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1期
2015-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人醫之愛
  慈善臺灣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寰宇慈濟
  見證人生真善美
  發現歡喜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1期
  九至十日 風雨中更精進

3.9~10《農正月‧十九至二十》

 

【靜思小語】以大慈、大悲、大忍、大勇,向前精進。

誠與情,帶動善循環

《法華經‧藥草喻品》以「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形容佛法無處不在,佛慧如雨露,普澤大地、均霑萬物,平等利益群生。

早會時間,上人引申說明,眾生共住的宇宙,蒙受地、水、火、風、空「五大」之恩;從「空」中形成日、月、地球,又在地、水、火、風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各種氣候,滋養眾生。「人類當感恩天地萬物,與眾生共生息。」

眾生隨各自因緣業力,出生、成長在不同環境。上人言,即使生在惡劣的環境裏,只要心境單純、心念調和,困苦中也能平安度日;最怕的是人心不調,互爭互鬥,永無寧日。

「得遇好緣,能與眾多有志一同者共同成就人間好事,要感恩。好緣會聚,愛的能量會合,一旦有災有難,人人合力付出、相互扶持,膚慰苦痛,這就是善循環。」

上人期待,人與人之間建立「誠之情誼」,彼此相知了解,莫相互爭鬥。「即使無法求得他人以誠心相待,至少『知己一片誠』,莫與人爭執。否則你來我往,將使社會紛擾難安。」

遇到不盡如人意之事,上人教眾,要以「法」面對,了知是過去因、今日果,提起懺悔、善解之心,繼續努力帶動社會善循環。

「能付出是福,能善解是智慧。大氣層均勻保護著地球,期待善的風氣像大氣層,在人間相互庇蔭。」

 

理與禮,開展菩薩網

七日、八日兩天共有九個國家的三十六個慈濟社區道場,同時舉辦精進研習,逾一萬六千人參與。喜見人間菩薩空中共精進,上人欣言,科技能讓善法普及,期待以「法」調和天下人心。

上個月緬甸一對夫妻發生口角,不慎引發大火燒毀兩百多戶住家。上人有感而言,現在社會最缺少的就是「和」。

「要自我訓練常保平和之心,常懷知足、感恩之愛。人人以平和有愛的態度互動,家家和睦,社會就能祥和。」

志為人間菩薩,要修持「六波羅蜜」。上人指出,除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還要『禪定』,才能產生『智慧』,穩步行於大菩提道。」

慈濟成立近五十年,一路走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用愛踏實鋪路。與本會同仁談話,上人教導,過去用愛將這條真實路鋪得很扎實,現今大環境偏向虛擬的網路世界,要以誠懇心隨順眾生而教化,真誠應對。

「『禮者,理也』,道理建立在禮節之上。人心欠缺『誠』,言行就會虛而不實。要努力傳達真實的聲音,帶動人人以誠懇心待人處事、以真誠心互愛疼惜,建立『誠之情誼』。」

上人叮嚀,與人溝通,聲色要柔和,要心平氣和提出見解、說真誠語。「說真實話、做真實事,才能感動人、帶動人。」

社會以高標準看待慈濟,上人期許同仁要修除習氣,做得更用心。「聞法入心,也要用法治人心之病。法就是理,理則表現在待人接物的禮節上。愈是遭遇困境,愈要以大慈、大悲、大忍、大勇的心,勇猛精進;用誠與情、理與禮,開展菩薩網。」

 

定與靜,降伏心魔軍

網路傳訊快速普遍,讓人及時互動、迅速接收大量訊息;卻也讓人走入虛擬世界,受虛妄不實的訊息左右。十日晨語,上人提醒:「要善用科技利益人間;莫因一念偏差,錯用科技,造成社會人心不安。」

色、受、想、行、識「五蘊」,是「五根」接觸外境而在心識起的反應。上人舉例:「眼根見色相,會起好惡分別心,也會起煩惱以致身心不安。『五蘊熾盛』,煩惱充斥於心,就有種種苦受,擾動單純平靜的心。」

各人見解不同、行事方向不同、心態與目的不同,種種不同透過各種科技平臺流動,以致世間紛擾,濁氣濃重。上人提醒,要安住心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免在虛幻世界中惹煩惱、造業力。

「人人本具清淨智慧,只是被無明煩惱層層覆蓋,業力驅使與人爭鬥、引發戰亂,導致種種人間苦難。當心魔障蔽時,會以非為是、扭曲道理……甚至變成社會普遍的價值觀。」

佛陀在漫長的修行過程中,降伏魔軍,通過身心考驗,才能以寧靜的身心通達宇宙萬理,覺悟成道。上人教眾學習佛陀「定心降魔軍」。「心要靜、心要定,才不會隨著偏差扭曲的言論走偏鋒,自我障礙、停滯不前。」

善醫者能夠善用藥草,對症下藥;佛法亦能應眾生根機,對治眾生之病。佛陀是大醫王,可醫治眾生之病;然上人感嘆:「佛陀了解眾生病況、亦知病源,雖有治病的方法,卻需患者願意接受,才有效果。」

上人教眾以戒、定、慧「三無漏學」隔離惡法,專心行善。

「愈是遭遇困難,愈要勇猛精進,要以大慈、大悲、大忍、大勇的心情去克服。以善法對治惡心念,輔正偏差的人心,引導走入菩提大道。」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