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8期
2015-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生命的禮物
  阿板薰法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8期
  十一至十四日 自我鍛鍊:分秒有愛

 

10.11~14《農八月‧二十九至九月‧初二》

【靜思小語】用愛溫暖冷漠人間、調和不平人心。

 

時間,累積慧命

 

海燕風災至今已逾兩年,菲律賓慈濟志工仍持續對重災區萊特省關懷、援助。近期,志工發現塔瑙安鎮許多貧困農民必須借貸購買穀種,收成後連同利息歸還,通常所剩無幾;若遇天災歉收,就要負擔更沈重的債務,如此惡性循環,難以脫貧,因此前來發放臺灣愛心米幫助居民暫解燃眉之急。

發放典禮中,鎮長代表農民感謝慈濟援助;居民聽聞慈濟「竹筒歲月」緣起,紛紛撿拾空寶特瓶投入零錢交給慈濟人,希望幫助世界上比自己更窮困的人。

早會時間,上人欣見受助貧農,在付出中自我肯定。「這就是善的循環!匯集人人真誠的點滴付出,成為一股救助苦難的愛心能量,可以溫暖冷漠的人間、調和不平的人心。」

八十三歲的基隆環保志工楊顏葉師姊,投入環保十多年,每天在位於山坡上的社區回收資源,背著沈重的回收物爬樓梯、上下坡,步履穩定、動作敏捷,人稱「鐵腳阿嬤」。

上人讚歎楊阿嬤,年輕時勤於勞力工作,老來精進不懈投入環保回收,「訓練出負重的耐力與體力,身心健康無煩惱!」

佛典中有一則故事——

一位牧童抱著一頭剛出生的小牛,天天渡過大水溝。隨著時日過去,小牛慢慢長成健壯的大牛,牧童也逐漸長成少年,卻依然習慣性地抱牛過溝,也因此在不知不覺中,訓練出大力量。

「學佛也是如此。天天聞法力行,即使生命老去,慧命卻在無形中增長。」人生,過一天就少一天、過一年就少一年;上人教眾學習楊阿嬤精勤不懈的精神,把握時間,讓慧命在分秒間增長,且要走入人群發揮良能,作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慧命從何而得?在聞法、力行中得。」聽法入心,智慧增加,日日培養善念與善行;「日日累積愛的能量利益眾生,就是生命的最高價值。」

 

見苦,積極造福

 

希臘第二大城塞撒洛尼基,十月九日舉辦「餵飽五千人」活動,居民將兩噸因賣相不佳或其他原因遭丟棄的蔬菜和水果,製成美味的大鍋菜、蔬菜煎餅和沙拉,供應超過五千人食用。

十二日早會,上人以此提醒大眾,要節約、惜福。「全球每年約有三成食物被浪費,若人人改變生活習慣,做到『零廚餘』,並且節省生活用度,就能發揮大良能,為苦難人紓解困境。」

獨居在香港九龍深水埠舊區三坪小公寓的鄧伯伯,因高齡七十九歲且罹患心臟疾病,無力整理住家,居住環境臭穢不堪。慈濟九月底動員十一位志工,為伯伯打掃住家。

看到原本又黃又黑的環境,經過志工一番洗洗刷刷,變得清爽潔白,且擺上嶄新的電器與家具,不只鄧伯伯開心,流汗付出的志工也很歡喜。

上人讚歎,一般人覺得難以做到的事,慈濟人卻伸出雙手、付出力量,心甘情願去做,真正是人間菩薩。

「慶幸人間有愛,可以膚慰苦難人身心之苦。期許人人都能『見苦知福』,改變享樂消費的作為,關懷人間疾苦,積極造福。」

 

啟善,愛心成林

 

東印度加爾克漢德省有一群運煤人,撿拾煤礦堆上的廢棄煤炭塊,用腳踏車推到八十公里外的都巿銷售,來回一趟費時三天,一公斤只能賣到約新臺幣二到四元。路途遙遠崎嶇,尚須面對天候、人為考驗,但是迫於生活,仍有許多人靠如此吃重辛苦的工作,賺取微薄收入養家。

十三日早會,上人教眾「見苦知福」,且要自我警惕,多造福。「此生有福享受平安生活,要把握因緣行善造福,且要提起智慧慎行諸事,累積福德智慧。如此才不會空過時間,徒然累積業力。」

南非有許多貧困社區,居民生活窮苦心亦苦,經常起衝突、治安不佳。慈濟人悲智雙運,帶動本土志工深入關懷、救助殘病老者及孤兒;長年真誠互動,彼此建立起互信互愛情感。

在自由省喜爾布朗市,居民大多信仰基督教,但因慈濟人長期來供應熱食、賑濟米糧,培養出深厚默契;每當發放時,居民同時呼喊「阿彌陀佛」與「哈利路亞」,不同宗教、種族互動融洽。又如菲律賓民眾大多信仰天主教,慈濟人長期救貧、救災,感動許多人響應「竹筒歲月」,帶動起人間互助之愛。

上人肯定:「愛能創造奇蹟──真誠的愛,能降伏暴戾、促進祥和。只要人人願意付出愛,也啟發他人愛心,粒粒愛心種子終會長成功德林!」

慈濟從「克難」起家,在克難中展開救貧工作,一路走來,將近半世紀,這分精神不變。上人勉眾,要養成日起善念、日日行善的好習慣。

「無論濟貧或救難,要應其所需而給予,過與不及皆不宜。將每一分善心力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且要以正知正見引導,在人與人之間牽起大愛長情。」

 

復健,環保最好

 

罹患罕見「肌躍症合併肌張力不全」,導致手腳不自主顫抖,無法正常說話、生活也難自理的鄭大耿先生,經花蓮慈濟醫院植入晶片治療、復健,已經能用手拿物,還會操作手機書寫訊息。

十四日下午,即將出院回福建家鄉的鄭先生父子,由醫療團隊陪同入精舍,向上人道別並致謝。

上人慰問一直陪伴在大耿身邊的鄭爸爸:「您辛苦了!」

鄭爸爸頻頻表達感恩:「不辛苦,只要孩子的病能好,我就開心。」上人祝福道:「會的,因為大耿自己很努力。」

「有沒有信心?」上人詢問大耿。大耿篤定回答:「有。」

上人鼓勵大耿,除了靠藥物與晶片,還要靠自己的毅力持續復健。「莫讓心理因素障礙身體復健。回去後,可以把做環保當作復健;把握每一個施力的機會,相信會愈來愈好!」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