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1期
2015-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人醫之愛
  慈善臺灣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寰宇慈濟
  見證人生真善美
  發現歡喜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1期
  婦產科醫師的百般武藝
◎撰文‧黃秀花 攝影‧黃筱哲

張志芳看著親手接生的嬰兒,活潑健壯,欣喜不言可喻。

來自香港、臺北求學、服務花東,
婦產科醫師張志芳認為,
在哪兒都能生活,
不如就去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人力少、事繁雜,學有專精的他不以為忤,
為保障病人而存在,這就是醫師的天職。

 

凌晨一點的關山鎮,靜極了,僅臺九線上有零星車輛呼嘯而過。此時,一通電話劃破了寂靜,那是一位住在富里的產婦即將臨盆,恰逢週日,鄰近玉里鎮唯一的婦產科醫師回花蓮了,這下只好往南求救。

坐落於關山鎮的慈濟醫院一接獲轉診訊息,立即聯絡在宿舍待命的婦產科醫師張志芳;約一小時左右,一輛私家車停下,產婦托著大腹便便緩慢走下車,看起來極為痛苦。

千等萬待就等這一刻,常言關山慈院配置一位婦產科醫師是有點奢侈的張志芳,這時便派上用場了。急診通知後,他三步併兩步地跑來。產婦三十一歲,這是頭一胎,來時產道還未全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陣痛一陣又一陣,她難以承受,希望醫師幫她剖腹。

但張志芳惦著她血紅素只有九點多,貧血狀況下開刀有點危險,安撫她忍耐,嘗試自然生產。一呼一吸之間,產婦使盡了力氣,不斷地推擠,終於到了清晨七點十二分,胎兒呱呱落地,是重達三千五百公克的男嬰,哭聲響徹了整個產房,大伙兒鬆了一口氣,張志芳更是興奮不已!

 

划不來,卻必要

 

臺東縣關山鎮人口僅九千,相較於十五年前慈濟進駐創院時,銳減了一千多人,若再含納臨近的海端、池上、鹿野、延平等鄉,五鄉鎮總人口數也不過才三萬四千人,難怪張志芳會說:「在這裏設置婦產科有點奢侈,因為根本在做賠錢生意。」

儘管經營上虧本,但這一條線上卻不能缺少婦產科醫師,包括其他科也一樣,不能全用成本效益做衡量,實因人命關天,不該地處偏遠就喪失就醫權利。因著這個理由,慈濟十五年前才在各方請託下推動醫療服務。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正當慈濟接手玉里鴻德醫院設置分院、舉辦開幕典禮,臺東縣官員也列席,當場關山鎮長等人提起已蓋好的博愛醫院,尚未開業,兩位籌備的醫師卻因意外和肝癌猝逝,令人傷感;地方人士期盼,有朝一日關山鎮的鄉親不必長途跋涉外出求醫。

為了延續服務偏遠的決心,也不忍鄉親就醫不便,慈濟於是整修博愛醫院,在玉里慈院啟業後隔年正式營運,設立成為關山慈院。

從純粹婦產科醫師轉為多樣化角色,張志芳沒有適應的困難,他在每週一次的IDS巡迴醫療找到行醫價值,也更堅定服務偏遠的決心。

關山慈院啟用三年後,張志芳聽聞此地缺乏婦產科醫師,前來一探究竟。時任院長的王志鴻,希望他看過四周環境和院區後再做考慮。張志芳下火車走向院區,沿路特意繞進市區,發現小鎮小而美,但很難發展起來,隨口道了一句:「這裏請一位婦產科醫師,絕對划不來!」沒想到王志鴻回答:「划不來,也還是有需要。」就這句話,讓張志芳決定前來服務。

張志芳今年五十二歲,是香港僑生,一九八二年來臺就讀僑大先修班?,兩年後考上臺大醫學系,畢業後到花蓮慈院擔任住院醫師,晉升主治醫師兩年後,獨立到宜蘭開業七年,直至一九九九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兩千多人罹難,讓他醒覺生命無常,也看淡名利。

二○○四年,張志芳結束診所營業,不僅人來了,也把儀器帶過來:「那些設備要賣,沒多少錢,這裏正好欠缺,我也用得順手,就全部拿來了。」雖然講得雲淡風輕,但仔細估算,若產檯和超音波等重新購置,也要花好幾百萬。

最初,這段花東縱谷方圓鄉鎮,生產數還不算少,張志芳才來兩年就已為七十七位產婦接生,在關山慈院六周年慶時,曾舉辦爬行、抓周等趣味競賽,張志芳看著寶寶們一個個展現活潑健康樣貌,心中喜悅不言可喻!

