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1期
2015-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人醫之愛
  慈善臺灣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寰宇慈濟
  見證人生真善美
  發現歡喜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1期
  曾素娥持家 綻放和諧之美
◎撰文‧黃琬云 攝影‧林炎煌

曾素娥拿著兒女做的卡片,手上是滿滿的幸福。能夠與家人攜手走進善念之中,是她最感欣慰的事。

如果用插花來比喻人生,
曾素娥已從中體悟到以專注與耐心,
修剪掉多餘的情緒,
有所取捨,
布置出屬於家庭融洽的和諧之美。

 

二○一四年盛夏,曾素娥走在高雄石化氣爆意外的受災區域,與志工一起關懷住戶。曾經繁華的街道,寸寸斷裂,曾經熙攘往來的人群,有些或失去生命、或在醫院裏奄奄一息;素娥在膚慰他們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到無常;一個女孩只不過出門買東西,轉眼間人事全非,一位先生被碎石打斷肋骨,仍然伸出援手搶救壓在瓦礫底下的人……素娥傾聽,潸然淚下,苦人所苦的慈悲心,讓她自我砥礪,要更真誠付出。

回首十年慈濟路,她充滿感恩。自己雖然僅有一百四十三公分身高,卻身體健康,能夠幫助先生事業、照顧家庭、拉拔孩子長大;更感動先生毅然戒除抽菸、喝酒、賭博、釣魚等習氣,與她同行這條路。

過往走來,並不順遂,她以「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的信念來面對挫折,如今家庭成為她做慈濟的重要支柱,種種感動是努力付出的最好回饋,她也祈願繼續付出心力,讓更多家庭與她一樣,一起走上慈濟的美善道路。

 

用心做本分事

曾素娥老家在桃園大溪,家中務農,經濟狀況不甚寬裕,讓她總是比別人多一分認真,國小畢業領了縣長獎,國中領取獎學金,畢業後考上桃園第一志願;然而考量家計,她選擇可以學習一技之長的中壢高商。

商校畢業後,她到臺北擔任會計,更認真學習日語以應對客戶;一九八五年,她放下職場的種種,嫁往中壢。先生江長期經營腳踏車店,最初夫家親友不看好素娥能投入這些粗活,直到有次江長期外出,看到素娥神色自若地幫客人換胎,不禁敬佩她的用心與認真。

曾素娥和先生江長期的關係從冰點漸漸地加溫,這轉變來自於曾素娥覺悟到「要改變對方要先改變自己」,而江長期在「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後也決定調整人生方向,夫妻相互扶持共修。(相片提供/曾素娥)

素娥隨先生經營腳踏車店、辦公家具店,負擔沈重,夫妻倆依然憨直地堅持每個工作細節,秉持著「做生意要讓人自己找上門」的原則,讓他們的事業興旺,也過著沒日沒夜的生活,素娥甚至壓力大到有「鬼剃頭」。

直到她開始學習花道,心境平靜許多。過去,家庭事業兩頭燒,往往會被情緒影響,造成身心極大負擔,也同時影響對旁人的態度;當她用心體會身邊的細微事物之後,頓時發現慢下腳步,分秒之中都有過去無法體會的樂趣。

二○○四年印度洋大海嘯,慈濟舉行賑災義賣,大姑邀約素娥一起參與。在備料過程時,廠商得知為了義賣,馬上免費供應,讓素娥感動又訝異於善的號召力,也更加投入慈濟。

準備歐洲花藝研究學院碩士一級的晉升考試前夕,她聽到上人開示:「生活簡樸,人生幸福。」毅然決定不參加耗費物力錢財的考試,並開始在桃園靜思堂、中壢園區教授花道。

「人要知道取捨,插花也是」、「插花就像人生,境不轉心要轉」,一句句慈濟好話,從曾素娥的花藝課堂上傳出,她不只傳授花藝,也分享慈濟人文以及自己的人生體悟,讓學員藉花藝修練心境。

每當她承擔慈濟活動會場布置,也會落實節能減碳,花材重複使用;慈濟四十周年慶時,她參與中壢園區會場花藝設計,布置加上載運花材,常常要忙到三更半夜才能休息,最終道氣儼然的周年慶會場,讓她獲頒「無聲說法獎」,心中澎湃不已,也發願要更加努力學習。

「青龍葉的長成就像一家人,左邊是爸爸,長得最高,右邊是媽媽次高,中間是小孩……」曾素娥用比喻的方式讓學員們了解花材,也藉插花探索人生哲理。

 

先安內再助外

素娥忙於慈濟事,然而這分辛苦不一定能得到家人的諒解。每天看著她早出晚歸的江長期就問:「你一定要這麼忙嗎?」最後一度將素娥鎖在房門外,希望她好好反省。

看著房門,素娥的心思飄回從前,那是她和先生坐在沙發上收看大愛電視臺大愛劇場,看著片中主角等到孩子長大後,就開始踏入慈濟、做志工,先生也深受感動:「你如果喜歡做志工,就去吧。」先生難得的鬆口,她便一頭栽進去,沒想到最後仍無法避免與先生衝突。

面對丈夫的苛責,沒有讓素娥放棄做慈濟,直到有一天聽到上人開示:「想改變別人要先改變自己。」她開始懂得以退為進,先生罵她就忍耐不回嘴;一個巴掌拍不響,丈夫漸漸少嘮叨她,但是不愉快的氛圍不時籠罩家中。

二○一一年,慈濟推動「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素娥每天勤快聯繫,在電話裏力邀大家把握因緣參與;江長期看著她忙進忙出,終於被感動,決定一同參加演繹,並且茹素三個月。

演繹結束後,江長期馬上跑去牛肉麵店,沒想到一吃就腹瀉,之後開葷也是屢試不爽;有位師兄得知此事,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因緣到了!」他也不斷自問:「難道真的是因緣到了嗎?」回想起水懺演繹時坐在佛光區的感動:兩千多人動作整齊劃一,隨著句句經文唱誦,也讓人反覆警惕各種罪過可能發生的果報……終於下定決心茹素。

飲食習慣改變,讓他長年的肩頸痠痛、腸胃不適等病症不藥而癒;他也戒除菸酒、賭博,每週四固定參加慈濟讀書會,學習佛法。欲望減少,使得生活變得平靜,暴躁的個性不見了,人際關係也不知不覺跟著改善。

一家四口共同出現在慈濟活動中,這樣的生活令曾素娥非常感恩;因為做慈濟不再只是個人心靈充實,更是全家人相處融洽的精神食糧。(相片提供/曾素娥)

 

如今,孩子們進入社會各有成就,素娥仍一刻不得閒,每天幫忙先生經營生意,做慈濟,也參與中壢地區的高中、國小生命教育課程,讓慈濟人文深入校園。

她也依舊鍾情於舉辦插花課,專業不失親切。如果用插花來比喻人生,那麼她應該已從中體悟到了專注與耐心,點點滴滴雕琢布置出屬於自己與家人的和諧之美;並從這過程中探究屬於自己的靜謐與幸福。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