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至二十六 以愛包容,天下一家

10.25~26《農九月‧十三至十四》
【靜思小語】愛,可以超越一切隔閡,包容天下人。
有愛,世界一家
早會時間,高雄、臺南靜思堂兩千六百位環保志工透過視訊連線,聆聽上人開示,美國、加拿大也有約四百位慈濟人連線參與。上人提到敘利亞難民在異國生活的困頓——
四十歲的裁縫蘇海拉女士和經營文具批發的先生,為了躲避戰火,帶著兩個孩子離開首都阿勒坡,冒險穿越邊境鐵絲網,輾轉偷渡到土耳其。
逃難前,就讀高三的長子因住家遭炸彈攻擊坍塌而受傷,休養兩個月無法參加期末考,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一向品學兼優的他,背著裝滿課本的書包,歷經艱難逃到土耳其,希望能夠完成學業。
蘇海拉的先生到塑膠射出成型廠上班,因長時間工作,不慎被機械割傷了手;長子為了幫忙家計,也到工廠打工。次子獲得慈濟助學,進入滿納海中小學就讀。慈濟因此知道這一家人的遭遇。
「蘇海拉感謝慈濟協助次子上學,希望有朝一日,長子也能回鄉完成高中學業。志工問她需要什麼?她含蓄地說,逃難五個多月來,家人只有身上穿的那套衣服;可以的話,請給他們一些衣服替換……」
歷經顛沛流離之苦,蘇海拉女士只求一些換洗衣物,上人感到心疼;也想到伊波拉疫情蔓延的西非獅子山共和國,慈濟與兩個國際慈善組織合作,捐贈醫藥、糧食和摺疊床給收容病患的醫院,接下來除了提供醫療手套等耗材,也應其所需給予衣物、鞋子。
「國際間有這麼多苦難人,我們能接觸到、幫助到的,少之又少;實在無奈!」連日新聞報導,各地難民不斷湧入歐洲,密密麻麻的人潮擠在邊境。上人感嘆,傾家蕩產、辛苦逃離,到了邊境卻不得其門而入,婦女牽著、抱著年幼的孩子,在人群中大聲求救……
世間種種苦難,讓人不忍。上人教大家「見苦知福」,把握健康平安時,為社會人群付出。
北桃竹宜花東「培訓委員慈誠尋根暨精神研習」圓緣典禮,上人再次提及敘利亞主麻教授的話──有一個「家」可以容納百萬人、千萬人、上億人。「這個家,就是『愛』!」
慈濟在土耳其蘇丹加濟市進行大規模助學、發放後,許多敘利亞人、土耳其人都學會唱慈濟歌曲〈一家人〉。上人表示:「儘管彼此國籍、語言、宗教各不相同,但在大愛包容下,都是『一家人』」。
對即將受證的師兄、師姊,上人開示,受證代表「承擔」。「不能只是做一個快樂的志工,要做一個能『承擔責任』的慈濟人,不斷接引人間菩薩、擴大愛的能量,世界才能和平,人生才能幸福。」
皈依時間,上人勉勵新佛子,「皈」是反黑歸白,表示今後將從無明黑暗,歸於光明正向。「過去若有不好的習氣,或是糾結難解的愛恨仇怨,從現在開始,要看開、放下;要學習佛陀『心包太虛』──開闊心胸,包容一切。」
人生苦短。上人表示,真正的快樂,是將生命發揮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時間不待人,只要是對的事,不能半途而廢,要把握時間和因緣,勇往直前付出。」
付出,扭轉苦難
新聞報導,成千上萬難民湧向歐洲,許多國家難以負荷,決定關閉邊界,避免難民從過境變成滯留。
看到跟著大人逃難的幼童,上人深感心疼,二十六日早會時慨嘆:「何處是他們立足之地?他們一無所有,如何在風雨霜雪中度日? 」
難民悲悽的命運,要如何轉變?上人表示,唯有愛。「就如主麻教授所說,『愛』是一個無限寬廣的大家庭,可以容納百萬、千萬、萬萬人。只要人人付出一點愛,就能匯集無限大的力量,幫助世間苦難人『運命』。」
美國陳家璋、林孟茹夫婦參與慈濟十多年,去年六月返臺時向上人發願,每天要向五個店家介紹慈濟「竹筒歲月」。他們告訴店家,若發現有需要幫助的人,務必通知慈濟;並在有意願的店家放置竹筒撲滿,邀他們日存零錢共襄善舉。
每隔一到兩個月,夫婦倆會到店家換上新竹筒,送上捐款收據並分享慈濟訊息。不到一年,就號召了超過五百戶店家響應。
上人讚歎,這就是早年委員們「見人說慈濟」的精神。「讓需要幫助的人,及時得到救助;帶動人人行善造福,減少社會上的爭執與衝突。」
在美國推展「竹筒歲月」,主要目的在「教富濟貧」;菲律賓慈濟人在每一場救災、濟貧發放中宣導「竹筒歲月」,則是為了「濟貧教富」——帶動貧困居民開啟富有的心靈,建立向善的人生態度。上人表示:「無論貧富,只要願意,人人都有能力可以助人;人人互愛互助,人間就能祥和平安。」
用法,補心漏洞
「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內修、外行必須並重。」上人強調,只是做事,沒有聞法,心中煩惱還是會不斷累積;法入心,新煩惱不再生起,同時修除舊的煩惱,就能讓心地回歸清淨。
「無明煩惱,就像心靈的破洞,會讓『法』不斷漏失;要善用『法』,修補漏洞。掃除造成心靈漏洞的因子,才會從凡夫變成菩薩!」
上人指出,沒有因果觀念的人,不怕因緣果報,所以為所欲為:清楚因果觀的人,開口動舌、舉手投足都會很謹慎。
「慈濟人要有『不昧因果』的明朗清淨心,明辨是非、清楚事理,不受無明黑風動搖;堅定心志,以誠正信實之心,在人群中力行慈悲喜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