 

自我定位,處變不驚

 

近幾年人口快速外移,加上生產率驟降,關山慈院接生的嬰兒數大幅下滑;「久久才接生一個,也還是需要。」張志芳這樣定位自己。

而在院內沒有小兒科醫師常駐下,他設定的安全接生標準,是懷胎三十六週以上到滿足月,此時胎兒發育成熟,只要母體狀況沒問題,一般都可順產;但若孕婦有糖尿病或其他重疾,他不會冒險接手,會建議她們到中大型醫院去生產,確保母嬰平安。

當然,醫院小,難免有時遭人不信任,也曾受人質疑:「醫師到這麼偏遠地方服務,是否被放逐?」張志芳倒是信心滿滿:「敢在這小地方看診和開刀,就代表我有相當的能耐、很有膽量,而且技術要精良,否則碰到緊急狀況,如何處理得來。」

兩、三年前,有位產婦由丈夫騎摩托車從玉里載過來,長途跋涉四十公里,坐在摩托車後頭一路顛簸震盪,進到關山慈院急診室時,羊水已破掉,寶寶胎頭隱約可見。

護理人員形容,當時看見張志芳醫師飛奔過來,立刻交代將產婦推入產房,自己則手腳俐落,備妥產檯和所有器材,馬上準備生產。產後,婦人因子宮頸及陰道撕裂傷併發大出血,又緊急進行止血,這時病房和急診護理人員也一起來幫忙;一番奮鬥後,將局面穩定下來,產婦順利產下寶寶,母子均安。

「現在想起那畫面仍覺得恐怖,產婦血紅素一下子下降太快了!」已轉任海端鄉衛生所服務的護理人員劉玲宜回憶,當時張醫師幾乎就是反射動作在處理,那種臨危不亂、指揮若定的功力,教她佩服。

 

海拔超過一千公尺的利稻山上,長年霧氣氤氳,雲深不知處;這樣的美景難留住人,加上南橫公路不通,觀光業跟著式微,當地人只能種點簡單蔬果維生。

 


寂寥山景,醫病情暖


張志芳的婦科門診,有三天開在夜間,是為了順應鄉下作息的需要;包括日常產檢、婦女疾病問題,成為守護女性健康的一道堡壘。另外,他也看一般科,並兼看急診的檢傷第四、五級。他解釋,只要有住院醫師兩年資歷,對一般疾病都能掌握,「這裏就是人少、事雜又耗時間,來此服務時我已有這樣的認知。」

此外,他每週二中午固定上南橫做IDS巡診服務,這個由慈濟承接衛福部對海端鄉的醫療計畫,範圍包含下馬、霧鹿、利稻等三個部落,醫護和行政等三人通常先開拔到最遠的利稻,車程為一小時,然後自遠看到近,回到醫院往往已是晚間九點了。

初春的利稻山上,正是梅花盛開時,在醫護駐診的衛生室門前和旁邊,也有兩株爭豔綻放。等候病人上門的空檔,望向外頭,綿綿雨絲灑落繽紛花瓣,頗富詩意和浪漫,但環顧美景的當刻,四周景象卻極為寂寥。

利稻部落住民本就不多,戶口不到兩百人,實際居住者更少。居民多數從事農業,種植高麗菜、小番茄、青椒等,本來還有少少的觀光收益,但自從二○○九年莫拉克颱風沖毀部分路段,向陽以南到高雄和臺南的道路皆不通,旅遊人潮沒了,餐廳和民宿業也相對蕭條。

張志芳和護理師余心怡靜坐在衛生室等待;可能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大,這天看診者,一位是感冒、一位則出現皮膚過敏,前者為六十四歲老婦人,一量血壓高達兩百多,猶能自行騎車來求醫;張志芳立即開給舌下藥,請婦女快速服下,半小時內即可見效,不然血壓太高會很危險。

