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暢通人生路

10.27~28《農九月‧十五至十六》
【靜思小語】日日發揮良能,成就大好人生。
堅持正向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學系主任,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廖俊智先生來訪。
談到臺灣人才培育問題,上人認為,臺灣絕對有培養國際頂尖人才的教育環境與實力。「但是社會人心觀念偏差,導致教育功能不彰。需要更多有志之士,共同為臺灣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成就未來的希望。」
談到人道援助,上人表示,救災、濟貧不只要有人道精神,還要有道德情操;道德精神,是阻止人類走向滅亡的希望之光。
「慈濟人總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出錢、出力、出時間,甚至為救助苦難而奮不顧身;且持續關心、鼓勵,與受助者建立情誼。如此付出無所求,已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更深含宗教與道德情懷。」
猶如人體保健比醫療治病更重要,上人表示,救災行動再迅速,都不如做好防災;近來慈濟在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許多學校進行「減災希望工程」,將老舊危險校舍重建為穩固的新建築,就是為了防患於未然。
教育是社會未來希望所寄。上人表示,再好的種子,也必須播入土中,讓水土、陽光等因緣成就,才能生根發芽。
「現今社會風氣轉變,教育環境不若以往單純。志為人師,要把握因緣投入心力,在逆境中堅持帶動正向,未來才有希望。」
自覺利他
海內、外眾多慈濟道場響應「晨鐘起,薰法香」,一位志工分享:「自從養成早起聞法習慣,每天清醒著做事的時間延長,如同生命時間增加。能夠多了解道理、多做好事,日子過得很充實。」
二十八日早會時間,上人以此教眾:「日日發揮良能,就是大好人生;反之,懵懵懂懂、不由自主隨業流轉,人生道路處處行不通。」
心裏的苦,多來自於長久累積的煩惱以及無明習氣。上人教導:「要以法去除無明煩惱,自覺且利他——以覺悟的心,發揮生命價值、利益他人。」
二○一一年宏都拉斯發生大水患,居民普遍貧窮,受災後無力恢復家園,只能拿回收的建材搭蓋棲身之處。長年在當地照顧貧民的張鴻才師兄立下宏願,要為他們興建永久住宅。
他運用「以工代賑」方式,帶動本土志工在馬可比雅市夢哈娜村興建完成一百六十一戶大愛屋;今年九月繼續在秋市興建兩百多戶大愛屋,第一期工程在本月中旬完成,四十二戶居民終於可以告別塑膠布搭建的簡陋住屋,擁有一個遮風蔽雨的家。
上人肯定張鴻才師兄善用方法——就地取材、降低建屋成本,「以工代賑」帶動居民建屋、補助其生活,讓他們擁有安穩居住處,且帶動人人成為志工,走往人生正向。
「人生苦難雖多,只要人人發揮良知、集中愛心力量,就能幫助苦難人離苦得樂。」
以愛弭恨
到土耳其助學發放的二十三位臺灣團員,齊聚精舍分享此行心得。上人聽後表示,敘利亞難民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回歸故鄉,眼前不得已流落他鄉,「不能讓孩子空過時日,要讓他們扎實地受教育,充實智慧。」
即使信仰不同,但是各個正信宗教的精神理念一致——都講求清淨無染的愛。上人指出:「這分無私之愛,不分種族、宗教、國籍,能包容一切。要讓土耳其和敘利亞的民眾了解,天下人人都是一家人。」
上人特別叮嚀在土耳其視訊連線的胡光中師兄,透過慈濟至誠、無所求的援助,讓敘利亞民眾感受到人間之愛。
「心中有愛,沒有仇恨。要以愛帶動滿納海中小學的孩子,成為促進人間和平的種子。」
難民問題是現今國際社會一大挑戰。上人指出,要徹底解決人禍災難,唯有淨化人心。「人人回歸道德根本,才能共同付出力量,救助苦難人;人心淨化,才能消弭衝突對立,減少世間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