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8期
2015-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臺灣
  人醫之愛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生命的禮物
  阿板薰法香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8期
  十日 心不離法

10.10《農八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依於正法、行於正軌,心不離法。

 

創造因緣

 

《法華經‧化城喻品》記載,大通智勝佛受十六沙彌所請,宣講《法華經》後,「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晨語時間,上人說明,覺者說大法後入定,是為引導聞法眾靜定深思,通達法的深義。

眾生根機不同——有人聽聞真實法,立即心開意解;有人缺乏信解心,對法有所懷疑;有人則是完全無法理解。上人表示,十六沙彌對大乘法信受奉行,所以大通智勝佛入定後,即由十六沙彌複講《法華經》,為聞法眾解答疑惑。

「大通智勝佛說法之後入靜室,是為了成就十六沙彌,為他們創造與法華會上聞法眾結緣的機會。」

上人指出,釋迦牟尼佛即是第十六沙彌,於法華會後,生生世世不斷上求下化,入人群中造福緣、修福因;直到因緣成熟,成為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覺悟成佛,再啟靈山會。

「慈濟人也可能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法華會上,與十六沙彌的結緣眾之一。」上人表示,修行是一條生生世世的漫長道路,要在每一個當下用心——無論根機深淺、聞法了解多少,都為自我結下再於靈山會上聽聞大法的因緣。

「人人都有可能成佛,所以對任何人都要有信心、有耐心,由衷敬重。聞法理解,還要再為人解惑,讓佛法廣為流傳,且創造因緣成就未來佛。」

 

恆持善念

 

人生,是由每一天、每一分秒的短時間累積而成。早會時間,上人開示,時間分秒流逝,要把握正確方向,做對的事,留住正法,傳延世世代代。

「人的心念,總在分秒之間變化無常,生出許多煩惱。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恆持一念善心,使之成為永恆善行。」

近日,法國巴黎的清道夫不滿待遇過低而罷工,法國航空公司員工也不滿裁員而罷工;兩起事件導致巴黎街頭垃圾堆積、交通混亂,對民眾生活造成困擾。上人慨言:「美好環境,由人維護;人心不滿,也會造成環境髒亂。社會上人人安分守己、各盡本分,才能安居樂業。」

人心調和,是社會國家安定的基礎。上人表示,位高權重者的一念心更要調和,莫因一念偏執,釀成種種戰禍,讓人們的生命財產、寶貴文明毀於一旦。

「人間許多災難,都起於人心不調。期待政治人物不為私利,將『安定』放在最前端。以法理安定人心,社會才能祥和,世界才能平安無災。」

 

以事顯理

 

經典中常提到久遠劫的長時間,以及無量寬廣的大空間,乍看覺得不可測量、難以想像。與負責靜思堂布展的基金會同仁談話,上人表示,浩瀚宇宙中,每一個星球都是一個世界,太陽系不過是宇宙中無數星系的其中之一。「這正說明,佛陀智慧超越地球、遍虛空法界,覺悟的心靈境界無法測量。」

早年上人清晨講經時,會先走到大殿外的角落仰望虛空。「清晨萬籟俱寂,用心感受,可以聽到大地非常細微的呼吸聲音、感受大地呼吸的韻律。」就如時鐘秒秒前進,心靜下來,便能聽見它的律動;上人表示,人們的生命也是隨著飛秒、微秒,在不知不覺中流逝。

「要藉由有形事相,顯示法的本體。體、相、用三者合一,即能彰顯佛法之妙。」

 

人成佛成

 

對十多位即將圓頂的近住女開示,上人致勉,要將「六和敬」落實在生活中,與眾和合,共同成就傳續「靜思法脈」的修行道場。

就像太陽系行星繞著太陽運轉,上人表示:「靜思道場的每一位修行人,都是繞著佛法精神而轉、繞著真如本體而行,分秒都要善用生命價值,在生活中力行、彰顯大乘法。」

常住每天每餐準備幾百人的飲食,讓全球慈濟人回到靜思的家,都有資糧可以供應。上人表示:「慈濟人是人間菩薩,常住合心協力成就這一切,等於在供養未來佛。」

以身作則,才能廣度眾生。上人期勉大家圓頂後,言行舉止更要守規則,對外顯現莊嚴相、內在則要有健康的身心。「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用感恩心面對每一個人、事、物,才能結好緣。」

就像時鐘的秒針、分針與時針不停轉動,軸心總是固定。上人叮囑:「修行,重在修『心』,道心要如軸心般堅定。要把握時間吸收法、增慧命,舉手投足皆不離法;依於正法、行於正軌,心法不離,才能堅定志願。人格成,佛格就成。」

上人教眾,要提起使命感,時時刻刻顧好心念、守好本分,做出典範。「心要寬、念要純。身心調和健康,才能承擔如來家業,回饋佛恩、師恩、父母恩與眾生恩。」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