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8期
2015-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生命的禮物
  阿板薰法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8期
  另一種朝聖
撰文‧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歷代強勢折衝的傷痛,孕育了土耳其土地上的「大心」;
朝聖的行列間,宗教分別不再重要;
在歷史的動盪中,人該學會和平共處。

 

對臺灣人而言,土耳其是一個遙遠陌生的國度,地理位置模糊,不過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邊防的遊牧民族突厥,以及東羅馬帝國的大城君士坦丁堡。難怪一九九九年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時,慈濟的救災募款遇到不少質疑:土耳其在哪裏?為何要救國外?

今日,這個國度不再神秘,已成為國人的觀光勝地。二○一五年夏天,我到此旅遊十天,不禁著迷於它斑斕的文化遺產,從高原到海洋的民俗風情,以及歷經希臘神話、基督教、伊斯蘭教洗禮的建築印記。

遼闊的安那托利亞高原,在黑海和地中海之間,有絲路古道連綿至中國。旅人風塵僕僕,彼時有供人和牲口歇息的驛站,殘存至今無幾。然置身深幽的圓頂拱門方柱間,仍可讓人遙想當年的喧騰氣派。

因為地處歐亞交通要道,土耳其歷來不同人種川流不息。西元前三千年的古城遺跡,仍被發掘當中,藝術、哲學、醫藥皆有可觀。從血緣的交流,以至於軍事或利益上的競爭,既造就文明的風華,也註定歷代從古典城邦到王朝的榮枯興亡。

土國人加上成群結隊的旅遊者,有著不同膚色層次,五官是歐亞人種的各式調和版,彷彿延續歷史上的民族融合風景。最讓人感動的是,在此近乎百分之百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度,基督教的遺跡和藝術受到尊重和保護,如早期基督徒避難和修行的巨石洞穴、聖母瑪麗亞在耶穌受難後避居的小屋。

西元六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所建,曾屬全球最宏偉的聖殿??聖索菲亞大教堂,後來改為清真寺,現在成為博物館,有無數基督徒前來,和穆斯林共同朝聖。

在這朝聖的行列中,宗教分別不再重要。在歷史的動盪中,人該學會和平共處。十三世紀,詩人魯米在土國西南的康雅城創立蘇菲教派,宣揚愛與心靈啟蒙,他說:「人類的戰爭如同小孩爭吵,都無意義、無情、可鄙。」

到康雅朝聖的人潮絡繹不絕。也許,魯米的情懷,以及歷代強勢折衝的傷痛,孕育了這塊土地上的「大心」,如滿山的橄欖樹、遍野的玫瑰花,傳遞滋養和芬芳的訊息。

四年來,土國收容了鄰國敘利亞內戰的難民逾兩百萬人。如今,慈濟也在伊斯坦堡加入國際救援的行列。「大心」匯聚,是我們朝聖禮讚的所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