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二日 以慈契理,以悲護生

3.1~2《農正月‧十一至十二》
【靜思小語】以單純清淨之愛,付出無所求;以感恩、慈悲之心,面對一切逆境。
堪忍護心
晨語講解《法華經‧藥草喻品》,上人概述從〈序品〉到〈信解品〉的脈絡。
〈序品〉敘述佛陀開演此一大乘真實法時的人、事、時、地、物。從《無量義經》說菩薩法,隨後入無量義處三昧,由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的對答,讓大眾了解佛陀即將宣說一切世間難信的大乘法,為《法華經》開啟序幕。
〈方便品〉述說佛陀智慧契悟宇宙及人間種種甚深難解之理,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請佛說法,在三請、三止的對答中,明白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度化眾生,盼人人都能體會本具佛性,啟悟自性。
〈譬喻品〉中,佛陀為舍利弗正式授記,並以火宅喻「開權顯實」──應大眾根機而設小乘、中乘、大乘法,接引人人出離充滿煩惱無明的火宅;最終「三乘歸一」,歸於一乘真實大法,如同搭乘穩固寬敞的大白牛車,自度度人,同行成佛之道。
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等四位上座比丘,見佛陀為舍利弗尊者授記,亦從佛陀與尊者的對答體會大乘法義,遂於〈信解品〉中以窮子喻自況──過去如貧窮子久經流浪,即使回到家鄉、接近寶藏,卻因自卑而不敢取寶;而今了解人心無價寶不求自得,故而歡喜踴躍。
上人教眾深思〈信解品〉涵義,用心體會真實法,堅定道心,自度度人。「心中無法,難以開解、對治無明,煩惱將不斷堆積。精進聞法,聽法不漏失,才能如如不動,不受煩惱污染。」
迦葉尊者是聲聞之首,嚴守修行本分,棄欲重道,專注堅定,故而深受佛陀器重,認為尊者的德行、清淨心,可在佛入滅後繼續帶領僧團,延續佛法慧命。上人以尊者之德行教眾:「修行,要堪忍身外一切境界的苦磨、堪忍人事煩惱。」
茹素可保護自身健康,更能保護動物生命。五歲的臺中書軒小志工武柔均小妹妹,不願意讓動物被殺,堅持茹素,連走路都小心翼翼,避免踏到地上小昆蟲。上人讚歎孩子清淨純真的心,就是佛性。
「人人本具純真佛性,只是心起無明,覆蓋了真如本性;欲望熏染了心靈,以致觀念偏差,讓社會無法平安。」
一念無明,製造事端,讓人間紛紛擾擾。上人教眾:「聽聞似是而非之事,要以智慧清楚判斷,切莫人云亦云。聞法入心,提升智慧,回歸真如本性,就不致在迷茫中持續造業。」
斷除苦因
二日晨語,上人說明,諸佛菩薩出於不忍眾生受苦難的慈悲心,為了讓眾生都有機會得到度化,即使已經覺悟得道,仍發心立願,倒駕慈航來人間度眾。所以,要用恭敬、尊重之心依教奉行,走入人群度化眾生,才是真正報佛恩。
「走入人群付出,要恆持清淨無染的菩提心,引導苦難人修除苦因。見聞各種人心狀態、習氣造作,要自我訓練不受污染,才能增長福德智慧。」
在濁惡塵世中如何行菩薩道?上人指出:「必須守持戒、定、慧,堅持道心,殷勤不懈怠,持續在人群中磨練。如此,行在這條長遠的道路上,才能正向不偏。」
普天之下多苦難,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總有許多複雜事。上人教眾:「用正確的觀念看待天下人、天下事,從中分析苦、集、滅、道。廣傳佛法,讓人人開闊心胸、開拓眼界,世間才能安定。」
淨空煩惱
「人人互愛互助,社會平安、四大調和,才能保障生活;反之,空有財富而心不調和,社會動盪不安,也難以保障生命安全。」
二日早會,上人開示,互愛互助的美善人間,要以無私付出及感恩回饋的單純心,帶動善的循環。
美國西雅圖一位小女孩,每天早上提供水、花生及飼料,餵食院子裏的「烏鴉鄰居」。一段時間後,烏鴉吃飽會清理平臺,並帶來耳環、項鍊等會發亮的「禮物」給小女孩。
上人引述這則新聞,教眾把握因緣、用愛付出。「付出,無論能否得到他人的良善回應,都不要計較。將世間當成修行道場,以單純清淨之愛,付出無所求。」
佛陀生生世世倒駕慈航,度化眾生,期待人人能淨空煩惱。上人教眾,要相信人人本具佛性,學習佛陀精神,以恆常心不斷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從付出中吸收智慧,鍛鍊修行功夫。
「提升清淨的智慧,讓心靈如一面大圓明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再如何污濁的境界都能如實映照,不受污染。」
《靜思語》:「有人扯後腿,要心存感恩。沒有人『扯』,練不出腿勁。」上人教眾,以感恩、慈悲心看待一切逆境,提起勇氣、發揮愛心,做好該做的事。
「世事紛擾,人間苦難多。期待大家悲智雙運,以無私付出、感恩回饋的單純心,共創互愛互助的美善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