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森平 校正心中的秤
◎撰文‧鄭雅嬬 攝影‧蕭耀華

沈森平力圖傳統磅秤產業轉型,
身,加倍認真打拚而縱橫商場;心,卻在聲色習氣中失去平衡。
他校正己心,回歸正軌,也以身作則,影響他人。
走進沈森平的磅秤公司辦公大樓,可以看見由他一手促成、新加坡唯一的度量衡博物館。館內珍藏展示上百種各款各式的磅秤,其中一件甚至有近一百三十年的歷史。
他熱切地介紹每一個磅秤的來歷和故事。談起專業,他的神情洋溢著自豪,「以前我們到各家商店收集磅秤,幫忙將秤的誤差值修到最低,再送去檢驗取得合格證書,還給商家。過程只賺取一點工錢而已,我們還是堅持斤兩分明,力求精確。」
沈森平現年六十五歲,處事嚴謹精準、待人公平客觀,維持每天清晨「薰法香」、再開車前往辦公的規律作息。他個性沈著,鮮少起波瀾,一如靜置在館內的每一個磅秤吊臂,巧妙地維持著平穩。
「我以前的生活其實很顛倒……」導覽磅秤之餘,沈森平笑著自曝過往。原來,沈森平內在的秤,曾有失誤需要校準的時候。
 |
身分晉升為爺爺後,沈森平在家的表情柔和親切許多;參與慈濟讓他少了應酬聚會,多了自我反省,親人之間的摩擦減少,感情也愈來愈融洽。
|
「我的脾氣很硬、很剛強,想做的事沒人攔得住,讓家人很頭大。」
二○一五年,沈家的磅秤公司屆滿一甲子。沈森平早年接手父親草創時期的傳統規模,因應時代變遷積極轉型電子化和資訊化;從原本僅協助商家校正和檢驗磅秤,拓展到提供建築與土木工程、自動化流程與監控、測試與校正等多元業務。
家境窮困,國小畢業失學,沈森平從小就認知得加倍認真才能拚出一片天。他並不精熟各個業務的內容,但懂得適才任用,掌握執行大方向的邏輯,其他細節就交由專業人士去做。同樣身為實業家的慈濟志工黃泉霖與他相熟,玩笑式的補充:「他的專業是抽菸、喝酒、唱歌、釣魚、打麻將和打高爾夫球。」
沈森平為了在生意上與商人有共同的話題,養成了交際應酬搏感情的模式,「我什麼都學、什麼都玩,沒有設限,全都奉陪。」不求甚解的個性,讓他每一樣都玩得比別人精,投入的心力自然比別人多。
妻子李惠專與他婚後十多年來,不斷忍受他喝酒作樂,返家已是三更半夜,「他很固執,脾氣也大,我要他節制一點,也聽不進去……後來連孩子幾歲、念幾年級都不知道了!」
「看見機場、旅館一路上有很多志工列隊歡迎,我第一個想法就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閒……」
二○○八年,實業家沈喜洲在沈氏公會認識了沈森平,發現他玩樂雖多,但面對公事專注而執著,是很可取的性格,「我還跟他學打高爾夫球,他非常專業,每種打球的方式都會去鑽研和練習。」
沈喜洲藉此與沈森平拉進關係,隨後邀約他到臺灣參加實業家靜思生活營。面對邀約,沈森平不做多想,一口答應。
沈森平不能適應營隊期間團進團出,規律作息並且茹素,還藉故離營和朋友到夜市開葷。但是臺灣實業家的真實故事分享,以及環保回收的益處,令實事求是的他印象深刻。
「那次發現慈濟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回新加坡以後,我就打電話給小組長,告訴他以後有志工活動可以找我。」他的主動其實帶有更多的好奇和懷疑,「我想要確認世界上真的有這種好人嗎?」
他開始跟著志工訪視、義診、做環保,愈是投入愈是親眼證實,後來他高爾夫球不打了,菸、酒也戒了,甚至決定開始吃素。