本身是布農族、嫁作利稻媳婦的余心怡,平日不住山上,而住在關山鎮,仍一眼就認出那老婦人是國中學弟的母親。老婦人感冒了還下田耕種,見她穿著一身雨衣和雨鞋,更能感受農人的辛勞,即便下雨天也得出門巡視,就怕田裏的高麗菜會爛掉,血本無歸。

再往下馬部落走,又是另番光景,這裏的布農族居民群聚在一起,一聽到關山慈院車輛熟悉的廣播聲,他們就靠攏過來。

「來,快來量血壓!」「我今天不想量!」「你有喝酒喔!」張志芳與一位相熟的五十多歲男子交談,對方臉上紅通通,自知喝了酒,血壓飆升,乾脆耍賴不量了;張志芳也拿他沒轍,只能盡力勸導。

接著,張志芳又步向一戶人家,兩位婦女正在外頭燒木柴烤火取暖,這是原住民部落常見的景象;他笑著問其中一位:「腳有沒有比較不會癢?」患有溼疹、腳皮膚紅腫的婦女回答:「有,好多了!」「那你藥膏就要繼續擦喔。」張志芳囑咐著。一問一答間,顯見兩人的交情匪淺,原來婦女有五名子女,後兩胎就是由張志芳所接生。

接下來幾位病患,有些拿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藥,張志芳一開就十天,因擔心最近天候不穩,萬一颳風下雨,道路坍方,慈院的醫療車上不來,民眾就會斷藥。這情形在莫拉克風災時曾發生,通往利稻的橋斷路毀,醫護人員背著沈重的醫療箱爬坡走古道上山來,呵護病苦的那分心,至今猶令村民們難忘。

五、六年來勤走南橫提供醫療服務,張志芳與部落居民建立起感情,遇到曾由他照顧的產婦,閒話家常如同親人。

 

崎嶇必然,淡然以對

 

最後一站來到霧鹿衛生室,已經晚間七點了,許多村民晚餐後聚到旁邊的活動中心廣場,與從利稻下來的同族人,合唱八部合音聖樂進行交流。論起原住民的常見病症,布農族的余心怡不免感慨:「『酒』是最大的致病根源。」包括交通意外、慢性病症,都令她感到痛心。

而張志芳在與部落居民互動,倒是常帶詼諧語氣。他對一群老病人說:「我跑山上有五、六年,你們可能也看膩了!」「不會啊,熟人比較好;就算不熟,煮久了也會熟啊!」

走一趟南橫,必須忍受道路崎嶇險阻,碰到落石坍方也難免。余心怡提起,有回他們就被一顆崩落的大石頭阻擋去路,不得不在利稻山上過一晚;只是沒想到第二天下山時,車子卻又發生爆胎。

這一切,張志芳以平常心視之,特別是近期霧鹿通往利稻的路段正在修築隧道,每個整點僅開放十分鐘通行,但這些不便無礙於他們繼續前進;而每次上山,三個部落看診人數加起來可能僅十來位,少則個位數,張志芳不以為意:「不能說病人少,醫療就沒有存在價值;愈是偏遠愈需要醫療,我們若不上山,他們下山會更不方便。」

他說起,年輕醫師或許會嫌關山太偏僻,待不住,服務一兩年就想調走;在地人也可能因謀生不易,紛紛往外移。空有好山好水,卻難以留住人,這就是關山附近鄉鎮的寫照。

行醫二十多年,張志芳看盡都會的繁華,也飽嘗純樸鄉下的人情,活過半百年紀,他深感:「到哪兒不能過生活?重點是自己要懂得轉化心情。」

張志芳提及父母從大陸避居戰禍前往香港,他則是在九七回歸前從香港來到臺灣,經歷風雨,更渴望得到安定。閒暇時他喜愛研究、撰寫電腦程式,在摸索過程中獲得成就和喜悅;儘管太太因孩子的教育考量,搬往花蓮,他與家人們每隔幾週才見上一次面,但他認為,相較於關山這邊的鄉親,更需要他去付出。

服務已滿十一年的張志芳,休閒娛樂偏靜態,但聽到病人一有狀況,跑起來可是比誰都還要快,這應該就是醫師救人的天職;別人待不住的地方,他卻優游自得,心中況味或許只有他最明白。

巡診最後一站來到霧鹿衛生室,往往已是晚間七點多,闃黑之下,唯獨此處燈火通明,醫護人員耐心等候民眾上門,親切照顧;即使看診人數不多,生命也應該受到保障。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