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惜種田人的中醫師
◎撰文‧黃秀花 攝影‧黃筱哲
 |
關山慈院二○一一年八月起開設中醫科門診,醫師人力都來自外地,民眾也願以信任與肯定回報醫者的付出。
|
來到關山之前,
中醫師沈邑穎以為花東人生活悠閒,稻米品質好,
當地人每天吃得香噴噴;
沒想到實際接觸病患,才知道農人趕著下田,趕著吃飯,
操煩天氣影響農作,操煩子女到了外地過得好不好……
她想起自己踏實認真的雙親,
也以崇敬的心情療治辛勞的種田人。
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的診間,擠了五、六人,雖略顯擁擠,節奏卻是流暢、明快的,中醫師沈邑穎踩著輕盈步伐,動作熟練地為這床病人扎針後,又往另一床走。在與病人對話中,她談笑風生、態度溫和,時不時還冒出一句:「辛苦了!」就因她很疼惜這些種田人和勞動者,在治療之時總會加以慰勞。
池上、關山等一帶,居民多數靠農耕為生,即使從事公務體系,家裏也還是有田;勤勞的人們來到中醫科門診,沈邑穎一按壓,就知哪個肌肉或筋結不通、卡得很緊:「都市人是吃好做輕巧,這裏人卻是使盡力氣在工作。肌肉痠痛程度不同,治療上也要多花點功夫。」
好醫師是油蔴菜籽命
沈邑穎在二○一一年八月來到關山慈院服務;過往在臺北中興醫院任職時,常遠赴馬祖做巡迴醫療,後來加入北區慈濟人醫會,也常前往偏遠地區義診。「我的行醫觀念是醫師就像油蔴菜籽撒出去,到哪兒都可以。」
沈邑穎說,關山地區被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所包圍,一片翠綠、環境優等,但對住民來講,能做的只有農業,「種田人有做才有得吃,而且還要看天吃飯。」她說,這可不是隨便臆想,而是治療時問起肌肉為何那麼僵硬?病人都會侃侃而談,說起農務辛勞,比如不下雨、會煩惱,下太多雨、也煩惱;最怕是颳颱風,強風暴雨讓稻作慘兮兮,還有怕得熱病、收成時空包彈……要煩惱的事可真多,壓力當然也不小。
「來關山之前,我本以為花東人很悠閒,加上稻米品質好,這裏的人一定每天都吃得香噴噴!」沈邑穎說,結果卻不然,實際接觸農人後,才發覺他們為了趕著下田,飯都吃得很快,自然消化不良,腸胃也變差;還有經濟上的負擔,若有子女在北部念大學,開學前就要籌措學費和雜費,又擔心他們在外地過得不好。
另外,隔代教養也是一大問題。她曾在診間看過一對祖孫,阿嬤經常睡不著,孫子則眼神飄來飄去,跟其他孩子有很大不同,「他們中間有斷層,這孩子缺乏父母關愛,很沒安全感。」
沈邑穎說,這就是農村社會的基本結構,以老年和勞動人口偏多,經濟條件受限下,無形中也產生世代隔閡;還有一些年輕人到了西部念書就不回來,甚至有的父母還幫忙買屋付貸款,這些純樸的鄉下人,辛苦了一輩子,都是為了兒女,讓人敬佩也倍感疼惜。
 |
沈邑穎樂於提攜後進,每天門診總有兩、三位住院和實習醫師跟診;她們觀摩醫術,也學習沈醫師的醫德。
|
處處用心替病人設想
沈邑穎在診間刻意塑造溫馨氣氛,如擺放薰衣草精油,淡淡香氣四處飄散,讓人感覺放鬆;再如看診到夜晚,就有大提琴音樂流洩而出,讓久候者一踏入,心情馬上沈澱下來。
「我相信環境、色彩、音樂會影響人的情緒。」沈邑穎說,好比夏天要穿著亮麗、冬季穿暖色調,若有可能的話,她希望候診區能循著四季變化,更換不同顏色的窗簾,志工們提供茶飲,民眾帶來自種水果分享……這樣的就診氛圍,相信人人喜愛。
事實上,在現今掛診人數總是排滿狀況下,沈邑穎是沒多少心思可做額外規畫,她的門診爆滿程度足可用「門庭若市」來形容,民眾沒有在前一晚先到大廳排隊等候,是不可能掛上號;而網路掛診也要提前好幾週進行,幾乎是「秒殺」。