隔年,沈森平帶著妻子和小兒子參與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小兒子認識一位同是來自新加坡的學員,一年後兩人結為連理;太太李惠專回新加坡後,積極參與家訪、香積、親子班活動,兩年後受證成為慈濟委員。「那次營隊不只讓我得到了一個好媳婦,太太更是比我還快受證!」
 |
沈森平願意信任並給予員工機會,聯手協助企業成功轉型。近年來他在職場專業之外的志工形象,也深植員工的心。
|
「他做志工也相當『專業』,不做則已,一旦決定要做就是徹底落實。」
沈喜洲說,沈森平接觸慈濟這六年多來,從原本看不懂華語,也不太會說,為了與慈濟志工溝通順暢,願意虛心學習和請教,「現在聽和說都不成問題了。」
沈森平與朋友外出用餐,也堅持要去素食館,「不去葷食店吃素,主要想讓朋友知道自己吃素的決心,也讓他們有機會一起吃;而且去素食館,就是以行動給店家支持。」
戒掉以前的習慣後,沈森平並沒有斷掉與商場朋友的聯繫,「他們很講義氣,跟我一起吃素,在我面前盡量不抽菸、喝酒,遇到喝酒的場合也會幫我擋。我覺得修行就是要做好本分事,慢慢地在生活中影響他們。」
沈森平企畫義賣會活動邀請友人參加,每年兩次陪伴他們到臺灣參加實業家生活營。朋友難免好奇沈森平為什麼轉變得如此之快,究其轉折的心境變化,他說自己也不清楚,只覺得善行利益人群是好的,直到去年開始「薰法香」,他才依稀有了答案……
「我想找個寄託,讓自己真正安頓下來。」
二○一四年初新加坡分會開始推動「晨鐘起,薰法香」,全島陸續開展四個薰法點,志工彼此之間流行「你今天薰了沒?」的問候語,沈森平也受邀加入薰法行列。
「這麼早有沒有搞錯?我就想,沒關係,『看誰凍卡固』!」沈森平與李惠專相偕參加,原本依約前往是怕面子掛不住,到了第三天,發現早起聞法是個很好的學習,「心情很寧靜、很喜歡,既然有因緣可以前來聽上人說佛法,就歡喜地繼續聽下去。師兄、師姊會後彼此的分享,對我也很有幫助。」
一次義賣會現場,沈森平因為與志工的做事理念不一樣,當眾發脾氣指責對方,引起一片譁然。他自知行為過當,「『薰法香』分享的時候,我就跟大家懺悔這件事。」
做慈濟,彷彿讓沈森平失衡的人生重新校正,並且重新給予夫妻倆修補情誼的機會;沈森平的改變李惠專看在眼裏,但對他的期許更高:「還要改,脾氣還是太大!」
 |
沈森平每天清晨開車乘載志工一同「薰法香」,他喜歡聆聽佛法後的志工分享,得以溫習方才習得的佛法;鮮少當眾分享的他也開始願意談學習所獲,甚至主動反省自己的脾氣。
|
●
沈森平津津樂道一件經歷:在工廠內看見幾位工程師煩惱著,原來有個檢查儀器掉進又窄又深的油桶內無法取出,他們想了許多方法,弄得滿頭大汗,還是無法把東西拿起來。
「我告訴他們只要兩根長棒、一條繩子就可以把東西取出。」他將繩子綁在兩根長棒的各一端,手握一端,另一端放進油桶內,繩子又是轉又是繞,不出幾分鐘,果然將東西取出。
「硬碰硬不可行,需要軟的繩子才能夠發揮作用。」原本只是靈機一動的生活智慧,如今隨著沈森平年紀增長,在慈濟學習的機會愈多,這句話也像是自我提醒,「身段要柔軟,待人要謙和。」
黃泉霖喜歡請他陪伴新進的實業家志工,便是看到他這層進步:「我比較衝動,他比較冷靜,與人互動收放自如,適合度人。」
一視同仁,不做慈濟人和生意人的區分,是沈森平與人互動的原則。他認為商場上,有人誠正信實,也有人說話喜歡拐彎;在慈濟裏,有志工即使沒受教育,但做事圓融、說話有智慧,也有像自己一樣有諸多習氣,「人有各式各樣,不能比較,而是看他們好的那一面。」
不知不覺的,他內在的秤重新校準回歸平衡,斤斤計較用來省度自己,以慈悲的眼光欣賞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