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1期
2015-04-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人醫之愛
  慈善臺灣
  同個屋簷下
  阿板薰法香
  寰宇慈濟
  見證人生真善美
  發現歡喜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1期
  長媳的承擔
◎撰文‧余凱

 

婆婆對長媳的期許,楊愛雪如今才懂得珍惜,婆媳相處如母女般貼心。(攝影/丁美紅)

 

長達十年不與婆婆說話,心結始終堵在胸口;
一句「行孝不能等」,讓楊愛雪先開口破冰。
「慈濟使我的心變得柔軟、善良,
更使我變得有勇氣、有毅力、有擔當。」
再次挑起長媳的重擔,心情卻輕安踏實。

 

走進婚姻之前,楊愛雪想像著將要經營的是一個溫暖的小家庭,相夫教子,和和樂樂。沒想到婚後嫁進大家庭,上有公婆當家,下有三位小叔。小叔陸續結婚後,婆婆對長媳的要求更高,家務也更繁重,甚至三位弟媳坐月子都要她來照料,過年過節時更加忙碌。

勞累、委屈、壓抑,這並不是楊愛雪想要的生活,婚後第十五年,她內心做了一個決定:不再和婆婆同住,另起爐灶。楊愛雪依舊住在同棟大樓,卻不曾回去探望公婆。丈夫只好在婆媳間當傳聲筒。這一斷絕,就是十年。

 

從逃避到面對

 

小家庭的生活瀟灑愜意,兩個兒子慢慢長大,也沒有太多家務纏身,楊愛雪空閒時就和朋友們相約,不是跳舞就是唱歌,或者爬山、泡茶,甚至出門旅遊。如果不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的人生可能就止於安逸享樂了。

「二○一○年,我被邀約去慈濟觀看了一場『親恩浩連天』音樂手語劇,整場淚流不停。」這齣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手語劇,劇中親子衝突、父母苦盼、最終子女回頭卻再喚不回母親……一幕幕中,楊愛雪的善念被啟發,她決定把玩樂的時間用來做善事、做環保,與眾生結好緣。

可是,想到與婆婆交惡十年,心結一直堵在胸口。靜思語「行善、行孝不能等」,讓她反省自己在婆媳關係中所犯下的許多錯誤,下定決心,主動向婆婆認錯。

「十年我們都沒說話,我想我一定要先開口說好話,跟我婆婆結好緣。」流淚懺悔中,年邁的婆婆重新接納她;解開心結後,她變得很自在。

二○一三年,楊愛雪的婆婆檢查出罹患癌症,醫師研判只剩下半年時間,頓時全家亂成一團。

「可能是佛菩薩要給我一個機會,驗證我的孝心吧。」楊愛雪暫時隱瞞病情,讓老人家保持好心情。她帶著六十六歲的婆婆到處尋醫問藥,像照顧小孩一樣,耐心地哄著婆婆就診,吃藥、配合治療、去公園走動,同時用心調整婆婆的飲食。

一年時間過去了,婆婆身體愈來愈好,回到醫院複檢,醫師也覺得不可思議!楊愛雪說,那段期間她心中始終以一則靜思語自我勉勵:「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擁有一分力量,負起一切責任。」

人生的無常,對愛雪的孝心是很大的考驗,而她也通過了;她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說:「婆婆現在逢人就誇我,見人就說:『有機會要跟我家愛雪到慈濟去看看。』我在慈濟做志工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全靠婆婆和家人的支持、成就;有時到婆婆家,她還親自給我盛飯,很疼惜我!」

 

原來我也有力量

「慈濟使我的心變得柔軟、善良,更使我變得有勇氣,有毅力,有擔當。」從生活安逸的主婦,到成為泉州地區慈濟志工組長,帶領關懷訪視、物資發放,楊愛雪說:「我怕自己做不好,但是大家鼓勵我說人生無常,要把握因緣。」

一開始承擔組長時,楊愛雪遇到很多困難,「比方承擔讀書會,我以前沒有讀書的習慣,不會使用電腦,一切都要從頭學。雖然責任大、壓力大,更要精進,付出就是種福田,得歡喜。」

「人生最有價值的,是健康的身體,比健康更有價值的,是正確的人生方向。」楊愛雪說:「進入慈濟之前,我是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做做家務、吃吃玩玩,是一個身體健康,但沒有正確人生方向的人。」

進入慈濟後,楊愛雪才懂得去為需要幫助的人付出、為保護地球付出;因為小愛變大愛,讓自己的內心變得踏實。「時時充滿感恩與溫暖,歡喜自在,人生因有了正確的方向而變得精彩!」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