為了維持看診品質,只能限制掛號人數;但沈邑穎言明,極端不舒服、又掛不進來的病人,會給予方便。
譬如有對從池上來的夫妻,丈夫已兩日排尿困難,下腹劇痛到醫院來,因已經沒有號碼,就忍痛回家了。次日妻子來看診,沈邑穎問候其夫,赫然得知他的病況,十分心疼,立刻請他當日下午就過來看診。治療完畢後,她對這對夫妻說:「下次再碰到這種情形,請直接跟我說一聲,我可以多看一號;畢竟急症不能拖延,大家也都會體諒。」
在診間,常看到她在治療重病者時,連帶會關照陪伴而來的家屬或外籍看護,因為她了解病人很苦,照顧者更辛苦。她的病人中,有位跑馬拉松跌倒的男子,因傷及腦變成半植物人狀態,意識不清楚,對疼痛也欠缺感覺;而他的妻子經營民宿又要照顧孩子,還常去護理之家探望他,蠟燭好幾頭燒。得知他們的處境,沈邑穎用心幫這位先生治療,漸漸地他對痛覺已有反應;看診時,她也請跟診醫師一併幫忙妻子改善脖子僵硬痠痛的症狀。
沈邑穎處處為人著想,病人也感受在心底。在診間常可看到鄉親帶來自種的農產品,玉米、釋迦、香蕉等,有位從臺東來做志工的慈濟師姊,每週四固定幫她準備便當,就是擔心她只照顧別人,卻忽略了自己的健康。
 |
沈邑穎自詡行醫態度是看「生病的人」而非「人生的病」,因而對求診民眾總特別投入關懷;她尤其心疼關山一帶的「種田人」,說他們是大地耕耘者,更需加倍呵護。
|
看生病的人而非人生的病
沈邑穎的愛心眾所皆知,治療成效也廣受好評,雖說大部分病患來自花東,但也不乏從臺北下來的舊病號,甚至來自海外。院長潘永謙就這麼形容:「我們都叫沈醫師為『神醫』,要掛她的號比訂花東火車票還難,連民宿業者都很感激她,因為一治療就是三個月,這些遠地人要住宿,乾脆也順便在醫院當起志工來了!」
沈邑穎則是深感在關山獲得很多人關愛,也想把愛發散出去,因此積極跟社區做串連,如舉辦講座和體驗營等回饋鄉親,教導他們健康養生的觀念。她與中醫科團隊合辦「小小華陀營」,教孩子們認識人體穴位、參觀青草園和中藥局,並實際體驗客家擂茶、製作竹蜻蜓等,讓孩子們在遊樂中獲取古早生活智慧。
他們也在臺東知本舉辦「華陀氧森鋪」,訴求身心靈與大自然合而為一,讓民眾與大地做更緊密的結合,教導「慢步」、「收心禪」等妙訣,希望幫助大家的身體得到充分放鬆。「現在人生活步調太快,容易阻塞感官感受;我希望藉此慢慢打開,讓自身歸零回到原點,然後重新與大地、自然融合在一起,找回視覺、聽覺、味覺等感覺。」
「我們看診是看『生病的人』,而非『人生的病』,重點是擺在『人』身上。」沈邑穎說,她在對待病人時,總多了一點柔情和溫度;因為她記得父親生前說過的話:「當醫師要有『格』,不要跟別人太計較,也一定要對病人好,用心照顧他們。」雙親從南部來到臺北打拚,以踏實的精神認真工作,如同她現今在關山所遇到的農人;對於這些辛勤的大地耕耘者,她的內心只有崇敬,也很想努力照顧好他們。
而對於中醫,她也有使命感;師法臺灣針灸四大派「古典派」的她,深入研究後更感覺它的精深博大:「中醫是很早熟的醫學,只是在歷史上有一段時間被忽略了。」如今在臺灣,中醫重獲重視,她更感恩能在關山擁有充足發揮的舞臺,毋須操煩行政事務,只需全心盡好醫者的本分。
晚間十一點,中醫科門診依舊燈火明亮,候診區還有人在等待,沈邑穎的腳步並沒有隨著濃重夜色而逐漸放緩,反而走動更快、精神也更顯奕奕,為了照顧這些好不容易掛上號的鄉親們,她願意多付出一點點時間,多做一些些治療,即使身體已疲憊,肩頸亦感僵硬,但她甘之如飴。
 |
關山慈院與臺東市豐源國小舉辦「小小華陀營」校外教學活動,沈邑穎帶領小朋友參觀中醫局,介紹可以增強免疫力的中藥材黃耆等效用。(攝影/陳慧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