功夫信受奉行。「持戒,就能防非止惡。起心動念、言行不犯錯,身、口、意不逾矩,心定則能增長智慧。」
上人勉眾,常懷感恩心、持續薰習善法,讓慧命不斷增長。「要不斷引法入心,讓清淨初發心得到滋養而持續生長,莫讓善種子有『生』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